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科技中心转移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科技发展与科技中心转移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科技发展与科学中心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科学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但是,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纵观科学史,科学活动的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

著名科学技术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指出,中国“在3至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是从明朝时期起,西方科学文化突起,中国一步一步地落伍了。到16世纪,西方国家出现的日心说,即地球绕太阳转,这在当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17世纪,牛顿力学的出现,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又一次科学革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一定要说它有个诞辰,最好应定为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这一年出版完他的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原理》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自然界的规律可用准确的量化的语言来描述。这使得17世纪的欧洲飞速发展起来[①a]。

在17世纪,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1655年发明了蒸汽机,到1885年转为生产力被广泛应用。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大机器、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产业社会化的形成,并带动了英国经济与社会的空前发展,使之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1871年才得以统一的德国,其工业化进程比英国晚了一个多世纪,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地”发现了X射线,这项发现如此重要,以至伦琴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年)。此后第二、第三年,放射性和电子被相继发现。这接二连三的三项发现,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导致了20世纪初持续30年的物理学革命。黑体辐射的实验测量促使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年)提出量子论。普朗克1900年提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能量量子)的整数倍的假说,即所谓量子假说。因提出量子假说,普朗克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如热力学定律的表述、非平衡态理论等,都有重要贡献。不久光速的测量又导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年),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因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论是X光、放射性、电子,还是量子论、相对论,在科学界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谁能料到,没过多少年之后,放射性和相对论导致了原子弹、氢弹爆炸,震撼了世界;而电子、量子论则导致了微电子、激光、计算机、超导等的出现,把人类带进了前所未见的信息时代。”[②a]

科学中心转移到德国,大大推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打开了产业技术的突破口。德国首先在工业企业中建立工业试验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聘于工业企业的科学家已经超过了德国科学家总数的一半,使德国工业在不到30年时间就从模仿达到超过英国。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败北以及接踵而来的经济困难,到30年代在纳粹干预下德国科学中心走向终结,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德国科学家和外来科学家担心被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纷纷逃离德国,二战结束后又有大批德国科学家被美国夺走,世界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

早在美国建国初期,在美国宪法中就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明确的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从1939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1945的15亿美元,“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具有压倒优势,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大批新成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工业在质和量上迅速赶上并远远超过了欧洲”[③a]。美国不失时机地招揽和争夺人才,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很快吸收了2000多名科学家,其中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费米,电子计算机奠基人诺伊曼和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等。美国在1952年和1965年两次修改移民法,对有科学成就的科学家,不论其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进入美国。二战后的20年期间,美国引进各国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名。从1949年到1969年,美国共从发展中国家挖走14.3万名高级人才,从1969年到1979年,美国接收的50万名专门人才中有37.5万来自发展中国家。迄今仍以每年上万名的速度递增。“目前的统计数字表明,绝大多数科学和技术博士是在外国出生的,统计数字还表明,60%以上的外国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没有返回祖国,宁愿留在美国致力于事业”[④a]。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的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这些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美国加州“硅谷”高科技区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中有33%以上是外籍人。从事高级科研的工程师博士后人员中66%是外国人[①b]。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关键科技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同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一、从核技术到核武器的发展,主要是靠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实现的。其发展的大致经历是:1932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瓦特耳顿与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通过人工方法分离出原子,共同开创核时代。194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派尔斯和他的奥地利同事奥托·弗里斯为了逃避纳粹德国的魔爪,远离自己的家乡柏林,来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原本对铀的爆炸威力已有研究的派尔斯在这里和同事继续苦心钻研,终于证明了铀的一种同位素铀—235可以用来研制原子弹。这在当时学术界来说,是石破天惊的创举。派尔斯和弗里斯把研究成果写进了被称为《超级炸弹》的论文里,并通报给英国政府。他们在论文中写道,这种“超级炸弹”可以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摧毁地上一切生物,它所释放的辐射会使广大地区笼罩死亡阴影,因而不宜在战场上使用。但在论文结尾处添加一句:德国很可能已经在发展这类武器。如果这种技术落在希特勒手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英国政府全力展开原子弹的研制计划。美国宣布参战后,整个研究小组移师大西洋彼岸,派尔斯以组长的身分,率领弗里斯等科学家到了美国,加入了一个名为“曼哈顿工程”的机构。

