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擎———25家中国最佳企业研究院榜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院论文,榜单论文,家中论文,引擎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内外两股研发投资热潮的汇聚之中。首先是国内研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支出达2367亿元,比2004年增长20.4%,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今年初,政府预测2010年R &D/GDP 的比例将达到2%,2020年则提高到2.5%。其次是外资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据官方统计,2001年前在华外资研发机构不超过200家,截至2004年底,达到750家,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而且,这种外资研发投资的热情在未来数年有进一步升温的可能。联合国贸发组织2004年的调查显示,全球最大700家跨国企业中已经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5.3%,仅次于在美英等国的设立比例,印度则为25.0%;在2005-2009年的投资计划中,约61.8%的企业把中国作为首选的研发投资目的国,超过了美国(41.2%)和印度(29.4%)。商务部研究院2004年对100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61%的公司明确表示在2005-2007年内将扩大对华R &D的投资。
这一轮研发热潮已经产生了一些可见的成效。2005年我国共提交国际专利申请2452件,跃居世界第10位;2005年度国内受理专利申请数量达476264件,比2004年增长34.6%,国内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同比增长49.1%,其中有八成来自企业研发部门。另一方面,外商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认可,纷纷积极申请中国专利,其中不少是在华研发机构的成果。LG 电子的表现最为抢眼,在2005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企业中,LG 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和LG 电子(中国)研发中心的申请量分列第4和第6位。我们能否乘势而起,一举成为研发大国?这已经成为活跃于不少国人头脑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另一些数字却揭示了更值得关注的情形。在总体研发经费构成中,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严重不足,2004年仅占全部经费的6.0%,与美国(19.1%)、日本(13.4%)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相当明显。去年全部的国际专利数量仅占全球PCT 总量的1.8%。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仅约占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企业,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更是超过了90%。因此,要实现研发大国的梦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途。一国R &D 的主要统计变量如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只是创新系统中两个看得见的初始变量,最终的成果产出,要由研发组织与管理这个中间机制的转化程度来决定。作为国家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企业研发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一波在华研发投资热显然带有一些新特征,主要是:一、在华设立研发投资的行业更多和规模扩大;二、大型跨国公司初步构建了多个子机构组成的研发体系;三、部分跨国公司出现了类似中央研发机构的企业研究院,承担全球基础研发任务,并对公司的其他研发资源进行整合。
在华跨国公司们正在着力建构的企业研究院,为我们展现了未来企业研发体系的一种新主流形态。企业研究院往往是研发体系组建过程中的最后一步,标志着体系化的最终功德圆满,有点类似于盖房子的封顶,但其在研发体系中发挥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能把分散于企业各产业部门中的研发因素汇合成一种更坚实的研发实体,这一点来看,又和建大楼前所浇铸的基础结构相象。
研究院应当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一、在研发体系内处于中枢或核心机构的地位,协调关联研发资源,服务于全公司的不同业务部门。二、相对独立的投资和运作管理,通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三、以基础研发为主,除了服务本地业务需求,还要纳入全球体系中,承担世界级前沿课题。
不同企业的研发机构采用了不同名称,如研发中心、工程院、研究有限公司等等。本次专题调研命名为“最佳企业研究院”,意在反映外企在华研发投资的最新潮流,体现资源整合期的外企研发体系的新特点,并反映出中资企业的研发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
除了在华研发投资、研发层次等指标外,我们遴选外企研发机构时,更多地关注它们对我国整体创新体系的参与与推动价值,包括与政府机构、本地企业和高校的研发合作、人才培训等。这方面的最新趋势之一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兴起,截止到2005年底,97家跨国公司与我国36所高校共成立了202家联合研发机构,约190家已投入实际运行。
本次入选的25家企业研究院中,IT硬件和电子/电器类企业居多,分别达到9家和6家,其次是软件业,有3家;其他行业包括:制药、食品、汽车、石油、化工、个人护理用品等。入选的中国企业基本上是官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具有一定研发的国际化潜力。我国企业中唯一进入PCT 前50强的华为,初步建成了全球研发体系;联想借助并购前IBM 业务的契机,有意识地加强国内外研发资源的协调;海尔在美国进行研发投资。根据国际权威的英国贸工部2005年全球1000大研发企业榜单,来自汽车及配件、IT硬件、制药、软件、电子/电器、化工、工程机械等七大行业的企业最多;其中年度研发投资超过10亿英镑的企业为49家,超过1亿英镑的企业为253家,尤以汽车及配件、IT硬件和制药等三大行业研发投资最为密集。调研发现,汽车和制药这两个资本和技术密集性行业,考虑到研发活动的可控性和技术泄露风险,长期以来外商在华研发的动作不大。汽车类外资很早就进入我国,一直以合作生产为主,研发合作和投资相对较少;这种局面在2005年才稍有改观,丰田、日产等整车厂商,博世、伟世通等零配件企业加大在华研发投入,仍然以服务本地生产的应用开发为主,基础研发涉足不多,如2005年刚设立的丰田汽车(昆山)中国研发中心;全球十大药企中半数还没有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目前2004年前设立专门研发机构的仅有礼来药业、罗氏制药等;但去年以来辉瑞和葛兰素史克也开始筹建研发中心;不少企业采取了与国内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以较少的投入来获取了可观的研发成果,如诺华制药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保健市场,药物研发需要针对本地市场的特征决定,在未来数年,制药业在华研发将会有显著增长。
从母公司全球研发规模来看,微软和IBM 在2004年的全球研发投入分别达到32.21亿英镑和29.50亿英镑,通用电气、西门子、索尼、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诺基亚、英特尔、HP、摩托罗拉等研发投入都超过了10亿英镑;就母公司国际专利申请情况而言,2005年飞利浦PCT总数高居世界第一,达到2492件,比我国全部PCT的总数还要多出40件,西门子、诺基亚等12家上榜企业也进入了全球PCT 申请前50强行列。在研发与销售的比例上,礼来制药表现最突出,达到了19.4%。
在华累计投资方面,三星在华累计投资51亿美元,摩托罗拉、飞利浦的投资都超过30亿美元,诺基亚也达到21.8亿美元;通用电气、宝洁、联合利华、英特尔等对华投资都超过了10亿美元。这些公司的研发型投资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微软每年在华研发总投入约1亿美元,研发人员为800人左右,2006年微软将所有在华研发机构整合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并计划扩张到3000人。太阳微系统公司(Sun)的2004年全球研发经费为10.03亿英镑,目前在华仅设立一家研发机构,但累计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2005年运作经费更是接近4000万美元。飞利浦在华已设立14个研发中心,2005年研发费用为5100万美元。
在研发类型上,入选外企研发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在服务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已成为母公司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Sun 中国工程研究院,大部分研发项目是面向全球的关键产品;飞利浦东亚研究实验室,作为集团最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着全球性基础研发项目。伴随新一波研发投资而来的,一些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开始进行研发资源整合与战略调整,在华研发布局趋于成熟,研发体系更加有序。摩托罗拉1993年在华设立了首家外资研发中心,目前该公司已经构建了以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为龙头,包括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以及成都、杭州等地的17家研发中心,合计2000多名研发人员的庞大研发体系。
标签: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