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山子时代再考_天台山论文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寒山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寒山子是唐代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他的300多首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融铸了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风格独特,不拘格律,高远空灵,清新通俗,千余年来在社会各阶层和僧俗道儒中广为流传,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寒山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考证寒山子年代的珍贵史料。

寒山子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所撰《仙传拾遗》,杜光庭认为寒山子为唐中期大历(766~779)时人。最早收集寒诗者为天台道士徐灵府(约761~843)。寒山诗集在《唐书·艺文志》、《通志》、《宋史·艺文志》、焦竑《经籍志》等中均有著录。在南宋刊刻的寒山诗集中,寒山诗前皆有唐台州刺史闾丘胤一篇序,拾得诗前有一篇《拾得录》,诗集后有南宋天台国清寺僧志南的《三隐集记》。序说台州刺史闾丘胤到任三日即礼拜寒山、拾得,并指示僧道翘收集寒山诗。《拾得录》和《三隐集记》更明确说“丰干禅师、寒山、拾得者,在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后人多据此认为寒山、拾得是唐初贞观(627~649)时人,诗集为僧道翘所集。另外,在《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释普济《五灯会元》等宋代佛家著作中,在《天台山志》、《天台山方外志》、《台州府志》、《寒山寺志》等明清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寒山子的记载,或把寒山子写成道士成仙下凡,或是文殊菩萨再世,但却都没有任何关于他身世、籍贯和年代的可靠材料。千余年来,寒山子的年代身世,始终是个谜。

一、关于闾丘胤序

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十多种寒山诗版本中,寒山诗前皆有“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序言一篇。然此序漏洞层出,神奇怪诞,难以置信。

据《嘉定赤城志》和《台州府志》载,唐贞观十六年至二十年,台州刺史确实是闾丘胤。此序似是闾丘胤任台州刺史时所写。序云寒山子“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在唐末天台道士徐灵府的《天台山记》中云:“州取山名为台州,县隶唐兴,即古始丰县也,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也载:“唐兴县,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肃宗上元二年改唐兴。”这两处唐人的记载,都明确指出始丰改唐兴是在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唐人记载唐代之事,当是真实可信的。《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唐兴,吴始平县,晋改始丰,隋末废,贞观八年复为始丰县,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亦载:“天台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陈隋之代废之,唐贞观八年又置,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梁改为天台县。”唐代有两个“上元”年号,高宗上元和肃宗上元,二者相去80余年。这两处都只云“上元二年”,而未说明是哪个“上元”,实在含混不清。《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则云:“唐兴本始丰,武德四年析临海置,八年省,贞观八年复置,高宗上元二年更名。”这显然与唐人的两则记载相矛盾,应据唐人记载加以纠正。可见贞观年间闾丘胤为台州刺史时(642~646),距离始丰县改为唐兴县尚有100多年的时间,他何以知道有唐兴县?

再有,闾丘胤署名的头衔是“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台湾学者陈慧剑据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历代职官表》指出,高宗永徽(650~655)以后,刺史全衔才带“使持节”。又根据《唐书·车服制》、《唐会要》考证,唐代凡佩带“绯鱼袋”的朝廷官员,皆自高宗永徽年以后开始。(注: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18~22页。)因此,闾丘胤的“使持节”和“绯鱼袋”必定在650年以后才能赐予及佩带。即使有闾丘胤其人,也是公元650年以后的事,而绝不可能在贞观年间。显然寒山诗序并非闾丘胤本人所写,乃是后人伪造的。因此,寒山、拾得是贞观时人的观点,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二、关于寒山子年代的几种看法

