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方向在哪里?_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方向在哪里?_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下的财政政策路向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宏观调控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性”其实就是淡出

“在我看来,目前的财政政策不能算是中性,本质上就是淡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教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理解当前的“中性”概念。

持此类观点的在经济学家中为数不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中性的理解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调整,对有些项目降低、放缓支持或不支持,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流向达到中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从财政支出进度放缓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首先是要淡出原先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因而其落脚点首先还在于淡出。淡出的前提则是,实施了近六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让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而在当前有经济局部过热趋势的时机,其淡出是否恰逢其时呢?淡出的方向与方式会是怎么样呢?

“积极”是否难以淡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教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关键是居民消费还不能启动起来,原因在于人们的消费预期一直不好,不放心大量消费,而是更多的将资金转向于各项教育、养老、医疗等。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环境仍很弱化,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试想的通过大面积、大幅度增加收入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消费预期的想法不能实现。所以在积极财政政策下近年来的7000多亿国债填补了这部分应有的消费,以国家消费的形式代替百姓消费了。可以看到的是,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年的确取得了许多成效,一些想办未办的大事诸如大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办了。

在吕炜看来,经济运行一直无法摆脱消费难以启动、内需难以扩大的制约,政府投资带来的收入效应没有明显改变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储蓄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运行中的储蓄——投资机制进一步失衡,在没有自主投资动力的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发行国债吸纳更多的储蓄以消化这种失衡,于是前一次扩大投资的效果转化为更多储蓄,成为下一次扩大投资的压力。情况表明,机制传导的消费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阻滞,正是这种阻滞使积极财政政策陷入了一轮接一轮的直接拉动的循环中。外推式拉动逐渐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常量,财政政策的退出也就变得不可预期。

淡出时机到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等人测算,通过大规模的发行国债,在过去5年当中,我国经济的增长有9个百分点来源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另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GDP增幅的贡献率,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点,2000-2002年也在1.5-2个百分点的区间;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技改贴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据测算,1998-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中国非农就业分别增长0.57%、0.73%、0.71%,每年均可提供200万个以上的非农就业机会。

朱青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国债的规模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因而从短期来看,至少在国债这块的淡出相对来说可能性不会太大。

标签:;  ;  ;  ;  ;  

宏观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方向在哪里?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