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史学新认识_黄宗羲论文

浙东史学新认识_黄宗羲论文

“浙东史学”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东论文,再认论文,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专篇论述“浙东学术”以来,梁启超、钱穆、何炳松、陈训 慈、金毓黻、刘节、杜维运、朱仲玉、叶建华等学者对浙东学术的精华“浙东史学”都 有论及。但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学术范畴,至今尚未有大致统一的认识。上述学者的论述 ,或偏重于某一个时期,或着眼于浙东的某一个地区,或研究一二个重要学人。本文在 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础上,试把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在一定区域内不断发展的史学流派进行 研究,并概括其史学学术特点,以期说明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一、浙东学派与浙东史学

在浙东这个地域范围内,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诸如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 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 派”、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姚江学派”、以及黄宗羲开其先,万斯同、全祖望继其后的 史学流派,这些派别历来被称作“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史学”。

各种名称的出现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的。最早提出“浙学”的是朱熹。朱熹说 :“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当时的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在思 想上相通,都讲求功利,与朱熹有较大的分歧,朱熹将它们统称为“浙学”。至明末清 初,浙西顾炎武异军突起,与黄宗羲并称为开国儒宗。“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 注: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浙东学术》。),浙学遂有“浙东”、“浙西”之 分。首倡“浙东学派”的是黄宗羲(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见杨向奎:《 清儒学案新编》第一卷,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77页。),及至有清一代,史学领域 为浙东学派所独擅,如梁启超所言:“浙东学风,自梨洲(黄宗羲)、季野(万斯同)、谢 山(全祖望)以至章实斋(学诚),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注: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故这一学派又被称之为“浙东史学”亦顺理成章。

诚然,“浙东学术”和“浙东史学”还是有差别的,“学术”的范围比史学大,并包 含了史学。但浙东学术的精髓在于史学,这已是历代学者所公认的。朱熹所说的“浙学 ”,就是偏重在史学上说的。他说:“浙间学者推尊《史记》,以为先黄老,后《六经 》,此自是太史谈之学”(注:《朱子语类》卷122。)。又说:“伯恭(吕祖谦)之学大 概尊《史记》,不然则与陈同甫(陈亮)说不合。同甫之学正是如此”(注:《宋元学案 》卷52)。章学诚说:“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又说:“南宋以来,浙东 儒者,讲性命者,多攻史学,历有师承。宋明两朝,记载皆稿荟于浙东,史馆取为依据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浙东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对浙东史学的研究,而浙东史学,又是 有特定的学术思想所指导的史学。

从陈训慈1931年《清代浙东之史学》一文问世以来,“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学术范畴 进行研究,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同和接受,不少史学著作对浙东史学有专题介绍,一些 学者开始注意它的源流。

笔者认为,作为史学流派,浙东史学就其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浙东史学形成于南宋。南宋时期,是浙东地区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政治 上,朝廷偏安江南,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经济上,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 政策受到冲击;学术上,学无统绪,理学家空谈性理,无法解决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 浙东学派的各个分支,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虽有不同的师承,但在同一时 期、同一区域,面对同一社会问题,形成了在学术上有相同旨趣的流派。叶适、陈亮、 吕祖谦等浙东学者都积极参与政治,他们或伏阙上书,反对屈辱求和;或身临前线组织 抗金,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在严峻的现实问题面前,他们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义理, 提出学术经世。他们经史兼治,注重历史研究,强调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服 务,完成了从心性义理之学到经制事功之学的转变。南宋是浙东史学的形成时期和第一 个高峰期。

第二个阶段:清代前期是浙东史学的又一个高峰。南宋以后,朱熹的理学逐渐取得统 治地位,影响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浙东学术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元明时期的浙东史 学,虽有胡三省、宋濂等史学家的成就,但总体上看处于低谷时期。及至明代中后期, 王阳明崛起于姚江,泛滥诸家,批判朱子理学的教条,主张经史合一,学术思想领域开 始活跃起来。明末清初,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已有相当 的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余姚黄宗羲师从王阳明弟子刘宗周,得王学之 传,兼取各家之长,开创一代学风。他继承南宋浙东学术的事功传统,主张经世致用, 把历史研究与当世之务结合起来。万斯大、斯同兄弟是黄宗羲的高足,万斯同以布衣领 明史馆,独尊史法;全祖望私淑黄、万,奔走山海之间,搜讨遗音,表彰先哲;邵廷采 亦尝问业于黄宗羲,尤善言明末遗事。至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盛极一时,浙东仍有邵晋 涵、章学诚出,继承黄宗羲之统系,形成浙东史学的第二个高峰。