爱因斯坦在1933年移居美国后担任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爱因斯坦在1938年8月2日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最近我收到一些研究资料,其中有一份资料使我认为铀元素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尽快组织此项研究工作”。根据爱因斯坦的建议,美国政府组织有几千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曼哈顿工程”研究工作。罗斯福总统怀疑爱因斯坦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而未让他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担任主要研制工作的大多数是移居美国的科学家。除指导“曼哈顿工程”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和管理者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外,在研究设计和装配第一颗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下设7个研究部的负责人分别是:高级研究部由思里克·费米领导。费米是意大利人,首先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获得连锁核反应结果,被称为核武器和核电站的先驱,他是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移居美国的。理论研究部由恩里科·贝蒂领导。贝蒂是意大利数学家,他在拓扑学中提出“贝蒂数”和在弹性理论中论证关于互反性的“贝蒂定理”著称。爆炸研究部由乌克兰物理、化学家基斯佳科夫斯基领导。基斯佳科夫斯基在炸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制造长崎爆炸的那颗“胖子”原子弹起了关键作用。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拉比担任研制工作的高级顾问。参加“曼哈顿工程”研制和领导工作的还有匈牙利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勒,他是领导美国核计划超越广岛进入氢弹时代的人物;丹麦核物理学家波尔,他经常光顾洛斯阿拉莫斯,对那里的研究人员是莫大的鼓舞;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还有在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人西拉德,他一直同爱因斯坦配合默契,研究使用制冷技术等副产品。西拉德所起的关键作用是看到了连锁核反应的可能性。这种核反应能使原子能几乎无限地释放出来。

二、计算机的问世和应用,拉开了人类社会步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序幕,闻名世界的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依曼被称为“电脑之父”。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它带动了一次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但是,谁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设计、制造者?第一台计算机是何时诞生的?迄今仍有争议。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能够运转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诞生。但是,计算机姓“美”还是姓“欧”是有争议的。早在1642年年仅20岁的法国人布莱斯·巴斯卡为了帮助年迈的父亲,制造出了可以进行加、减运算的计算机。巴斯卡的发明引起德国人莱布尼茨的关注。1694年和1706年,莱布尼茨制成了两台能进行快速乘法运算的计算机。大约在1834年,英国数学家拜比吉已经提出了几乎是完整的计算机设计方案,他设计了一种顺应计算机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程序控制潮流的通用数字计算机——“分析机”。1876年,物理学家凯尔文利用他的兄弟汤姆逊的圆盘—圆球—圆轴式积分仪成功地制造出第一台计算傅立叶系数的机器,称之为“潮汐调和分析仪”。1898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同工程师斯特雷顿合作,采用弹簧元件,制成了一台精度较高的傅立叶系数分析仪。1930年,在美国工程师布什的领导下制造出第一台真正的微分分析仪。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器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朱斯,他在1934年就致力于计算机的研制,在1938年制造了一台纯机械结构的L—1号计算机,1941年他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L—3开始运转。德国战败后,朱斯流亡到瑞士一个荒僻的乡村,并在这里首先提出了“计算机演算”的理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995年5月7日报道,1942年,在靠近米尔凯恩斯的布莱奇利公园里工作的盟国破译密码人员,需要一种快速解译德国最高指挥部发射的密码的方法。有位数学家建议建造一台会自动进行密码解译的电子机器。今天,人们公认他们所使用的电子机器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MARKI”的前身,当时在布莱奇利工作的一些最优秀的破译密码人员战后参与了曼彻斯特大学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英国新闻界1975年发表的一幅照片,拍摄的是诞生于1943年、被命名为“贾恩特”(意为巨人)的电子密码破译机,秘密设在勃丁山上的这台电子破译机凭借它的“智慧”,能截取电报,破译密码,监听对话,曾为英军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消息透露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贾恩特”才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一个时期里,英国在研究人工智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英国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委员会在1973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责人工智能近似于“骗局”,并取消了当时正在开展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而美国政府趁机把被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遣散的大部分科研人员招聘到美国,参加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美国人工智能奠基人费根鲍姆教授认为,这是“英国的悲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也在加紧研制电子计算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同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负责为陆军每天提供6张火力表。当时负责阿伯丁实验室同莫尔学院电工系联系的军方代表是格尔斯坦中尉。格尔斯坦的朋友,在莫尔学院电工系任职的莫克莱于1942年8月写了一份题为《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使用的备忘录》,它实际上成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初始方案。在关键时刻,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担当起打开这座大门的带头人。诺伊曼当时是美国弹道研究所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学研究所的顾问,1944年应格尔斯坦中尉之邀,他毅然投身到新型计算机的设计者行列,经过自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的10个月探讨,一个长达101页的全新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方案诞生了,人们称它为冯·诺伊曼机,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献,它向世界宣告: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真正开始了。格尔斯坦、勃克斯、冯·诺伊曼于1946年6月提出了更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这两份既有理论又有具体设计的文件,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热。冯·诺伊曼无愧于人们送给他的称号——“计算机之父”[①c]。