寒山子的年代早就有人怀疑。宋释赞宁(约905~996)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所撰《宋高僧传》卷十九云:“系曰:按丰干先天中游邀京室,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道宣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复赐绯,乃文资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示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夫丰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712~713)在而元和(806~820)逢。为年寿弥长耶?为隐显不恒耶?”赞宁乃一代名僧,博学广识,著述严谨,其所置疑,当不无道理。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一书中指出:“关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较可信的只有两件,都是宋以前的记载。”一件是据《续藏经》所载,五代时风穴延沼禅师(卒于973年)曾引寒山诗句,此诗说王梵志死后见阎王的故事,可见寒山诗出于梵志之后。第二件便是《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的记载。他说:“此文说寒山子隐居天台在大历时,可见他生于八世纪初期,他的时代约当700~780年,正是盛唐时期了。”(注:胡适:《白话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9页。)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里对寒山子也作过详细考证。他指出:“但如信伪序之说,以为闾丘胤真与寒、拾同时,则自贞观十六年起算,至贞元九年,已一百五十二年,再益以寒山子未入天台之前三十年,合计将近二百岁,必不可得之数也。盖闾丘胤及丰干禅师,虽实有其人,然闾丘生于隋唐之际,与先天间之封干本无交涉,至于贞元以后之寒,拾尤不相干。……唐末僧徒,乐于附会,以二人皆居天台,而闾丘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于取信,遂依托姓名,伪为一序,杜撰事迹,以惑后人。”余氏以贞元九年(793年)为寒山子卒年之上限。他说:“余考传灯录卷九云:‘灵祐年十五辞亲出家,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禅师。’以其卒年推之,盖生于大历六年,下数至德宗贞元九年,年二十有三,其遇寒拾,参百丈,当皆在此年。”他又将此结论与《仙传拾遗》所载“寒山子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十余年忽不复见”联系起来说:“从大历下数十余年,正当贞元间,与吾所考灵祐以贞元九年遇寒拾者,适相吻合。”并说:“以此推之,当其遇灵祐时盖已百余岁。”(注: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下)第二十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56。)

钱穆虽也认为寒山子于贞元九年遇灵祐,但将其卒年定为顺宗、宪宗间,即805~810年。他在《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中说:“代宗年号大历凡十四年(766~780),纵谓寒山以大历元年卜隐寒山,上推三十年,应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若寒山于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在天台国清寺晤及丰干,则由此再上推三十年,寒山子之生,应在唐高宗之末叶。由此再下数至德宗贞元九年,灵祐遇寒山,其时寒山应已年过百岁。而赵州生代宗大历十一年(777年),若其晤寒山尚在灵祐后数年,则赵州方年三十左右,而寒山已近一百二十岁。……若寒山卒顺、宪间,……是灵府初居天台,应在会昌前,其辑寒山诗,当距寒山之卒,约略四十年左右,似大体无扞格。然则灵府谓寒山于大历中隐居天台者,其时寒山当已八九十,此亦证之寒山之诗而大体无扞格。然则寒山之离天台,其将垂及百龄之际乎?”(注:钱穆:《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载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一期。)看来钱氏对寒山子“垂及百龄”而离开天台,也有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云:“要之,寒山诗格富禅理,其人亦为禅门所乐引重,其生世当在大历贞元间,不能上出贞观。即就禅学发展及其诗风格言,亦断可无疑耳。今传闾丘胤一序,显为唐末人伪撰。”(注:钱穆:《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载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一期。)可知钱穆认为寒山子约生于高宗末叶(680~683),卒于顺、宪之时(805~810),寿120多岁。

三、从寒山诗内证看其年代

(一)吴道子

寒山诗《余见》(一九三):“余见僧繇性希奇,巧妙间生梁朝时。道子飘然为殊特,二公善绘手毫挥。”(注:寒山诗顺序以《天禄琳琅书目》著录之宋版本《寒山子诗集》为准。原诗皆无题,今取每诗前两字为题。参见拙著《寒山诗校注》,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版。)张僧繇为南朝梁时画家,吴道子则是盛唐时著名画家。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九云:“吴道玄,阳翟人。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曾事道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初任兖州瑕丘县尉,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官至宁王友。开元中,将军斐旻善舞剑,道玄观旻舞剑,见出没神怪,既毕,挥毫益进。”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吴画联句》云:“惨淡十堵内,吴生纵狂迹。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吴道子卒于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得年90余岁。其一生重要的艺术活动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盛唐时期。吴道子擅长画佛道宗教人物,主要为长安、洛阳的寺观作宗教壁画。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长安、30岁以后四处流浪、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的寒山子,熟悉吴道子及其绘画,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寒山子为唐初贞观时人,何以知道盛唐时的吴道子呢?

(二)万回师

寒山诗《自闻》(一七三):“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万回师乃唐初高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僧万回年二十余,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万回忽卷饼茹,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宋高僧传》卷十八载,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其兄戍辽阳,久无消息。母忧之甚,回往探兄,出门径去,际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去来万里,举家惊异。声闻朝廷,高宗皇帝诏见崇重。自高宗末,天后时常诏入内道场,赐锦绣衣裳,敕赐为法云公。人谓万回神僧也。《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万回条引《两京记》云:“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710~711)卒于此宅。”寒山诗中把万回与梁朝神僧宝志和傅大士并提,若寒山子贞观时即隐居天台山,何以知高宗武后时的万回师呢?可见寒山必出万回之后。