浙东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是在二十世纪初。由于民族危机的刺激,革命思想的推动,西 方新思想、新学说的输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急剧变化的新局面。一批进步的思想家以 史学为武器,用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寻找救国的道路。在浙江,温州有宋恕、陈黻 宸、孙诒让等人,他们的学术思想远承南宋陈傅良、叶适的永嘉学派,近袭清初黄宗羲 的学说。绍兴蔡元培受同里平步青、李慈铭影响颇深。戊戌后到杭州筹办师范学校,结 识陈黻宸、宋恕、章炳麟,过往频常。章太炎原名炳麟,因仰慕黄宗羲(太冲)、顾炎武 ,故别号太炎。原籍余姚,世居余杭,尝自称余姚人(注:《余姚文史资料》第二辑有 《章太炎为何自称“余姚人”》一文。)。其思想感情、治学方法都与浙东学派相近, 世人亦把他看作浙东人。如宋恕在《日记》中称其为“余姚”(注:《宋恕集》第935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炳麟少受学俞樾,治小学极谨严,然固浙东人也 ,受全祖望、章学诚影响颇深”。他们以杭州、上海为中心,过从甚密,或促膝相谈, 或信件来往,学术旨趣,皆究心于史。浙东史学此时又呈现出新的景象,成为当时“新 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浙东史学的成果

以往论浙东史学成果,大多局限于清朝宁、绍一带的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等几位 史学大家的著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以来史学史资料的钩沉、爬梳,力求较全面地反映 浙东史学的面貌。

《春秋》经、传的研究。浙东学者倡言“六经皆史”,经史并治,因此很重视对《春 秋》和《左传》的研究。事功史学的开创者薛季宣就著有《春秋经解》十二卷,《春秋 旨要》二卷。陈傅良继承师说,著有《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吕祖谦著有《春秋 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另有史论体的《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以《左 传》所载史实为题,发挥其政治、哲学、伦理观点,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此后有金华 王柏的《读<春秋>记》,《左氏正传》;许谦的《<春秋>温故管窥》、《春秋三传疏议 》;宁波王应麟的《春秋考》;万斯大的《学<春秋>随笔》;邵晋涵的《<春秋左氏传> 札记》等外,最有成就的是章太炎的《<春秋左氏传>读》。章书在对古文献进行广泛研 究的基础上,发挥他在文字音韵学方面的长处,由文字音韵入手,诠释《左传》中难解 的古言古字、典章名物,疏正《左传》体例、叙事和立论所含的本义,使世人不得不承 认《左传》为信史。

《通鉴》学的研究。浙东学者推崇编年体史书,历代浙东学者都有对《通鉴》、《续 通鉴》进行研究的,丰富了《通鉴学》研究的成果。薛季宣有《资治通鉴约说》,陈傅 良的《建隆编》是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一朝事迹削繁补阙,系以论说而成 。叶适门人戴溪著有《通鉴笔议》,薛子长有《续通鉴论》。金履祥著《资治通鉴前编 》,上起尧舜,下接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前;王应麟有《通鉴地理考》,专考《 通鉴》所涉地、山、川名。另有《通鉴地理通释》,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历代疆域政区 沿革与军事地理的专著。王应麟门人胡三省,著有《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 》等,在通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典章制度的研究。浙东学者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薛季宣就有《 汉兵制》、《九州图志》、《薛常州地理丛考》。陈傅良的《历代兵制》是通史性的军 事史。吕祖谦著有典制体《历代制度详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探讨古今典章制度的利弊得失,旨在于为南宋王朝提供历史借鉴。《礼》是三代旧制, 是古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万斯大、斯同兄弟在《礼》学和史学方面也作出成绩。万斯大 著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等。定海黄氏父子,专 长“三礼”。黄式三,好以经明史,其子黄以周著《礼书通故》,章太炎称其书可“与 杜氏通典相比隆”。孙诒让的主要成果有《周礼正义》。为了经世的需要,1901年他还 写了《周礼政要》,以期能为当时的新政措施提供借鉴。

