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俄罗斯青年联盟的可持续发展_共青团论文

新时期俄罗斯青年联盟的可持续发展_共青团论文

新时期不断发展的俄罗斯青年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新时期论文,不断发展论文,青年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2—0003—04

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彻底改变了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和国民价值观念,统管国内青年工作的共青团组织的瓦解颠覆了俄罗斯原有青年工作体制。作为苏联列宁共青团俄联邦共青团的继承者,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应对发生质变的青年工作环境,俄罗斯青年联盟(以下简称俄青盟)经历了不断调整、逐渐成熟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积极推行所谓“民主化”和“新思维”,苏共的领导力量却被进一步削弱。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苏共第二十八大之后,苏共执政党的地位被“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所取代。俄联邦共青团于当年召集地方团组织负责人,召开了俄联邦列宁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修改组织章程,打破与政党的隶属关系,按行政区划构建组织体系。在同年举行的第二次全会上,俄联邦共青团确认了与政党脱钩的原则,并将带金色桦树叶的俄罗斯三色旗确定为组织标志。

1991年,俄联邦共青团正式更名为俄罗斯青年联盟,最终将组织定位为非政治性、社会性青年组织,并着手地方团组织向俄青盟地方机构转变的工作。在青年工作主管机构缺失的真空期,俄国内涌现出大量性质各异、规模不一、良莠不齐的社会性青年组织,青年工作环境相对复杂、混乱,青年基本权益难以保障。针对这种情况,俄青盟于1992年牵头组建了全国青少年儿童组织理事会,吸收了数十个团体会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群力,形成合力,有效缓和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了社会资源的积极整合和青年工作环境的整体改善。

1993年,俄国内政权之争最终演变为武装冲突,社会局势更加动荡,青年组织生存环境持续恶化。1994年,俄青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稳妥发展、稳步推进的方针,将保存地方组织、保全组织体系作为工作的重心。1995、1996年,俄大学生组织联合会和中小学生协会相继加入俄青盟,使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1997年,俄青盟三大对组织章程再次予以修改,在中央委员会中增设了主席一职,由第二书记担任,并确立了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广机制。1997~2000年的3年中,俄青盟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逐步推进工作对象由青年组织、青年群体向青年个体的转变,树立工作惠及普通青年的思路。

进入新世纪,俄青年工作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俄青盟组织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继续得到巩固。俄青盟积极参与国家青年法律法规制定和信息技术推广,并利用“俄白国家联盟”成立的大好时机,与白俄罗斯青年联盟组建了“俄白青年联盟”,双方组织领导担任联合主席。2003年,俄青盟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来自75个行政区的400多名代表与会,总统普京和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米洛诺夫发来了贺信。为迎接俄罗斯卫国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大会将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

15年来,一批青年领导人经过在俄青盟的磨练,担任了俄政府机构的重要职务:俄青盟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任第一书记伊拉金现任政府机构协调部部长,第三任第一书记维拉现任科米共和国副总统,中央委员会书记巴布罗夫任普京总统办公厅礼宾部主管,纳维克娃和葛立格连科曾分别担任国家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贝什科夫在2003~2004年间任教育部副部长。俄青盟很多地方组织领导人走上了其他领导岗位,在地方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俄罗斯青年工作框架内,俄教育和科学部作为政府机构,更多从事青年事务宏观管理、规划和调研工作,有关青年活动和项目的具体实施则主要由社会性青年组织来承担。社会性青年组织既是政府机构青年事务的合作伙伴,又是联系政府机构和广大青少年的桥梁。在众多的社会性青年组织当中,俄青盟是规模最大、最具实力者。它在全国75个行政区建立了地方组织,基层网络覆盖大量企业、学校和社团。截至2004年底,其会员约25万,每年逾100万青年参加其举办的各类活动。一直以来,俄青盟与俄教育和科学部、杜马青年事务委员会等机构合作关系良好,是为数不多长期享受财政拨款的社会性青年组织之一,基本突破了社会性组织普遍面临的资金瓶颈的制约。

根据俄《国家社会组织法》和《国家支持青少年社会组织法》的规定,俄社会性青年组织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项目经费,这也成为社会性组织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长期以来,俄青盟贯彻以项目引领青年工作、吸引和服务青年的工作方针,针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和青年需求,在保留部分原有共青团品牌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运作新项目,得到了国家、社会和青年各方的肯定。

1.促进青年培训与就业

自2000年,俄青盟与国家教育和科技部、莫斯科青年与家庭事务委员会等机构开始合作出版《俄罗斯青年人力资源》。到2005年,经过6年的运作,刊物的覆盖面已由最初莫斯科市120所中学扩展到100所高校和350所中学,向社会推介了5万名优秀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青年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

2.丰富青少年社会文化生活

俄青盟利用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在在校生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俄青盟先后推出了针对中小学生、以开阔眼界为目的的“成就”系列活动,为职业技能学校学生设计的职业艺术展示活动,重新开发并创新了在原苏联共青团时期广受欢迎的幽默剧大赛。

在众多文化活动中,“俄罗斯大学生之春”大型文艺比赛知名度最高,也是迄今为止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社会性青年项目。自1993年始,俄青盟与原国家青年事务委员会、现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合作举办该活动。每年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组成上千个表演团队报名参赛,经过学校、城市、州和地区的层层选拔,参加最后的决赛。城市以竞标形式争夺决赛举办权,决赛评委由俄文艺界的权威人士担任。通过参与该项目,不少青年的表演和创作才能得到了发掘,走上了新的人生发展道路。“大学生之春”成为众多俄罗斯青年大学生涯中最美好的记忆。

