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美之间的接触_司徒雷登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美之间的接触_司徒雷登论文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美之间的一段接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新中国成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中,收有一篇1949年5月1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中共南京市委的复电:《黄华同司徒雷登谈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份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和慎重态度的珍贵历史档案。笔者曾涉猎中美关系史,现将中美之间在建国前夕接触的一段史实略加介绍。

司徒雷登滞留南京观望

司徒雷登,美国人,其父是在华传教士。1876年司徒雷登生于中国杭州,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1919年起任美国在中国兴办的燕京大学的校长。1946年7月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他曾忠实地执行杜鲁门政府的“美国人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政策。但蒋介石集团腐败无能,美国的这一政策遭到惨败。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开始后,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司徒雷登不得不另谋对策。11月下旬,他一面痛骂蒋介石政府腐败,失尽人心,一面向某要人表示,只要中共保护美侨利益,建立通商关系,尊重国际条约,美国即与中共建立实际上的外交关系。他并照会蒋介石政权,美国大使馆决定不随蒋介石政府南迁广州,各地美领馆及美新闻处皆作留驻准备。他又告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他已向华盛顿建议,不管局势如何变化,他应留驻南京。

1949年1月,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相继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歼,解放军兵临长江,南京指日可下。此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因病辞职,艾奇逊继任国务卿。艾奇逊主张“与新中国建立政治经济关系,对中国施加影响,促使中国与苏联分手”。司徒雷登便想利用这一机会凭借他本人既是美国官方代表,又是中国“友好人士”的身份,通过与一些民主人士的朋友关系和燕京大学的师生关系,影响新中国的政策,维护美国在华利益。3月10日司徒雷登致电美国国务院请求滞留南京,同我党接触,“建立新的关系”。4月6日艾奇逊复电授权司徒雷登与我党领导人进行会谈,要他不要把话说绝,注意保密,以免走漏风声,引起国会反对派的反对。4月21日我军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当时除苏联驻华大使带了使馆部分馆员随同国民党政府去了广州外,多数国家使节留在南京,司徒雷登也留在南京观望。

黄华与司徒的首次接触

1949年4月,周恩来同志把黄华找去,说司徒雷登和许多国家使节留在南京未走,要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除负责接管蒋介石的外交部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外,可以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

4月中旬,黄华到南京就任。司徒雷登急于同黄华建立联系(黄曾就读于燕京大学,故与司徒雷登有所谓师生之谊),于5月6日派其私人秘书傅泾波(中国人)求见黄华。7日黄接见了傅。傅先是替司徒雷登任驻华大使期间的所作所为申辩,希望我方不要过分责备司徒,接着为司徒表功说,国民党撤退以前,何应钦希望司徒雷登去广州,但他决定留京不走,英、法等国以美国态度为是,故各国大使除苏联外,均留京未去。傅表示,司徒雷登留京就是希望与中共方面接触,并已获艾奇逊同意。他甚盼与黄会见,并说“中美商约”(指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1946年11月4日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可以修改,现在是“美对华政策改变时期,能在‘老校长’手中完成这一转变,较换一新人好些。”黄华告诉他,会见的事考虑后再说。黄表示,美国援蒋打内战的政策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创痛极深。空言无补,实际需要美国首先做更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才能逐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8日黄华将与傅谈话的情况报告中央,10日毛泽东即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中共南京市委的复电,即前面提到的《黄华同司徒雷登谈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月13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黄华以私人身份前往司徒雷登住处会晤他。司徒雷登表示,愿同新中国建立新关系,希望中国政府能广泛地吸收民主人士参加。他说,美国已经停止援蒋,不愿参与中国内战。他已建议待上海解放后即将上海经济合作分署所存粮食、棉花等援蒋物资移交我方,以支持上海恢复生产。黄华当即表示,美国既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就应将美国驻在青岛等地的海军舰只和陆战队撤走,以免发生冲突。司徒雷登答应转告有关方面。

黄华提出美国应撤走军舰和陆战队的问题,既是表明我坚定地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立场,又是对美国政府意向的一次侦察。因为中央对在解放沿海城市时美军是否会进行干涉,心里没有底。当时苏联对此也有顾虑。毛泽东在1949年1月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就提出要把美国直接出兵干涉计算在作战计划之内。司徒雷登答应将我们要美军撤走的要求转告美国有关方面,可能表明美国无意对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

司徒雷登在这次与黄华会见以后,又派傅泾波于5月17日、31日两次面见黄华。傅除了谈有关上海解放和司徒雷登申请去沪外,还告知我方,美国舰队已于5月21日撤离青岛,一部去日本,一部他去。驻中国其他地区的美舰也准备撤走。