学术史的研究。开创学案体学术思想史修撰是黄宗羲,他著成《明儒学案》后,仍发 凡起例,撰著《宋元学案》,仅成一半初稿。其子黄百家续撰数卷也去世了。全祖望在 黄氏父子 遗稿基础上继续工作,到道光年间经王梓材等人校补修茸此书才得以完编而 印行于世。余姚邵廷采,其史学承黄宗羲之教,在学术史方面有《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明儒刘子蕺山先生传》、《王门弟子所知传》、《刘门弟子所知传》(传未成, 仅有序)、《姚江书院传》等。宋恕的《六斋卑议》中有丰富的学术史思想。

人物传记类。入明以后,浙东史家重视遗民的表彰。万斯同有《明季两浙忠义录》、 《两浙名贤录》等;邵廷采撰《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以表彰宋、明遗 民的忠义节气。全祖望著有《鲒埼亭集》,所载内容多半为明清间之掌故,其通 过纪传碑志,汲汲表彰浙东抗清不屈之士。

史论、史评类。浙东史家还擅长史学评论,叶适《习学纪年序目》;吕祖谦《东莱博 议》;陈亮《酌古录》;王应麟《困学纪闻》、《通鉴答问》;胡应麟《史书占毕》; 黄宗羲的有关史《序》;章学诚《文史通义》;邵晋涵的《四库史部提要》;李慈铭《 越缦堂读史札记》;宋恕《六字课斋津谈》;陈黻宸《独史》;章太炎《訄书 》等都有精彩的史论与史评。其中章学诚的成就最大,《文史通义》明确提出并论述史 学范畴中的“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圆神方智”、“史义史德”等重要命题, 对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

乡邦文献的整理。浙东史学重视乡邦文献的编撰整理,通过人物传记、年谱,以发掘 乡贤事迹;修撰地方志、书籍目录,以保存文献;编辑刊刻乡贤遗著,以传承学术。宋 代王应麟有《四明文献集》;元代吴师通的《敬乡录》收录婺州人物,先述事迹,附诗 文于后;袁桷作《四明志》;明代宋濂撰《浦江人物记》、《浦江文艺录》;郑柏有《 金华贤达传》;应廷育有《金华先民传》;王祎有《义乌宋先达小传》;黄宗羲 辑有《姚江逸诗》、《姚江诗略》,著有《四明山志》;万斯同有《两浙名贤录》、《 明季两浙忠义录》;全祖望撰《钱忠介公年谱》、《张仓水年谱》,笺注《困学纪闻》 ,辑《续甬上耆旧诗》,编《天一阁碑目》、《四明洞天旧闻》;平步青注意整理乡邦 文献,张岱的《陶庵梦忆》、黄宗羲的《南雷文约》、全祖望的《鲒埼亭集》、 章学诚的《实斋札记抄》等,平氏都曾批校、整理刊刻过;孙诒让著有《温州经籍志》 、《温州古甓记》,辑有《永嘉郡记集本》,其与父孙衣言合辑的《永嘉丛书》,汇集 了诸如《习学纪言》、《浮沚集》、《浪语集》、《止斋集》等历代永嘉学者 的著述;蔡元培还批校整理了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

