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大众体育、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_体育论文

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大众论文,视角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6)03—0021—0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从健身强体的视角来看待体育,因此将竞技体育视为人类超越自我、挑战身体运动极限的竞赛活动、将学校体育视为人类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人类教育活动、将群众体育视为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人类康体活动。受这种习惯认识的影响,与之相对应地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大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一切为了工作转变到休闲与工作并重,人们的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在不断增强,休闲的目的也从单纯的休养生息转变到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休闲的方式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变。顺应这种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休闲功能的认识被重新唤醒并进一步深化,从而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育概念——休闲体育。

1 休闲体育——对体育的重新认识

休闲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度过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的社会里,人们对闲暇时间和休闲生活方式的意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在建设小康社会、追求高水平生活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闲暇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闲暇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体育活动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视。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培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实现。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质量的工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归根到底是为了增进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生命质量,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发展能力等,这就相应地包括了体育的休闲娱乐属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的休闲属性逐渐被人们了解并不断强化,伴随着体育越来越大众化与休闲化,产生了一种新的体育概念——休闲体育。尽管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休闲体育的基本概念一直在进行讨论,但长期以来都采用“三分法”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因此部分学者囿于这种习惯认识,不接受休闲体育的提法或将休闲体育看成就是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但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认识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弄清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回顾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有帮助的。

群众体育是中国特有的体育概念,具有特殊性的含义,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设时期,倡导“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因此此阶段提出了群众体育这一概念,它更多的是相对旧中国的贵族体育现象和剥削阶级才真正享有体育的事实而产生的一种政治色彩较浓的体育概念,并且长期沿用下来。从概念上看,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曾译为大众体育,也称社会体育”。[1]

今天重新探究群众体育,自然必须先弄清楚群众的概念。“群众,一是泛指人民大众,二是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三是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群众体育”概念中的“群众”取意无疑是第一种,即人民大众。那么运动员、学生是否人民大众?当然是的。这样,用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来划分体育现象,用词义上本身就缺乏严谨性。如果说群众体育泛指大多数人的体育(即人民大众的体育),那么即使牵强地视竞技体育是少数运动精英的事情,将学校的人数众多的学生排除在大众之外就无论如何也是讲不通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尤其是西方的体育学术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当时中国部分学者发现西方社会并无群众体育一说,而更多的是用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于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及与国际接轨,开始使用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概念。这些体育概念的出现与应用,似乎较群众体育更科学、更符合学术规范。但严格说来,在实践的使用中也存在令人困惑的地方。先说社会体育,从本质和词义看,应该是研究社会中体育现象与规律的科学,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就应该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体育现象。而实际上,学术界在使用该概念时主要是特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之外的群体及其体育现象。再看大众体育。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群众。大众体育说到底还是群众体育,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

现有理论对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概念内涵的解释中存在的不足,是人们认识上的历史局限。实际上,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研究取向是不同的。社会体育从社会学的视野在总体上研究各种体育的社会现象,各种人群共同构成了社会体育(在此必须强调,研究社会体育的社会体育学与研究体育中特殊社会现象的体育社会学是不同的。社会体育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体育现象的科学,而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如兴奋剂问题、黑哨问题、体育中的性别问题等);群众体育从人群的视野研究不同人群的体育现象及其组织规律;竞技体育是从运动的角度研究运动训练与比赛规律;而当今提出的休闲体育是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研究各种人群中存在的借助体育休闲的生活方式。因此,上述几种不同的体育概念,其研究视角是不同的。

在体闲体育概念产生以前,人们用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来解释社会上一般人群的体育现象。休闲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认同体育的休闲意义,在这种形势下,群众体育是否仍是以前的那种含义?因此,对体育的定义有必要重新进行界定。一种新事物出现之后,与旧的仍有一些交融是正常的。实际上,休闲体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体育形态,而是早已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局限制约了人们的这种意识。在农业社会,人们为解决温饱而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参与体育活动只能是一种奢望或少数人的事情,因此人们的体育休闲意识十分淡泊。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本思想日益突出,体育走向大众化,体育的休闲功能得到张扬,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得以产生和强化。

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体育是人们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以休闲的视角,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通过观赏竞技表演获得特殊审美享受的休闲需要而组织的一种竞赛游戏活动,学校体育就是为了传授体育休闲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活动,群众体育的主体就是人们为了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而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度过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实践或现实看,高尔夫、网球、健美操等休闲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定向越野、体育旅游等娱乐休闲性较强的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涌现,休闲体育的叫法在社会上越来越被认同,休闲体育在报纸、电视、杂志、网络上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时尚词汇之一,在部分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休闲体育课程。从学术方面看,休闲体育的定义尽管有争议,但这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而是越来越火热。上至国家社会哲学基金研究项目,下至学术期刊,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此,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2 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一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的关系,与社会体育是一种包容关系