黄华与司徒的第二次接触

黄华经请示中央,于6月6日约司徒雷登和傅泾波到外事处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主要谈中美关系问题。黄华一再强调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在4月30日声明中阐明的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前提,即:外国武装撤出中国;不能援助国民党政府;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司徒雷登却辩称,各国使节留在南京,这已表明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如国民党政府今后再由广州他迁,美国代表也不拟随往。但中国目前尚无一个新政府成立,没有承认对象。今国、共两党各占一部分地区,美国对许多地区的情况很不了解,按照国际法美国尚不能断绝与旧政府的关系。黄华说,据我个人看,我军打下广州后政协会议可能召开,联合政府将由政协会议决定产生。李涛发言已表明我们与各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故从责任上讲,美国政府应明确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停止援蒋,以表明美国放弃已经失败的干涉政策。现在美国仍支持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故建立外交关系问题无从谈起。司徒雷登还想继续辩解,但言语前后矛盾,甚为窘迫。

司徒雷登还谈起了“共产主义威胁”问题。他表示,中美关系问题不单是对华政策问题,而是关系世界和平的问题。现大局动荡,特别是美苏之间误会很多,美国害怕共产主义,害怕世界革命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希望努力使中美关系得到完善解决,对美苏关系及世界和平均是一大贡献。他还说,如中美关系有第三者出来协助亦有好处。黄华告以个人认为无需第三者参加。司徒雷登又说,断绝与国民党关系是消极的,更积极的办法是运用美国自由贸易和经济援助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他还以个人身份声明,希望今后尽量吸收一切民主开明人士参加新政府。黄华当即驳斥说,本国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道路,中国人民选择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是因为它适合于中国人民的需要。政府人员问题纯系内政,不许外人干涉。傅泾波提出中国究竟先工业化抑或先共产化。黄华告诉他提得不对,中国人民今天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而且这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不容外人干涉。

美国国务院不同意司徒雷登去北平

6月8日,傅泾波再次来见黄华。他说经与司徒雷登研究,认为美国现在(对新中国的关系)很难作正式表示,司徒雷登返美后再作努力。但司徒雷登需要知道中央更高级方面的意见,回去讲话才有力量。他问黄同周恩来有无联络,能否向周转达他的意见。黄华告诉他不必顾虑。傅说,马歇尔、艾奇逊、司徒雷登同属一派,他们主张停止援蒋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马歇尔、司徒雷登与周恩来会晤百次以上,对周深有了解。美大使馆根据确切消息,知道周曾多次表示希望中美和平通商,逐步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傅还说司徒雷登近接美国副国务卿魏伯来电,希望他在返美前能赴北平与周会见一次,顺便看看燕京大学。

会见后,黄华将司徒雷登的要求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考虑通过非官方联系较好,于是通过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去信邀司徒雷登访问燕京大学(据说每年6月24日司徒雷登都要回燕大过生日)。6月16日陆志韦致信司徒雷登,信中说:“昨晨曾晤见周先生,谢谢你的问候。毛泽东先生业已谈过你有来访燕京的兴趣,我估计当局可能予以同意”,暗示司徒雷登去北平可能见到最高当局。中央还于6月14日复电南京市委:“司徒雷登及傅泾波返南京后(当时他们已去上海——笔者注),如再要来平,可许以在返美前至燕京大学一行,至是否与周相见,待其到平后再定。”

6月17日,司徒等人返回南京,当时他还未接到陆志韦的信。18日傅到外事处会见黄华,说司徒雷登最近曾得国务院来电,美国务院希望他返美两个月后,暂以私人身份(解除大使职务)回北平,待将来承认新政权时重新任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亦在考虑是否继续任大使之事。傅认为司徒雷登以私人身份活动会有许多便利条件,但在美国国内其发言力量将因此减弱,所以他还是极力赞成司徒雷登出任首届大使。司徒雷登也盼离华前一周能与黄再会面一次。18日黄华将以上情况电告中央。21日中央复电:“司徒返美既在三、四周后,可能仍将提出来平一行,陆志韦亦曾去信暗示司徒如请求来平,可能得到中央许可。他如不再提,我们暂时不必表示,以观其变。待他返美前约十天左右,可表示如他欲去平,可获允许,并可望与当局晤谈。”

6月27日,傅泾波再访黄华,携来陆志韦6月16日给司徒的英文信,说司徒雷登不知是何用意,望黄华去电问明北平意见。经黄华报告周恩来并获指示后,6月28日黄华访司徒雷登及傅泾波,告之已获北平来电,同意他去燕大一行,他希望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司徒雷登表示,获此消息,极为高兴,但不巧的是国会于7月底即将休会,恐怕来不及,而且当时国会内部派别复杂,此时去北平很易引起评论,增加不便。于是他决定将此事报告艾奇逊,由艾决定。

7月2日,傅泾波来访说,艾奇逊已来电要司徒雷登于7月25日以前赶回华盛顿,中途不要停留。艾同时还决定司徒雷登现在不去北平,以免引起各方评论。他回国短暂停留后即返中国,届时可去北平。

司徒雷登北平之行终于夭折。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美之间的接触_司徒雷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