新史学的建设。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学术思想新旧交替之时,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 西方思想的输入,中国史学领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浙东史学仍继承前 辈经世致用的传统,站立在新史学建设的前沿。陈黻宸的史学著作主要有1902年在《新 世界学报》上发表的《独史》、《地史原理》以及《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国 通史》等,其史学思想已明显受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史学理论中,已 涉及到“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未有书契以前,自有未有书契之史” ;“史者,民之史也”;在方法上已介绍西方的“统计之史”;在“良史”条件上,提 出“史质”、“史情”、“史时”、“史权”。陈黻宸提出了自己编写新体中国通史的 设想。在观点上,以西方进化论历史观为指导;在内容上突破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 心和以政治史为基干的狭隘格局,引入“民史”的概念;在方法上,突破传统史学方法 的束缚,充分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乃至近代生物、化学、数学等自然 科学的成果与新方法;在表现形式上,他所设计的新体中国史包括八表、十录和十二传 。这是我国近代继梁启超《中国史序论》(1901年)后的又一种新编中国通史的大纲。蔡 元培在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是近代第一部接受西方思想的伦理学史,他参 考了日本和西方的有关著作,写成章节体,在绪论中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区分。这部著 作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的开拓有较大的作用。在近代思想文化史方面,他的《五十年来 中国之哲学》、《中国的文艺中兴》、《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都有较高的水平。 章太炎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莫不以史学为依归。从《訄书》到《检 论》,经作者多次修订,反映了章太炎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从所附的《中 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目录》、《近史商略》等篇,可以看出章太炎有著《清史》 和新编《中国通史》的打算,这也为当时“新史学”的建设起了积极的影响。

三、浙东史学的特点及其价值

浙东史学家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治史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历史观点到治学 方法上都有相近之处,互相传承,如梁启超所说的“厘然而自成一系统”,在以下几个 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1、重视历史观的探究

浙东学派中,在历史理论上最有建树的当属章学诚,然章氏的理论往往多承受于浙东 前辈学者。如“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就有本于薛季宣所说的“道无形埒, 舍器将安适哉?”(注:薛季宣:《浪语集》卷23《答陈同父》。)叶适的“物之所在, 道则在焉”(注:叶适:《习学纪言序目》卷47《皇朝文鉴一·四言诗》。)和黄宗羲“ 道、理皆从形、气而立”(注: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的看法。又如章学诚重 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因有革”的,这也可溯源于南宋浙东学 者吕祖谦、陈亮的有关论述。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章学诚有如违背民心所愿,即使圣贤 也不能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浙东史学前辈吕祖谦就有“合群策,集事功” 、“藉众人之力而共建”的思想(注:见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第9章。)。以 上思想在后来的章太炎、蔡元培、陈黻宸的著作中也都有所体现。

2、重世务,贵事功

永嘉学派的创始人薛季宣,“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陈傅良从薛季宣游 ,深得薛氏经制事功之精髓。他编撰《历代兵制》就是为南宋统治者取以为鉴的。吕祖 谦认为“学者当为有用之学”(注:吕祖谦:《左氏传说》卷5。),他写的《历代制度 详说》就从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及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十五种制度入手,讨论其因革损 益,分析历代制度的利弊,以为当世之用。叶适论史,处处注意联系实际,如他论纪纲 、论用兵、论理财、论民族关系等,陈古刺今,无不以历史经验结合南宋现实而发。黄 宗羲称赞宋代事功学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使可行,足 以开物成务”(注:《宋元学案》卷52。)。他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都体现 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章学诚在《文史通议》中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阐明其经世致用的学 术宗旨。历代浙东学者重视对《春秋左传》和《周礼》的研究,就是出于经世的目的。 清末新史学思潮更是经世致用的产物,宋恕、蔡元培、章太炎、陈黻宸、孙诒让等无不 热心投入社会政治运动,关注社会改革变迁。宋恕、章太炎等把自己参与所办的报纸就 命名为《经世报》,针对当时有人看不起经世之学,宋恕还在《<经世报>序》中指出: “古无所谓经学、史学也,学者学经世而已矣!理者经世之的;数与文者,经世之器; 而经、史、诸子者,经世之师承也……今白种诸国,莫不以经世为学”。从章太炎、陈 黻宸的史学论著及其所订编史体例来看,也都可明显地感受到经世致用的精神。

3、经史并治的旨趣

明确提出“六经皆史”说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实章氏这一命题是继承浙东前辈思 想而来的。薛季宣说:“《春秋》者何?鲁史记之名也”(注:薛季宣:《浪语集·经解 春秋旨要序》。)。吕祖谦说:“观史,先自《书》始”(注:《东莱别集》卷7《与张 荆州敬夫》。)。而在叶适那里,更已形成六经皆史的思想的刍形。他说:“《书》起 唐虞,《诗》止于周,《春秋》著于衰周之后,史体杂出而其义各有属,尧舜以来,变 故悉矣”。王阳明也认为“《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 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章太炎也是把经学做作为史学来看待的 ,在这一方面他是深受叶适、章学诚等人影响的(注:见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 学之功夫及志向》,《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由上述可见, 六经皆史思想是浙东史学一脉相传的思想。因此,浙东学者重史而不废经,经史并治, 故能在史学领域取得不凡的成绩。

