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论文_刘江龙

(湖南旺旺医院放射介入科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16例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方法与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并确诊的16例S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像学检查的图像特点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例SAD患者经CTA诊断明确者14例,诊断符合率为87.50%;而通过DSA诊断明确者1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学诊断中的CTA和DSA技术对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value analysis of 16 cases of symptomatic visceral artery(SAD).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accepts the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6 patients with SAD,and the images of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are compared.Results 14 patients with SAD were diagnosed by CTA,and the diagnosis rate was 87.50%.And 16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DSA,and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100.00%.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s(P BBB 0.05).Conclusion CTA and DSA in imaging diagnosis have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for symptomatic visceral arterial interlayer(SAD).

[Keywords] symptomatic visceral artery interlayer;SAD;Imaging diagnosis.

临床上内脏动脉夹层(SAD)属于较为少见的外周性血管疾病,国外研究报告指出SAD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膜囊性坏死、创伤、真菌感染和腹腔炎症等,主要累及除主动脉外的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1-2]。传统检测方法对SAD的诊断效果不佳,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临床利用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诊断技术在血管类疾病的诊断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为进一步了解CTA和DSA技术在SAD疾病的诊疗中的价值,本院特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并确诊的16例SAD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因急性、持续性腹痛而前来就诊;②均能够接受CTA以及DSA检查;③均被告之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主动脉夹层者;②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③严重结缔组织疾病;④严重腹部创伤病史者;⑤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研究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6.8±6.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1±6.9)岁;病程1~19d,平均(7.62±3.34)d;合并高血压史13例,吸烟者11例,脑梗阻2例以及冠心病8例;呕吐者11例,疼痛者16例。

1.2方法

1.2.1CTA:所有患者均第一时间急诊行CTA检查,应用美国GE 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胸廓下口至耻骨联合上缘进行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并将370mg/mL的碘普罗胺对比造影剂通过外周静脉进行注入,剂量为90~100mL,推注速度为2.5ml/s~3ml/s。其中动脉期扫描选择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并以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进行图像重建,所有获取图像均上传至配套的ADW4.4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

1.2.2DSA:所有患者另外给予DSA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应用美国GE INNOVA3100平板DSA机,以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常规置入导丝后将猪尾导管放置于升主动脉处并利用碘海醇进行血管造影,压力600~800PSI(1PSI=6.895kPa),速度为20ml/s,剂量为30~40ml。造影确定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累及情况。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CTA所获取图像均以原始轴位图像为基础,并结合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重建,并邀请2名副主任影像科医师对CTA和DSA图像进行判读,结果不一致者经讨论后商定统一。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或%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影像学诊断结果的比较

16例SAD患者经CTA诊断明确者14例,诊断符合率为87.50%;而通过DSA诊断明确者1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SAD影像学特征[3]

所有患者均正常完成CTA和DSA检查,其中SAD的直接征象包括真假腔形成、内膜片、内膜破口征及假腔血栓,间接征象为病变血管不规则增粗、脂肪浸润、分支血管血栓、肠道缺血征等;部分患者还出现诸如夹层乳头样突起、瘤样或囊袋样扩张。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SAD的诊断多依赖影像学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B超、CTA、MRA以及 DSA等。其中B超虽然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捷、可重复性高等优势,但由于超声对血管位置的要求较高,尤其针对主干血管的近端部分效果较为显著;然而SAD的累及血管包括了对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远端,因此超声的诊断价值受限[4]。而MRA技术虽然在临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获得了认可和青睐,但是本研究中血管的特殊性,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不仅管腔较细,而且患者的腹式呼吸以及肠蠕动等生理现象对干扰成像效果,而且MRA最大的不足在于检查时间较为漫长,患者耐受程度低,因此实际应用效果也不甚理想[5]。

本研究中表1结果显示通过CTA和DSA影像学诊断,其确诊率分别达到了87.50%和100.00%,其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备扫描范围大、可覆盖全身、扫描时间短、可采用不同方式重建等优势,而且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可以显示全身的血管情况;既可显示血管内腔的情况,又可观察血管壁和血管外的病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己经成为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6]。而借助CTA更是能够清晰显示动脉内是否存在横行内膜片或呈双腔动脉,对夹层的累及范围以及主要分支血管是否受累等情况进行显示;同时还能够对真、假腔的形态和大小,以及真腔内血栓进行诊断;此外还能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进行诊断;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DSA较CTA具有更为可靠的诊断符合率,尤其是能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瘤体大小、部位、血管来源及其周围脏器的关系均能清晰显示,但值得注意的是DSA属于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并发症;而且缺乏横断层面影像,只能显示对比剂充盈的管腔情况,因此对于对比充盈剂无法达到的假腔无法显示;因此目前DSA更多用于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影像学诊断中的CTA和DSA技术对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Ozaki N,Wakita N,Yamada A,et al.Spontaneous dissection of the splanchnic arteries.[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0,10(4):656-658.

[2] Park Y J,Park K B,Kim D I,et al.Natural history of 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 derived from follow-up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11,54(6):1727-1733.

[3] 刘大伟,张曦彤,韩向军,等.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7):582-587.

[4] 林长泼,郭大乔,史振宇,等.血管腔内超声在复杂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8(1):20-23.

[5] 谭仲伦,成官迅,郭晓婷.1.5T磁共振TWIST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5):812-815.

[6] 张小玲,冯玉,刘明娟,等.CT增强血管造影对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价值[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2(2):112-116.

论文作者:刘江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  ;  ;  ;  ;  ;  ;  ;  

16例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论文_刘江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