(三)善导和尚

寒山诗《寒山》(三○六):“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善导既是佛之别号,又是唐光明寺和尚之名。据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二十、卷二十六载:善导和尚在京师激发道俗,专使愿求往生。30余年别无寝处,举目不见女人,一切名利心不起念。写《阿弥陀经》10万余卷。所画净土之变相300余堵。尝称佛名,口出光明。卒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高宗皇帝于寂后赐寺额云“光明”。寒山诗中以善导和尚自居,乃是诗人生活在中唐而非初唐时期的又一例证。

(四)五言诗句

寒山诗《余曾》(三十八):“余曾昔睹聪明士,博达英灵无比伦。一选嘉名喧宇宙,五言诗句越诸人。”唐代科举自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主要为限韵作诗赋,故凡欲投考者,无不在吟诗作赋上下功夫,尤其是五、七言格律诗。《新唐书·选举志三十四》云:“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781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834年)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寒山诗所反映的时代,当为唐代高宗之后、德宗建中之前,即650~781年之间,进士科试诗赋之时。寒山子年青时曾多次投考不第,30岁以后才离家出走,不干名利。他的青年时代当在大历建中之前,而不可能在高宗之前或建中之后,这正是中唐时期。

(五)雁塔题名

寒山诗《笑我》(一八五):“非是不及时,无钱趁不及。一日有钱财,浮图顶上立。”此诗写田舍贫儿应科举的窘态,认为能否中举,关键不在学识才能,而在于钱财的多少,是对唐代不合理的科举制度的揭露与讽刺。浮图指塔,“浮图顶上立”谓名字写在塔顶上,即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于曲江宴后,有雁塔题名之举,以示庆贺。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尝赋咏杂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后因以“雁塔题名”指进士及第。神龙时即公元705~706年。这种科举及第中的故事是神龙以后才出现的,寒山子若在贞观年间已隐居天台,焉能知之?

(六)租庸调

寒山诗《快哉》(七十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此诗反映世人年年月月为了衣食和租调而愁苦,而争钱夺利。正是唐代租庸调法弊坏的现实写照。《新唐书·食货志二》载:“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到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则此诗所反映的当是唐代开元(713~741)以后,到代宗、德宗(762~780)以前这几十年间的社会状况,正是寒山子隐居天台山以前的亲身经历。

(七)磨砖作镜

寒山诗《蒸砂》(九十七):“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砖,那堪将作镜。”磨砖作镜是南岳怀让启发马祖道一悟道的禅宗著名公案。《五灯会元》卷三“南岳怀让禅师”载:“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台湾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引此公案后,谓:“怀让圆寂于天宝三年(744年),马祖入灭于贞元四年(788年)。据此则寒山与南岳一系,自有关系。且天台南岳,相去甚远,此一故事之流传,当在马祖弘法于江西之后。马祖显名于大历(766~779)中,是则寒山作此诗之时代,当不能早于此时也。”(注: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湾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318页。)此诗当是寒山子隐居天台山后思想发展过程中由道入佛,由佛入禅,且对禅悟有了相当认识之后的作品。这也可证明寒山子年代不可能早于马祖道一。

(八)南院

寒山诗《个是》(一二○):“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此诗是作者隐居前,多次投考科举,却屡试不中,一贫如洗的真实写照。李肇《国史补》曰:“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吏部置南院,始悬长名,以定留放。”《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八月以考功贡院地,置吏部南院,以置选人文书,或谓之选院。”“南院”为吏部会试放榜、选官授官之处。那么寒山子青年时期多次到“南院”看榜,当皆在734~740年以后。《新唐书·选举志下》:“初,吏部岁常集人,其后三数岁一集,选人猥至,文薄纷杂,吏因得以为奸利。士至嗟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岁不补。”寒山诗谓“曾经四五选”,三年一选,意即已经过了十四五年尚未考中,正是《选举志》所谓的“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的真实反映。若以诗人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并到南院看榜,那么从740年上推15年,则寒山子的生年最早也须在725年之后,即玄宗开元年间,否则不能知“南院”之称。若按钱穆推断寒山子生于高宗末叶即680年左右,那么当诗人“年可三十余”之时,唐代尚未有“南院”之称,又何以“时来省南院”呢?笔者1983年发表的《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一文曾考证寒山年代大致为武则天天授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即约为691~793年之间(注:《寒山子与寒山诗牍本》,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来,在注释寒山诗的“南院”词条时,查了有关史料,才感到必须把寒山年代向后推延30余年,方符合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注:但1991年出版的拙著《寒山诗校注》其前言中的年代考证部分仍沿用了1983年论文的观点,未及修改。)