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美国人研制成功的,但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由德国科学家完成和实施的。

19世纪70年代,西欧有人尝试用热气球进行空中运输。1903年,美国发明家W·莱特和O·莱特兄弟制成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双翼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飞行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上天空。中国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在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年代初在北京—天津间飞行成功后,开始载运旅客的航空运输。

航空航天飞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产生。50年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相结合(发展航空航天飞机)的重要设想。美国从50年代中期起探索研制X—15火箭飞机和X—20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1961年5月5日,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阿兰·谢泼德在“自由”7号航天飞船水星舱中进行了15分钟的亚轨道飞行。

在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领导下,美国相继研制成功“红石”火箭、“木星”火箭、“木星”C型火箭和“婚神星”11型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1958年后,布劳恩领导“火星”火箭系统的设计工作,并成功地把气象技术卫星送入轨道。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B·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表面停留22小时,这是美国第21次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抵达月球的载人航天飞行。“阿波罗”号飞船的设计和制造,费时10年,耗资250亿美元,参加的科技人员达400万,共同完成了划时代的创举。“阿波罗”飞船是用“土星”V型火箭实现载人登月计划的,因此,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徐徐降落并迈步向月球表面时,美国宇航局地面指挥中心的负责人说:“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足迹吗?这是冯·布劳恩的足迹”。

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后与过去不同之处在于:科学中心不仅极大地推进了美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信息业的发展和跨国公司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从美欧国家引进技术的开支约60亿美元,但获得的价值却是引进费用的55倍,依靠本国研究与开发则需要2000亿美元,要用100年。日本政府在1980年宣布,追赶型现代化目标已经实现,在1981年正式提出“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

20世纪的科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科技发展和发明超过过去2000年的总和。无论科学中心继续在美国还是转移到其他国家,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科学技术,21世纪科学技术将继续加速发展。由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技术和创新研究所征求德国经济和科技领域内900名高级专家的意见后写成,由德国教育、研究和技术部发表的《1995年德尔斐报告》(德尔斐是希腊城名,人们在该城的神庙中获得神灵的预言),对今后25年内131项重要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尤其是对其中重要科技突破做出如下估计:

2002年:制成小型可视电话;集电话、文传、电脑、录像于一身的微型机器可放入衣袋。

2003年:癌症治疗取得突破,基因治疗法初显威力。

2004年:机器设备具有视觉识别能力。

2005年:微型探测器能排除血管中的障碍物,血栓病得到治疗。

2006年:芯片将缩小300倍,变得多用途且价格便宜;汽车完全自动化,车上计算机完全承担驾驶任务。

2007年:计算机自动翻译世界上几种重要的语言。

2008年:最后找出致癌的各种因素。

2009年:制成能接受人体神经系统指挥的人造关节和肌肉。

2010年:制成能接受人体神经指挥的人工眼,使盲人重见光明。

2012年:制成超导输电设备。

2013年:制成原子大小的晶体管;居民开始预防主要癌症的接种,癌症预防成为可能。

2014年:磁悬浮列车采用新技术,时速达到1000公里。

2017年:可使用药物或刺激器来促进人产生新思想。

2017年:微处理芯片与活细胞相结合。

2018年:宇宙飞船安装磁力推动装置,能飞向更远的星球。

2018年:全世界大量生产氢作为重要能源。

2020年:在空间站设置太阳能电站发电,用电磁波输向地球。

据英国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家用机器人、人工眼睛、三维电视、合成人体器官以及每小时运行35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都将成为现实。

25年后台式微电脑的平均功效将是现在台式电脑功效的100倍以上;2011年,人们将普遍使用声控电话;防火探测仪器将能依据气味或震动而进行报警;2015年,与人类感觉相似的传感器将研制成功;三维电视会出现在市场;操不同语言的人可凭借手中的翻译机器进行对话。2025年,含有1万个神经细胞的人造大脑将处于研制和开发阶段。人工眼睛以及其他合成的人体器官,如肾脏、肺脏、大腿、耳朵也同样处于研制和开发阶段,并将投入实际应用;科学家们还将研究把人体冷藏使其进入冬眠状态以供医学研究;遇有全国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公决时,可以用电子技术进行公民电子投票;同时2025年电脑与人脑直接“相连”的课题将会最终确立并进入研究阶段。

综合科学家们的预测,在21世纪头30年里六大高科技领域将有重大突破和发展:

(一)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自20世纪中叶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和卫星相继问世以来,信息科学技术一直加速地发展。当前,0.6微米的微电子芯片已经在规模生产,市场上已推出每秒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的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到21世纪初,0.2微米的生产线将成为主流,每秒万亿次运算的计算机将大量使用。随着光电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相继问世,各种特殊形式的计算机将以芯片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如智能汽车、智能电话等。

模拟大脑活动而发展新的计算机原理,新的计算方法和软件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其目标是使计算机多少具有人类才有的模式识别、学习、容错和纠错、联想、推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方面的突破将使机器进一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上将开辟一个新时代。

很多国家已经掀起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标志着全球信息革命进入了新阶段,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序幕。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通过低成本的高级芯片技术提供的、容易且支付得起的获取数字化信息数据的途径”[①d]。由此可见,信息高速公路与微电子技术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据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政策顾问琼·帕特森估计,现在两地之间通过计算机传送33卷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需要13个小时,而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仅用4.7秒钟。到21世纪初,一些国家将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并逐步形成一个无所不在、传输迅速的全球信息网络,把地球村的居民带入多媒体世界。

(二)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一些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时代。1951年,美国纽约科德斯普林港实验所的植物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发现了“跳动的基因”,表明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当她宣布这一伟大发现时,她被人们视为“疯子”。然而,1983年,在她81岁高龄这一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意大利《欧洲周报》曾发表一篇评论指出:大约在一万年前,人们以定居代替了狩猎和游牧生活方式,开始栽培作物,这是第一次农业革命;20世纪初开始使用肥料和杀虫剂,发生了第二次农业革命;随着生物技术将在21世纪初以更大规模走向市场。培育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动植物品种,向人们提供新食品以及开发新药品将是未来生物技术的主要任务。美国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到20世纪末,全球农产品增加的5/6依靠科技,只有1/6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到21世纪,将实现用转基因生物技术生产食物、原料。

科学家们在进行巨大的努力,要在21世纪初弄清人类DNA中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排序,以确定全部的基因,从中了解控制生命过程的全部信息,这些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会产生对抗疾病、对抗衰老的全新方法和技术。