为了加深对休闲体育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休闲体育与目前常用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及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休闲体育、大众体育或群众体育,它们的载体都是体育运动,但它们绝不是一回事。从区别看,休闲体育是人们闲暇时间里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不带任何的被迫性和强制性,它是从活动时间的视角、活动心态的视角来看待体育行为。而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从人群的视角来分析体育行为与体育存在的形式。从活动时间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政府组织的某些群众体育活动,不论参加者愿意与否,作为一种集体组织活动,成员都必须参加。例如广州市现在有很多单位规定周五下午4:30到下班时间为体育活动时间,全体员工必须参加单位安排的体育活动。还有一些单位经常组织的广播操比赛,也不一定都是员工自愿参加的。这些体育活动形式,从传统体育理论上归类,无疑是纳入群众体育范畴的。但我们认为这类体育活动并不是休闲体育。因为尽管这类活动参加者中也许大多数是以自愿的、乐意的心态主动参加的,但也绝不可能否认有些人是被迫的、不情愿的。因此,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不是一种名词变换或替代关系。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以及活动形式、人群等方面,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行为主体几乎是相同的,都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行为的客体也几乎是相同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休闲体育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表现形式没有太大差异,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交叉重叠关系。从活动客体方面,正如运动项目用于竞技比赛时是竞技体育表现形式或范畴,用于健身娱乐时是群众体育、大众体育表现形式或范畴一样,当这些运动项目用于人们的休闲体育活动时,它就是休闲体育的表现形式和属于休闲体育的范畴。因此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和学者以运动项目来划分和认定休闲体育的做法是缺乏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的。任何运动项目都可以作为休闲体育的活动表现形式,但外在表现形式只是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或反映,却不能完全代表其本质。一个具体运动项目,它既可用于运动精英之间的竞技较量,也可用于普通居民的闲暇生活活动,同样可用于一个单位为增强凝聚力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活动。因此,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一种交叉、重叠的关系(如图1)。

图1 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关系

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社会体育是一种广义的大社会体育观,与传统理论的社会体育是有差异的。概念的准确,是体育学科规范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概念不准确,会直接妨碍学术对话与交流的共同语境的形成,从而在最为基础的方面导致体育科学体系的不规范。传统的社会体育仅指除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之外的部分体育活动现象,如“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2] 这种定义,是对“社会体育”的一种狭义研究视角,它将社会体育界定在一部分特定的社会人群基础上,虽然在学术研究上也不失为一种划分方法,但其排除的那部分特定社会人群(如运动员、学生、军人等)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其为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的。因此,从学术语言的规范与严谨性出发,我们认为,社会体育就是研究整个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很明显,传统的社会体育定义包括了单位体育等体育组织形式,但是无法完全解释单位体育这种体育存在形式中的某些现象。我们不能说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参加者都是自愿的,也不能说其目的都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单位体育从组织者的角度,主要目的可能是活跃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从参与者的角度,其主要目的可能是服从组织活动安排(如不缺勤),也可能是为获得单位活动补贴、福利(如一套运动服装、几十元钱的活动补贴)等。因此传统的社会体育定义是一种侠义的定义。实际上,正如“社会学是从总体的角度上去研究社会的一门科学”[3] 一样,社会体育应该是从总体的角度研究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体育现象与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从这个社会体育定义的角度出发,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体育存在形式,是社会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图2)。

图2 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3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形态,在小康社会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休闲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行为和观念,但无论是休闲观念还是行为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过许多值得观察和讨论的变化。在18、19世纪的欧洲,“休闲”是贵族的“专利”,后来的新兴资产阶级亦秉承其意,成为社会当中一个特殊的阶级——有闲阶级,他们是社会分层“金字塔”结构中尖顶的那一小部分。有闲阶级不务劳动,专门以沙龙、宴请、舞会、追求时尚、运动等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为生活内容,而在同一个社会分层“金字塔”结构中占大多数的阶层和人群,如工人、农民等属于“工作阶级”,他们没有真正的“休闲”,至多只能称得上“休息”。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资产阶级越来越显示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的时候,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产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大,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部分”越来越大,呈现出结构上的“橄榄型”的时候,“中产阶层”逐渐成为“休闲消费”的主体,休闲观念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要,“休闲”也开始慢慢地从少数特权阶级向更大的人群演变。到了现代,无论从观念到行为,“休闲”已经完全演变成一种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休闲体育也不再是特权阶级的奢侈享受。这样,传统社会结构中的“金字塔”意义自然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成了“工作时间/休闲时间”的划分,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一大部分作为“工作时间”,而把一小部分作为“休闲时间”。越是到了当代,纯粹的“有闲阶级”已经基本从社会中消失,即使是贵族、权贵、富贾以及绝大部分的“有钱人”,也都要分割出相应的“工作时间”。旧时的那种在家养尊处优、不工作的生活方式会被认为是不健康、病态的。相反,“劳动人民”也会从工作时间中分出一部分时间来满足休闲的需要,当代大规模的群众性休闲体育活动正是这种大众体闲的一种体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随着收入与闲暇的增长,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意识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质量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休闲的发展是人类高质量生活的必然,是衡量人民生活进入小康或富裕的标志。

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面临着大好时机。一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这将为我国的休闲体育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二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休闲体育设施更为便利,这将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收稿日期:2006—02—28

基金项目:2005年广州体育学院院管重点课题子课题

标签:;  ;  ;  

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大众体育、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