农业垦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农业垦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农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垦工业是农垦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积累的重要源泉。今后15年是农垦改革和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农垦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并能否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垦工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八五”农垦工业发展的回顾,在全面分析农垦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八五”期间农垦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八五”期间,农垦工业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和强化管理,企业活力增强,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已成为农垦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农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改革逐步深入。“八五”期间,农垦工业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全民所有制工作企业转换经济机制条例》,狠抓了转变主管部门职能、落实企业尤其是场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推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的依法自主经营意识及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阻碍企业发展的“内死外扰”局面,也为进一步深化工业改革奠定了基础。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子,并着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确保了农垦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2.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农垦实际,对农垦工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打破了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格局。集体、个体企业数已由1990年的7582个发展到目前的16882个,增长122.7%;集体、个体企业产值占农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7.8%提高到32.6%; 新发展股份制企业已达195个,股份合作制企业809个,“三资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八五”期间共拍卖、转让企业126家,破产、兼并企业215家;同时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 采取同行业横向联合或农工商一体化等形式,发展了一批企业集团,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更好地发挥农垦整体优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具有农垦自身优势的食品、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和高科技新兴产业。到1995年,食品、饮料、纺织、造纸、医药、建材、化工、金属制品等产值超过20亿元的9 个行业的产值总和已达360亿元,占当年农垦工业总产值的62%。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增产适销对路产品,努力提高精深加工品的比重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拥有了一批质量好、效益高的优质产品。几年来,农垦工业产品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2个、银质奖42个、部优产品奖956个。

3.技术进步力度加大。“八五”期间,特别重视了以加大技改力度为主要措施的企业技术进步工作。除新建一批高技术企业以外,着重对5400多个已形成规模、有发展优势的老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6080个项目进行了技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16亿元, 比整个“七五”多投入99亿元。通过技改,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使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增工业产值226多亿元,新增利润23亿元,投入产出比接近1:2,投资利润率达到19.8%,有效地保障了农垦工业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4.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积极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转、练、抓、增”活动,加强了农垦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农垦工业企业按国家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达80%以上,部分产品已按国际标准生产;荣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9个,获部级优秀QC小组228个;有3000多个企业获得三级以上计量合格证;有35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使多数企业在财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5.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八五”期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拓宽了农垦工业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到1994年,农垦工业已建立三资企业950家, 引进外资95亿元,工业品出口额59.18亿元,占农垦商品出口额的79.3%。

总之,经过“八五”期间的努力工作,农垦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效益。199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0亿元, 同口径计算(下同)比1990年增长89.98%,年递增13.69%;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80亿元,增长117%;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5%,提高了5.5个百个点。“八五”期间累计实现利税150 亿元, 比“七五”增长44.8%。农垦工业的发展使整个农垦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已成为农垦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积累的主要源泉。1995年,工业增加值在农垦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34%,比199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超半的垦区达11个,有的垦区工业比重已经达到80%以上。工业的发展还为全系统提供了8.7万个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工业的发展还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的发展,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垦工业面临的形势

农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十几年的改革,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建立,对农垦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垦工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确保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有利条件:

1.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各类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农垦工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九五”期间,农垦改革将加快进行,并会有一系列大的突破,如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这无疑会推动农垦工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的活力,对农垦工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已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资技术基础。目前,农垦工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涉及36个门类,生产万余种产品,其中乳制品、机制糖、剑麻、热作机械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拥有各类企业11000 多家, 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239家,固定资产原值279亿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八五”期间的大规模投入和新建项目将在“九五”期间形成正常生产能力和发挥出效益,这对农垦工业在“九五”期间上规模、上速度、提高效益水平会起到大的作用。

3.农垦工业原料充足,市场前景广阔。农垦工业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业,今后五年,农垦农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新增商品粮50亿公斤,棉花200万担,干胶10万吨,其他农副产品也有大的发展, 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从市场前景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品,特别是高质量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的市场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需求增长势必拉动产品加工业向大规模、高档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4.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从农垦工业发展外向化看,近几年农垦企业的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工业部门利用外资的数量近年来也大幅度增长,可以越来越多地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既能够缩短依靠自身积累和探索的时间,又能够使自身拥有的相对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从而使农垦工业的发展能够发挥后发优势。这种趋势在90年代后期将继续保持,随着农垦工业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强,即使我国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受到国际市场国际竞争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农垦工业发展水平的上升。

5.各垦区都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很高。过去几十年,农垦工业对支撑农垦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本世纪末,农垦国民生产总值要实现超额翻两番,职工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必须使农垦工业有一个大发展。因此,垦区的各级领导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发展农垦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这必将使工业发展获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二)不利因素:

1.宏观环境的制约。农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来源主要靠贷款,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将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资金供需矛盾难以有明显的缓解,这对农垦工业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农垦工业企业虽属于国有企业,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农垦工业企业享受不到;另外,税制改革使企业的税负会大幅度增加,积累能力大大削弱,势必制约工业的发展。

2.缺乏竞争优势。农垦企业大都地处偏僻落后地区,远离经济增长中心,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在吸引外资、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相对较高,竞争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农垦工业的发展。同时,城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活力逐渐增强,效益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三资”企业不仅机制活,而且技术起点高,还享受一些优惠政策,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可以预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农垦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不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3.企业经营机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过去几年工业企业在贯彻转机条例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还有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尚未完全落实,特别是场办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自主权十分有限,离“条例”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企业自身机制转换的力度也还不够,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制度创新没有大的突破。因此,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

4.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一个时期以来,相当多的企业放松了企业管理,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经营观念陈旧;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整体素质下降;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急功近利;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管理不善造成企业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5.工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工业比重仍然占90%以上,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太小。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布局分散,重复建设严重,规模小,技术落后,租、卖、并、破仍局限于极小的范围,没有大的动作;集团化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牢固的产权联结纽带,组织形式也不甚规范。在行业结构上,传统行业特别是以利用自有资源为主的初加工行业比重过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工业比重太小。在产品结构上,一般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因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也难以有高的经济效益。

三、“九五”及到2010年农垦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结合农垦工业实际,“九五”及到2010年农垦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如下: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继续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垦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农垦工业的规模、水平、效益和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为顺利实现农垦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做出更大贡献。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使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对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促进整体优势的发展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以外延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追求速度为主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经营、突出质量和效益为主的转变,使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农垦工业的国际化进程,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战略目标:

——发展速度与效益。到2000年,工业增加值为220亿元,年递增8.2%;利税额为80亿元,年递增10.9%; 工业增加值在农垦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为480亿元, 年递增8.1%;利税额165亿元,年递增8.8%。

——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到2000年,生产机制糖110 万吨,比1995年增加37万吨;乳制品25万吨,增加13万吨;饮料酒90万吨,增加23万吨;棉纱15万吨,增加5万吨;棉布5亿米,增加2亿米;化肥 20万吨,增加6万吨;机制纸和纸板70万吨,增加20万吨;水泥650万吨,增加240万吨;机电产品产值94亿元,增加46亿元。

——技术装备和产品水平。到2000年,农垦工业中的大中型企业,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达到国家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行业中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大中型企业中的主导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垦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到2010年,农垦工业半数以上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达到国家同行业先进水平;重点发展行业的产品基本实现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产品出口。在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垦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到2000年,农垦工业产品出口额达到90亿元,比1995年增加30亿元,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到30%。到2010年,农垦工业产品出口额达到195亿元。

——工业基地建设。到2000年,在交通、电力、通讯方面具备条件及享有特殊地区政策的垦区,建设20~30个设施完善、政策配套的工业开发园区,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加工基地的作用。到2010年,各地垦区都要逐步形成多个原料和加工结合的工业基地或集中带。

四、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总的思路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垦区,要充分发挥其区域及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加强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工业及电子、通讯、医药、化工、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工业等,开发生产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精、尖产品。其发展速度应快于其他垦区,工业比重也应高于其他垦区。中、西部垦区,则应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重点发展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粮、棉、油、乳、糖、果蔬加工及造纸、建材、电力、煤炭、饲料、木材加工等资源型工业,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办厂条件差的偏远垦区,可通过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联合开发,集中建设新的工业园区。有条件的垦区还应积极发展为大工业配套、服务的工业和创汇工业。各垦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突出抓好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建设。

1.食品工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中的基础原料行业,如食糖、乳制品以及专用面粉、专用油脂、食品添加剂等;大力发展人民生活必需食品,如动植物蛋白、婴幼儿童食品、老年食品、特殊营养食品、配餐食品等;加快发展方便食品;稳步发展罐头食品,积极开发新的保鲜食品、速冻食品;提倡天然营养,提高天然甜味剂的发展,积极发展各种果、蔬、植物蛋白、矿泉水、乳酸等天然饮料;鼓励发展中高档果酒、黄酒。