(三)新材料技术是科技进步的关键,是未来制造业的支柱。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新型材料,就没有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使用大自然提供的材料。20世纪初,移居美国的比利时工程师贝克兰首先发明了一种新的照相纸,并把他的专利卖给了柯达公司。1909年贝克兰研制出苯酚和甲醛的混合物,并以“酚醛树脂”的名称注册,这是最早的人造聚合物。早在1893年,在波尔多一所中学任教的物理教师布卢什指出:两面靠近和平行镜子之间反射的黄纳光线随着两面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1960年,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西奥多·梅曼在《自然》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激光的文章[②d]。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存储材料和在原子水平上设计的超晶格材料,正使激光和光电子器件达到一个新水平,大规模光学集成的光学芯片在21世纪将是继电子芯片后,促进信息科学和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③d]。

迄今人类使用的材料已达50万种,到20世纪末将达到100万种,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微电子技术把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延伸到了微米尺度,并因此带动了当今的信息革命。现在已经在纳米(10微米)尺度上进行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对单个原子进行处理、操作。可以预期,21世纪内,纳米技术将进一步在更微观的纳米尺度上,开发物质的结构和信息潜能,实现改造世界的新飞跃。高分子和复合材料不断有新品种出现,一些高分子导电和磁性新材料已接近实用;高温超导体已经制造出公里级线材和通过百万安培电流的薄膜,在21世纪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在降低电子传输损耗,实现高速磁悬浮列车,加快电子芯片运算速度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④d]。

(四)核能、太阳能等将成为继煤、石油、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直以矿物能源为主要动力,不仅使矿物资源急剧减少,而且造成“温室效应”,破坏环境。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核电的比重不断提高。科学家们预测,到2000年,世界核反应堆的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比例将从1990年的20%提高到30%左右。到21世纪初,以水为原料,向人们提供电力的受控热核聚变理论和技术将取得重大进展,从2050年起有可能建成核聚变发电站。影响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障碍是硅太阳能电池板电转换率低、成本太高,如果能研制出新材料电池板或新的光电转换方法,到21世纪有可能把能源转换率从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类所需的能源问题。

(五)航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有可能到其他星球开发资源和生活。到21世纪初,各国将发射1000多颗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全球导航定位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都有商业开发前景。美国提出,在2005年实现载人航天飞机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居民定居或旅游点,拟在2016至2020年送人踏上火星。日本在1991年提出,20年后在月球建立开发基地,某些材料将取自月球,某些产品将在月球开发、生产。以氦3为原料的核聚变比氢聚变更清洁,效率更高。而大量的氦了藏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中,美日科学家正在研究开采月球核聚变原料氦3这一课题[⑤d]。

(六)加强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保护自然环境。地球已诞生47亿年,但地球上人口急剧增加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约16亿,50年代初达25亿,90年代初达53亿,到2000年,预计将达到63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是土壤、大气还是水资源,都在不断恶化。因此,控制人口、开发新资源、保护地球和环境,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联合国、很多国家都已制订出规划,力争到21世纪初在环境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注释:

①a 杨振宁:“物竟天存争朝夕”,《人民日报》1995年6月15日。

②a 周光召:《迈向科技大发展的新世纪》,1995年5月28日。

③a 王宏广、胡志坚:“论科教兴国”,《科技日报》1995年8月21日。

④a 日本神奈大学教授中山芪:《科学中心在转移》,[英]《跨学科评论》季刊,1991年第1期。

①b 张芝年:“美国人才优势是怎样取得的”,《经济日报》1994年9月27日。

①c 余志和等:《漫话信息技术》。

①d 陈弘毅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微电子技术”,《科技日报》1995年6月12日。

②d [法]《世界报》1995年5月5日。

③d 周光召:《迈向科技大发展的新世纪》,1995年5月28日。

④d 周光召:《迈向科技大发展的新世纪》,1995年5月28日。

⑤d [美]《纽约时报》1995年1月19日。

标签:;  ;  ;  ;  ;  ;  

科技发展与科技中心转移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