(九)徐凝诗

陈慧剑先生为寻找唐诗中有关寒山子的线索,对《全唐诗》作了穷尽式的搜索,结果不仅找到了李山甫、贯休、齐己3人的5首提到寒山子、拾得的诗,而且发现徐凝的一首《送寒岩归士》诗,诗中的“寒岩归士”很可能就是指寒山子,从而为寒山子卒年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注: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40~44页。)。其诗曰:“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据《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载,徐凝为中唐诗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附近)人,曾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受到白居易、元稹赏识,诗名振于元和年间(806~820)。他曾与当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唱和,白居易于长庆年间(822~824)为杭州刺史,乐天称他为“徐处士”。他因功名无望,归隐乡里,诗酒以终。他曾去天台山游览,并有《天台独夜》诗一首。作为具有诗才和学识的隐逸之士,他与寒山子有许多共通之处。他在元和、长庆或早些年,在天台山结识寒山子,二人写诗唱和,互相题赠,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诗的内容看,“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中的“寒岩归士”与寒山诗“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注:见寒山诗《时人》(二二一)。),“栖迟寒岩下”(见寒山诗《栖迟》(二九五)。),“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见寒山诗《千云》(二八四)。)中的寒山子实无二致。寒岩乃天台寒石山中一天然巨大石洞,深藏林壑,与世隔绝,鲜为人知,故《全唐诗》中除寒山诗与徐凝此诗外,几乎没有以“寒岩”人诗者。寒岩前之山坡下有一条宽近40米的溪流,盛夏之时,水流淙淙,清澈见底。笔者曾亲自到天台寒石山之寒岩、明岩考察,并从溪上之小桥走过,直入寒岩之内查看。当地村民称此溪为“岩前溪”,附近的村庄叫“岩前村”。寒山诗中有‘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注:《我向》(二○三)。),“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蟑头”(注:《今日》(二八三)。)等诗句。“岩前溪”与“寒山”一样,不仅是诗人幽隐栖息之地,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可见,徐凝的四句诗,句句与寒山子密切相关,是徐处士题赠给寒山子的,当可确定无疑。

但是,若如余嘉锡所考,寒山子于贞元九年(793年)遇灵祐后即离开天台、不知所终,则与生活于元和、长庆间的徐凝无缘相见。因此,寒山子卒年的上限,应该延至长庆以后的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25~830年,才比较合理。从此年间上推百余年,正是玄宗开元中,与前面“南院”条所得寒山子生年正相吻合。寒山子30多岁后开始四处飘泊,近40岁始卜居天台,从开元中下数30多年,正是大历中,与《仙传拾遗》所载“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也相吻合。

此外,寒山子的卒地当在天台山。查《宋高僧传》卷十一“唐大沩山灵祐传”载,灵祐“冠年剃发,三年具戒……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遂旨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冠年剃发,三年具戒”,即23岁。“大智师”即百丈怀海禅师谥号。据此所载,灵祐是在去天台山的路上遇寒山子的。寒山子有诗云:“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注:《出生》(三○二)。)又云:“昔日行经处,今复七十年。”(注:《昔日》(三九四)。)还有“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注:《老病》(一九六)。)可见他是30岁离家到天台,在此隐居70多年,是位百岁有余的老翁。但寒山子是否在百余岁时即离开天台山,从此“忽不复见”,卒于他处呢?似乎证据不足。

寒山子在天台山,经常是“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注:《千云》(二八四)。)。有时“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注:《闲自》(一六六)。);有时“依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注:《侬家》(一七○)。)。所以他出没于天台山或在周围漫游,是习以为常的。另据其晚年之诗“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注:《老病》(一九六)。),“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注:《寒山》(三一一)。);“重岩中,足清风。……独自坐,一老翁”(注:《重岩》(三一○)。)等等,可知寒山子晚年一直生活在天台山而未曾离去。关于寒山子之死,闾丘序中谓:“……退入岩穴……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后的《宋高僧传》卷十九和志南《三隐集记》所记寒山之死,均据闾序。此序虽为后人伪造,且带有神话色彩,但从中可大致肯定寒山子是在天台山岩穴中入灭的,而不是离开天台山,卒于他处。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确定,寒山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即725~730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25~830年间,比笔者以前考证之年代下推约30多年,这个结论大概是比较经得住推敲的。

标签:;  ;  ;  ;  ;  

汉山子时代再考_天台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