乳品:在黑龙江、上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新疆、广州、内蒙等垦区,重点解决奶源问题,巩固和扩大奶源基地;奶应提倡以鲜食为主,城市型企业以加工液体奶为主,如消毒奶、酸奶、乳饮料等。基地型企业以生产干乳制品为主,如奶粉等;乳制品要积极开发妇幼系列、老年人系列产品,增加花色品种,争创名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制糖:在广西、广东、新疆、黑龙江、湖南等垦区,以提高加工能力为主要任务,重点支持有潜力的老厂进行改造、扩建,扩大制糖企业经济规模,加速糖厂的现代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开发精制红糖、片糖、粉糖、速溶糖、方糖等产品和各种规格小包装产品;充分利用糖蜜、蔗糖、蔗渣、废粕进行综合利用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粮油加工:充分利用垦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调整布局,重点投资改造一批初具规模、效益较好的企业;关、停、并、转一批小企业,使垦区的粮油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大力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茶叶加工:在云南、海南、福建、安徽、湖南、贵州、浙江垦区,重点发展名特优新茶叶生产,提高精制茶、出口茶生产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品种。

饮料:以名优产品为龙头,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系列化的要求,积极发展天然果汁、茶汁饮料,鼓励在果、菜产地集中生产浓缩果、菜汁,供应出口创汇及在城市分装销售。

酿酒:调整酒类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黄酒及低度白酒。产品要在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

2.纺织工业。上海、江苏、浙江等垦区,要发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支纱、高密织物、差别化纤维、超细纤维、复合纤维以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各种棉、毛、麻等织物;新疆等中西部产棉垦区,要充分利用国家要求纺锭西移的政策,增加棉纺织生产能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棉纱、棉布。江西、湖北、江苏等垦区,还要进一步发展羽绒制品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扩大规模效益,增加出口创汇。

3.造纸工业。在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芦苇及林地的河北、江西、湖北、湖南、新疆、黑龙江等垦区,进一步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九五”期间,凡采用碱法制浆的造纸厂,要扩大到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并逐步配备碱回收装置。纸张产品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多种造纸原料,提高产品档次和加工纸生产能力,重点开发中高档包装、印刷、办公及生活用纸。

4.医药工业。医药工业要按照GMP标准进行改造, 改善生产环境,完善制药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要在保持原料药和传统中药剂型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中西结合型新药、保健滋补药和生物制药,加大新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投入,在充分依靠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新药研制和开发能力。

5.化学工业。发展重点是增加优质高效的农用化工产品、橡胶制品,有条件的垦区,还要积极发展盐化工等具有原料资源优势的基础化学工业,开发乙烯、聚酯等炼油下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精细化学品。要开拓农副产品的化工利用,侧重油脂化工、淀粉改性化工。化肥生产要节能降耗,扩大规模,并逐步将碳铵生产改造为生产肥效更高的尿素;同时,根据各农作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各种专用复合肥和生物肥料。橡胶初加工业要逐步改造为生产各种标准胶。橡胶制品业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适当发展子午线轮胎。

6.机械工业。发展重点是农机、热机和为国家支柱产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进一步发展农用机械生产和为汽车工业、国家动力机械工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使产品走出垦区、走向市场。南方垦区的热带作物加工机械生产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生产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产品相互补充、相互配套,形成行业优势,向国外市场拓展。

7.建材工业。要以建筑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技术进步,发展新型建材。水泥工业重点发展旋窑水泥,房建材料以新型建筑材料开发为主,建筑卫生陶瓷以提高质量和配套发展为主。要建立节能、节土、节水等节约型生产体系,重点抓好以节约能源、治理污染为主的老厂技术改造,同时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又没有改造前途的小企业。

五、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农垦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两个转变”,紧密结合农垦工业的具体实际,从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两个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目前,农垦工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改革滞后,特别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缺乏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因此,要加快发展农垦工业,首先必须在企业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当前,企业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全面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重点搞活搞好场办工业企业。垦区主管部门对直属工业企业和农场对场办工业企业都应该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还权于企业,为企业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和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场办工业企业管得过死,企业活力严重不足。场办工业的产值、利润均占农垦工业的70%以上,场办工业企业能否搞活直接决定着整个农垦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因此,必须重点解决给场办工业企业放权的问题。现在看来,场办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进行改革。具备条件的国有农场应实行集团化改造,将场办工业企业由与农场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母子公司关系,赋予其独立的法人地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尚不具备条件的农场,对场办工业企业可视同独立的法人进行管理,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论是垦区直属工业企业,还是场办工业企业,都应该坚决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建立健全上岗竞争机制,对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对工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从企业厂长经理到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都可以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新机制。在分配上,要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对厂长经理可以实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年薪制;对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对一线生产工人实行以工效挂钩为核心的效益工资制;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质上的重奖。