3.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缺乏心理归属和心灵寄托是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中的通病。俄青盟继承了共青团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公民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俄青年工作的优先领域,也是俄青盟工作的重点。在普京总统和地方行政长官的积极支持下,俄青盟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出了“我们是俄罗斯公民”成人仪式,为年满14岁青年颁发护照(俄罗斯法律规定,14岁俄青年即为成年人,可以领取护照),同时举办相关培训,以增强其公民意识。俄青盟开展了国家1号岗执勤、重走二战英雄路、青少年与二战老兵联欢和座谈、二战历史文物资料搜寻、五·九胜利日大型音乐会、军队和学校结对联欢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举办以学习国防军事知识、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和培养团队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暑期军事夏令营。此外,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领袖”项目,在提高青年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展国际合作

经俄美两国总统倡议,由俄联邦安全部、美国国务院直接授权,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及保护历史和文化纪念地国际理事会(ICOMOS)等知名机构直接参与和指导,俄青盟作为俄方承办者参与举办了俄美志愿者服务项目。2004年,首批来自俄美两国的50余名青年先后在两国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就艾滋病和性病防治、信息通讯技术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三个领域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实习和志愿服务。

26周岁以下青年卡项目是欧洲地区运作最成功的青年项目之一,集商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为一身,涵盖领域十分广泛。俄青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了加入该网络的努力,最终于1999年成为欧洲青年卡协会(EYCA)会员,获得欧洲青年卡在俄独家运营权。截至目前,俄国内40个地区、2000多商家参加了该活动,5万多名俄罗斯青年在国内和其他欧洲国家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实惠。在青年卡项目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03年俄青盟还推出了欧洲学生卡。2004年欧洲委员会与俄教育和科学部、外交部及俄青盟签署协议,共同致力于将青年卡打造成为欧洲各国开展文化交流、进行文明对话的平台。

纵观俄青盟十几年组织发展和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审时度势,转变工作模式和理念,实现组织重新定位

俄青盟一大做出的将组织性质由执政党青年组织转变为不依附任何政党和政治团体的社会性青年组织的决定,虽是迫于形势之举,但却顺应了当时社会现实和青年工作发展趋势。以此为起点,俄青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工作方式和理念,将工作对象从以精英群体为主转向青年大众,努力实现青年兴趣、需求和国家需要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性组织,俄青盟与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性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调青年事务参与主体—国家、社会、市场和青年—各方关系,在实现有利于国家青年事务发展、青年生存环境优化和青年个体健康成长、成才的多方共赢局面的同时,也为组织自身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2.循序渐进,围绕青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依托项目运作和组织优势做大做强

青年群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是俄当代青年工作的特点。对于不掌握公共权力资源的社会性组织而言,要实现工作的最大覆盖,最有效的是发挥组织优势,推广项目运作。青年项目要选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要为青年带来实惠。俄青盟举办的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体艺术类活动符合青年人的兴趣点,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舞台;而青年卡、人力资源、青年家庭廉租房等项目或帮助青年解决了实际问题,或使其获得了现实的经济利益,赢得了青年的广泛支持。强大和健全的组织体系则是项目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俄青盟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纵向推进与地方横向联系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在扩展项目覆盖范围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3.批判继承,积极利用原共青团资源,推动青年工作持续发展

苏联共青团的解体和私有化、市场化的盛行,造成共青团资源流失严重,大量财产被其他社会利益集团甚至个人吞并、占有。按照重新洗牌后的国家青年事务运行规则,俄青盟对这些资源予以了继承和整合,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1)政治资源。与其他社会性青年组织相比,俄青盟的政治资源优势明显。一方面,从原共青团继承了与国家立法、行政机关尤其是青年事务主管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很多原共青团领导干部在俄国内担任要职,对俄青盟工作给予巨大支持。(2)组织资源。俄青盟的组织体系是其他任何社会性组织,甚至政党青年组织无法比拟的。健全的地方分支和庞大的基层网络能够保证其在青年中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3)物业资源。虽然俄青盟继承下来的物质财产不及原共青团的1%,但其手中仍握有包括俄私立学校翘楚的莫斯科人文大学和“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等资源,在工作中赢得一定程度的先机。(4)品牌资源。原共青团创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幽默剧比赛等知名项目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5)人力资源。俄青盟通过多种渠道将俄政治、经济和文化界的大量青年精英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通过发挥他们的能量,使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4.着眼国外,积极开拓同外国和国际青年机构、青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在俄罗斯融入欧洲一体化战略设想的指引下,俄青盟积极加强与国外、尤其是欧洲青年机构和青年组织的交往。它是欧洲青年俱乐部联合会、欧洲青年卡协会及俄白青年联盟等三个国际性青年组织的正式会员,其主导的俄全国青少年儿童组织理事会是欧洲青年论坛的成员;俄青盟与欧洲委员会青年体育署和欧洲青年论坛联系密切,在国防军事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职业教育与培训等领域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独联体和俄白联盟内青年交流中,俄青盟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俄青盟最巩固的双边交往伙伴是德国青年公务员联盟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自1993年建立交往关系以来,全国青联与俄青盟已顺利完成了7轮互访,并在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俄国内外青年工作经验交流和工作理念对接的同时,也使俄青盟拥有更多的国际青年事务话语权,提高了政府在青年政策上对其倚重。

苏联解体后的15年,是俄罗斯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15年。俄青年工作也进入到以主体多元化和群体需求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发展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15年来,俄青盟主动调整自我定位,实现了组织的转型,成功维系了自身生存;15年中,俄青盟探索出了一套汲取苏联共青团和西方欧美国家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的青年工作模式,推动了组织和事业的不断发展,并最终成长为国家青年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俄青年事务历史性发展的坚定力量。

收稿日期:2006—11—25

标签:;  

新时期俄罗斯青年联盟的可持续发展_共青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