南宋以来,空谈性理的宋学已在学术上占据统治地位。浙东史学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 ,“言性命必究于史”,主张“六经皆史”,经史并治。不少浙东学者受古文经学的影 响,把汉儒治经的方法运用到治史上,他们的对古史的研究重点放在《左传》、《周礼 》上,形成求实考信的治史态度和以注疏考据为主的治学方法。吕祖谦撰《大事记》, 以《左传》、《竹书纪年》等书纠正了《史记》不少纪年上的错误。叶适也多用考据的 方法证明“六经”为先秦史籍,而非孔子所作。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考史》,对“十 七史”、《通鉴》、《纲目》、《唐鉴》、《续通鉴长编》等书都有所考辨。开全面考 评历代史籍之先河。胡三省的《通鉴注》“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 合,制度之沿革损益”都有所疏释。黄宗羲强调治经“必明证于史籍而后足以应物”, 其研究《周易》,对卦象的解释,许多地方都是以史证经,排除历来对卦象的神秘主义 说教,还其古代文献的地位。上述传统对乾嘉时期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全祖 望、邵廷采、章学诚的时代,考据方法已成为治学的主要方法。但浙东史学能坚持它“ 经世致用”的原则,不为考据而考据。因此在乾嘉时期,大多学者在埋头故纸之时,浙 东学者仍能取得诸如“明史研究”、《宋元学案》、《文史通义》之类的重大创新成果 。晚清以来,黄以周、平步青、李慈铭等走的仍然是考据的路子,至孙诒让熔经世致用 与章句考证为一体,故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经世巨著的问世。宋恕、章太 炎更是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变法改革的主张,形成一派区别于康有为、梁启超一 系的维新变法力量,为重振“浙学”树起了鲜明的旗帜。

4、在历史编撰学上的贡献

浙东史学在编纂学上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在体例上他们推崇编年体。我国编年体史 书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最为著名。历代浙东学者研治这三书的有很多 家。受其影响,他们著述也多采用编年体和表谱体。南宋吕祖谦有《大事记》,陈傅良 有《建隆编》、《皇朝百官公卿拜罢谱》等,蔡幼学有《国朝编年政要》、《续百官公 卿表》等。入元以来温州有陈刚的《历代正闰图说》,处州有范霖的《历代编年图》、 郑镇孙的《历代史谱》。明代万斯同有《历代史表》、《明史表》等多部史表作品,其 《历代史表》之作,被黄宗羲称为“不朽之盛事,大有功于后学”。全祖望继承了这一 传统,作有《孔子弟子表》、《甬上望族表》、《古今通史表》、《历朝人物世表》、 《历朝人物亲表录》、《公车征士表》六部表谱作品,并在学案体著作《宋元学案》中 增加了“学案表”。章学诚也重视表的作用,认为史表的适用范围很广,既可以表人、 表年,还可以表解事类。近代陈黻宸拟作《中国通史》、《地理史》体例中都列有十《 表》,章太炎《中国通史目录》中也首列四《表》。

从经世的目的出发,浙东史学家又多从事近现代史的修撰。叶适认为史家的职责不仅 应“继采前史遗事”,更重要的是“示当世得失之林”。黄宗羲认为“国可灭,史不可 灭”,在明亡之际,他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落在明史上。蔡元培认为“史学所重,尤在近 世史,良以现代社会皆由最近世史递嬗而来,因果相连,故关系尤为密切”。他特别重 视清史的研究和清内阁档案的保存整理,上书请求政府将清内阁档案拨给北大作为史学 研究的材料。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等都是当代史 研究的重要著述。如本文前述“浙东史学的成就”中所反映出这么一个事实,南宋的史 家重视宋史的撰述,清前期的史家重视南明史的研究,而近代的学者又重视清以来的历 史研究。

责任编辑注:本文因篇幅过长,在转载时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浙东史学新认识_黄宗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