三是积极发展租赁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对于小型亏损或微利的企业可以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并提倡全体职工入股,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租赁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尽可能规范,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形成一个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更好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更快发展。

四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农垦工业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工业企业都应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认真搞好现有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制度创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试点,摸索规律,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农垦大中型工业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是使农垦工业尽快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是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结构调整。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实现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着力搞好整个农垦工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使好企业能迅速实现自我扩张,形成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劣势企业获得重组、新生的机会。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容量大的产业,应该进行重点扶持,努力使其成为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则应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组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对资不低债、长期亏损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必须实行破产。实行企业兼并和集团化,应该坚持自愿的原则,但也不能完全由企业“自由恋爱”。只能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支持、引导和协调,推动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行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农垦工业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优势行业,抑制和停止发展既无优势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今后,重点发展的行业主要是食品工业、制糖工业、粮油加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化工工业、机电工业和建材工业以及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在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行业结构的调整要以科技领先,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同时,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产品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积极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对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努力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形成规模,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市场;对市场销量小和平销的产品要限产,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产新产品和新品种,开拓新的市场;对滞销积压产品必须坚决停产、淘汰。企业要形成一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的机制,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高效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管理是提高农垦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改革越是深化就越需要加强企业管理,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来加以规范和巩固,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当前还是今后,加强管理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亏增盈并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工作。

从总体上看,加强企业管理,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造新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并根据企业实际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制定出有远见的、切实可行的、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又要特别注意精心研究市场情况,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并做出快速、灵敏、准确的反应,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二是着力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把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三是增强资产经营意识,多方位开拓融资渠道,提高资产营运效率,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并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企业管理应该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五是对于亏损企业,要通过强化管理,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扭亏为盈。

当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质量、资金、成本和营销等管理工作上。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质量管理机构,切实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努力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搞好内涵扩大再生产;花大力气降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人力消耗,杜绝资源浪费现象;高度重视营销管理,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全面开拓国内外市场,确保产品价值得以实现。

4.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目前,农垦工业企业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加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不仅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整个农垦工业的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今后农垦工业的发展必须把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一是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技术改造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垦区主管部门和农场要集中力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一批班子好、机制好、市场前景好的大中型企业和农场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技术装备合理化、工艺技术先进化、产品高档化,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高度重视技术引进。根据企业实际,大胆引进、吸收系统外特别是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缩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三是加强科技开发。企业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横向科技联合,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并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大幅度增加工业投入。农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入的增加。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来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增加投入,一是靠自有资金。必须处理好主管部门和直属企业以及农场与场办工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尽可能多地留利于企业,使其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将企业利润转化为生产的投资。二是靠贷款。要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国内外各种金融、投资机构的支持,增加对农垦工业的贷款和投资。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系统外包括国外的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可以通过参股的形式建立合资、合作企业,也可以投资独立开办工厂。四是鼓励垦区和农场大力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国有经济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发展速度。

今后,凡投资兴建新的工业企业,都应尽可能选择在投资环境、建厂条件有利的地方,集中连片,开发工业园区。搞工业园区和分散布局相比,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益。同时,众多的企业共用基础设施,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搞工业园区,还可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农垦工业的发展。

6.积极发展外向型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农垦工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点。外向型工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打破农垦工业封闭经营的格局,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使农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外向型工业的发展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并加快对老工业企业的技术嫁接和改造,推动这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方面,必须注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三资企业本身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带动整个农垦工业的发展。二是走出去。首先是产品要走出去。一方面,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的拳头工业产品,巩固完善现有的出口基地,开辟建立新的出口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直接营销,并注意发挥边境农场的地缘优势,联接内地垦区发展边境贸易。其次是企业要走出去。主要是充分发挥农垦工业自身的优势,在国外开办更多的工厂,直接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拓宽工业发展空间。

7.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垦企业家队伍。企业的兴衰关键在领导班子,核心是一把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造就企业家队伍的要求,这在农垦企业更为迫切,必须把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企业家队伍提上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

造就高素质的农垦企业家队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家形成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该鼓励企业家成为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专家,把创立、经营和发展企业作为毕生的事业和奋斗的目标。在企业厂长经理的选拔上,一方面,高度重视从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中发现人才,把那些既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组织才干,又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真正为职工办事的人选拔到厂长经理的位置上来。另一方面,广开才路,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同时,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并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在激励机制上,关键是把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物质利益紧密地挂起钩来,对经营业绩大的,应该给予重奖;对不善经营、业绩平平的,则应坚决地调整下来。在制约机制上,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其不滥用权力,切实维护职工、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标签:;  ;  ;  ;  ;  ;  ;  ;  ;  

农业垦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