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4年苏联对华援助的变化论文_付雪

1949-1964年苏联对华援助的变化论文_付雪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1949-1964年苏联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其影响。中苏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苏联对华援助。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苏联给予大量援助,无论从方针、政策等思想路线的指引,还是在与国民党斗争时的军事援助。建国后,中苏两国加强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苏联及时援助挽救了中国经济,可谓是雪中送炭,但是随着两国分歧逐渐加大,两国摩擦与隔阂增多,苏联在中国危难之计撤走援华专家,撕毁合同的做法,无疑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当时中国对苏联的做法深恶痛疾,但是苏联专家也让中国专家在技术方面少走了弯路,也是领路人,才有了后来中国人自主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很多人都忽略了苏联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建国初期对华援助,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极大地援助。一些学者只抓住了苏联当时的错误做法,而忘记了苏联对华的伟大援助。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阅读了沈志华老师关于中苏关系的书籍;数据研究法,通过数据能够更加直观的说明问题;比较研究法,各个时期中苏关系的对比,对华援助得规模直接比较出来。

关键词:对华政策;中苏关系;经济;军事

笔者借助于中苏关系的变化来更好地分析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中苏关系磨合期、中苏关系蜜月期、中苏关系龃龉期和中苏关系冲突期。

一、中苏关系磨合期(1949-1953年)

(一)中苏领导互访,增强政治互信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正式宣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刘少奇秘密访苏,他代表中共中央向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提交了一份有关中国革命和对未来新中国内外政策设想的详细报告。斯大林对中国提交的报告十分重视。斯大林还承诺向中国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中国建立海军和空军部队,协助中国军队占领新疆地区。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便宣布与中国建交,承认中国主权。

(二)经济援助

中苏关系磨合期,苏联在各个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时,两国签订了贷款协定。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中国则在10年之内以原材料、农产品以及美元还清本息。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苏联提供的低息贷款及时帮助中国度过难关。

中国现代工业基本建设的核心就是苏联帮助援建的的重点项目,即人们常提到的156项引进工程中的第一批50项目。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和朝鲜战局趋向缓和,这些项目在恢复时期陆续开始破土动工。尽管这些重大项目完全建成投产指日可待,但在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占重要地位。

(三)派遣专家,提供军事援助

据统计,自1950至1953年先后来到中国的苏联专家共计1083人,截止到1953年底已回国741人,留在各个厂矿企业的尚有342人。苏联专家的到来为新中国各行各业注入新的活力,对新中国经济恢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中国派遣学生与干部赴苏学习,苏联帮助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1951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军事贷款协定》,苏联对华提供12.35亿卢布军火贷款。此外,苏联也曾无偿提供部分武器。苏联派出第六十四航空军,帮助中朝联合空军,不仅为其训练飞行员,而且协助他们作战在战斗中,苏联空军的歼击机击落了1097架敌机,高射炮击落了212架敌机。

二、中苏关系蜜月期(1953-1957)

(一)赫鲁晓夫增加对华经济援助

朝鲜战争大大提高了毛泽东和中共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影响,赫鲁晓夫上台后就开始注意调整对华政策,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在经济上加强对华援助。赫鲁晓夫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敦促苏联有关部门尽快确定和落实对“一五”计划时期的援建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以每年递增11/3%的速度发展,全面开展基本建设。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形成了中国第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大大增强了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能力,填补了一批生产技术领域的空白,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工业技术基础。

(二)派遣专家,提供军事援助

为了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发展计划,苏联从1954年开始大量派遣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根据时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的李强估计,中国聘请的技术专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1955年比1954年可能还要多些”。苏联向中国提供的科学技术资料和相关帮助也十分可观。1954年10月12日中苏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战机的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

苏联对中国军工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在核武器援助方面,赫鲁晓夫对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答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以进行原子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技术力量。1957年9月,中苏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的核援助进一步扩大。但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苏联并非毫无保留,但相较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于中国核发展的拒绝态度,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核援助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三、中苏关系龃龉时期(1957-1959年)

(一)苏联减少对华援助的原因

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起来了,苏联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历了从支持、怀疑,到最终的反对。1958年发生的几个引起中苏关系变化的大事件,“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而炮轰金门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然而,直接导致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是中印冲突,使得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面对面激烈争吵,充分反映出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方面的分歧,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二)减少派遣专家数量

1958年苏联要求中国支持苏联提出的禁止生产和试验核武器的倡议,中国一直未予答复。因此赫鲁晓夫大发雷霆。赫鲁晓夫违反协定,不提供原子弹材料,撤走专家。对于已经在华的专家加强了管制,禁止他们提供较新的和关键性的资料和建议。1959年苏联终止了与中国的军事合作。苏联单方面撕毁关于国防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与氢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

四、中苏关系冲突期(1959-1964)

在1960年布加勒斯会议上,中共不肯低头认错,并当众顶撞赫鲁晓夫1960年6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突然全部回国,致使中国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毛泽东在全面撤走专家的报告时说的一段很有代表性: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两国都是礼仪之邦,在危难时刻应伸出援手。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应该辩证的、全面的看待问题,有积极一面,也会有消极一面。中国不应忘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患难见真情,虽然苏联援华也是其外交手段之一,但赫鲁晓夫时期对华援助的规模之大足以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了。可见苏联对华援助的真诚。

参考文献

[1]董志凯.中共八大对“一五”经济工作的分析[M].中共党史资料第60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第160页

[2]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0

[3]王春宁.中苏关系演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949-1964)[D].青岛理工大学.2016.10

[4]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下卷[M].1999:第712页

作者简介:付雪(1994年—),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在读,单位为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历史。

论文作者:付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1949-1964年苏联对华援助的变化论文_付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