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作文前材料的准备_文学论文

论学生作文前材料的准备_文学论文

试论学生作文前的材料准备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备工作论文,试论论文,学生作文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前的作文教学,忽略了作文前的首要环节——材料准备工作。本文结合具体实践,论述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好作文前材料的充分准备:一是宏观把握教材,做到合理有序;二是范文引路搭桥,抓好观察实践;三是重视日积月累,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好习惯。

关键词 中小学生作文 材料 观察实践 积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作文指导,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深感作文课上存在着“两愁”。一是教师愁“指导不力”。作文课前先空讲一套作文的要求,无非是中心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流畅之类,然后读一篇范文,让学生仿写。久而久之,成了依样画葫芦,学生觉得枯燥,老师也觉得乏味。二是学生愁“无话可说”。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也只能模仿范文,凭想象编造一篇,差的学生则仍感茫然无措,无从下笔。挨到快下课了,匆忙敷衍几句,内容多属编造,既不具体,又谈不上有真情实感。

出现这“两愁”的原因,关键在于忽略了作文之前的一个首要环节——材料准备工作。占有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步。没有材料的舞文弄墨,只能是空喊口号或无病呻吟。而占有材料的方法也是一项基本功训练,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此,我们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充分准备上。

所谓“正确引导”,是指抓住文章的内容这个根本,而不是舍本逐末。吕叔湘先生曾批评说:“中学老师乃至小学老师之中很有些人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他们‘储备’精彩的词语,用个本子抄下来,甚至直截了当叫他们熟读成语词典。”我们要求学生建立的不是语言的小仓库,而是材料的大仓库。

所谓“充分准备”,是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让学生占有较多的写作素材,并指导他们经常对材料进行鉴别梳理,把占有材料的“多多益善”与使用材料的“认真选择”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我们参照有关专家提出的“新五段式作文教学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写作前充分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写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是怎样从内容入手,抓好学生作文前材料准备这个首要环节的。

一 宏观把握教材,做到合理有序

教师在授课前,先熟悉本册教材,了解教材中各次作文的训练要求以及内容范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有助于恰当安排各次作文前的材料准备,做到合理、有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上第一节作文课时还要告诉学生本期作文若干次,记事、写人、写活动的各几篇,并强调学生应该按照计划,平日注意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主动自觉地为作文积累材料。这就是所谓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的“仓储”。

有计划和无计划大不一样。事实上,各册教材中各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本身就有极强的内在联系,大致遵循由浅入深、各有侧重、综合训练的写作套路,其安排本身就是合理的、有序的。教师对此应心中有数,并安排好各次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虽然不一定在上第一节作文课时就一一告诉学生(告诉了也记不住),但是可以突出重点,将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告诉学生,尤其要与各册教材中该单元的课文内容相结合,反复向学生强调。

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也应指导学生宏观把握教材,对该册教材中各次作文的训练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总体把握。这一指导,从上第一节作文课时就开始了,并贯穿始终。实践证明,有无这一宏观把握,效果大不一样。有了,学生才能真正较好地做到主动自觉地为作文积累材料,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材料的“仓储”,而且,在各次作文时有选择地使用这些“仓储”,合理地利用这些“仓储”,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应急式地现编材料,以应付作文。

勿庸讳言,过去有的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或者虽然自己对本册教材中各次作文的训练要求心中有数,但忽略了也要使学生心中有数。作文,毕竟是学生作,教师只能指导,不能替代。这一指导,实际上从各次具体的作文训练之前就开始了。对此,还应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二 范文引路搭桥,抓好观察实践

范文引路是指学习一篇或一类课文,都应根据写作计划和范文特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写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认真思考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再指导学生研究本单元作文的要求,启发学生思考应准备哪些材料。这样做,由于范文与写作紧密挂钩,而不是彼此脱节,学生学起来主动、认真,范文才真正起到了引路搭桥的作用。

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要掌握材料主要是指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观察事物、参与实践的经验,有时只喜欢凑热闹而放弃了观察,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指导学生掌握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每次作文的要求不同,准备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写景状物,定向观察即选好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点。为求心中有数,指导有方,教师要先走一步,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再让学生去观察并在现场指导。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新立交桥,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重点,了解立交桥的作用和特点。再如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其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注意与别的动物或植物有什么不同。鲁迅先生指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并强调指出:“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也强调:“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认真观察和思考,这种为写作所作的材料准备工作也只会流于形式。

2.写人记事,回忆生活。如果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则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人或自己做过看过的事。这比观察更进一步,写作学称为体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人和事物。写这样的人或事,学生感觉深刻,言之有物,而且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特色。在写作前的材料准备阶段,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选择两三件在小组交流,其他同学帮助他最后确定一件作为写作的题材。这种个人准备、大家帮助的作法,是说与写的结合,是个人与集体的结合,有助于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3.记叙活动,重视实践。如果是写班队活动的作文,教师应在作文前结合班级工作,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搞活动。如“游览海滨”、“科技制作”、“泥塑比赛”,或参加父母所在场(厂)的义务劳动。这样一边实践体验生活,一边仔细观察活动的场面,实践能力、认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为身历其境,感受深刻,所以,写成的文章,材料丰富,具有真情实感。

每次作文之前,在学生准备两三天后,教师应抓紧时间检查、督促、指导。一般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口头概述准备的内容,要大家帮助分析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发现有偏差的,启发学生重新准备。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老师还要帮助他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帮助他“抓点子”(提炼中心),“搭架子”(安排结构),甚至对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提示,使其在构思时有一条明确清晰的思路。这种对差生的个别帮助,也有助于由点到面地了解全班同学在每次作文前材料准备的大体情况。

三 重视日积月累,养成积累习惯

要做好作文前的材料准备工作,必须从平时抓起。我们对材料准备的要求是“多多益善”,自然就需要学生平素点滴积累。

1.多听、多看、多讲、多读。为了养成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要求他们自觉做到“四多”:一是多听——听人讲话、听电台广播等;二是多看——收看电视节目,并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三是多讲——让他们利用晨读时间,把看到的听到的事讲给大家听,或写成日记;四是多读——课外阅读报纸、书籍,尤其是对写作文有帮助的书刊。

为了更广泛的占有材料,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养成建立“间接材料仓库”(秦牧语)的习惯。巴金说过:“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这是作文的经验之谈。教师应结合中外名家作文的成功经验,反复向学生讲授,努力培养学生的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占有更多的作文材料。

2.与班队会活动紧密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除课堂教学外,还有班队会、兴趣小组活动等。近年来,结合形势和少先队计划,我们搞过系列班队活动,举行主题队会五次。每次活动从准备到结束,学生随时写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记录活动的经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为积累作文素材创造了条件。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重温《大纲》提出的“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写作文前让学生对写作材料有充分的准备,这就是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样做符合写作的一般规律。

由于有了材料,学生作文不再是一件苦恼的事。原来有些怕写作文的差生说:“现在写作文前做准备真好,我们有材料写了,再也不用回家叫家长帮助写了。”现在试写课上,同学们都能认真打草稿,反复思考修改,一般一节课可写出600多字的文章。看到学生写出了材料具体扎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过去那种犯愁的心情也就荡然无存了。

标签:;  ;  

论学生作文前材料的准备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