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点刺放血对退热疗效的研究论文_于明月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摘要:规范针灸治疗,针对发热患者进行退热治疗,应用后平均退热速度及对退热过程中患者的不适反应进行评定,结果针刺的退热速度较快及退热过程中患者的不适反应少。结论:适当正确应用针刺辅助治疗发热病人,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应用退热药引起的其它不良反应。

关键词:发热;针刺;放血

发热是各种异常的外来或内在的刺激(如微生物毒素、炎性分泌物、代谢产物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处于病理性兴奋状态,将体温上升到较高的水平,使其发热和散热发生失调而引起的。发热时,吞噬细胞的功能加强,有利于身体内抗体的产生,从而不利于病原体的繁殖和生存。因此,发热是机体与病原体进行斗争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临床上没有诊断明确,就轻率地投以解热镇痛药物,这不但不能消除病因,反而可能破坏机体的抗病能力,掩盖疾病的主要症状,给诊断造成困难,甚至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常因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可由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所以,在发热疼痛的诊断没有明确之前,不能随便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人,一旦发热就用退热药,此举比发热本身更有危害:(1)滥用退热药会掩盖症状,加重病情。(2)盲目使用退热药可能会打乱某些疾病的发热规律,从而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3)滥用退热药无助于疾病的治疗。(4)各类退热药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例如阿斯匹林可引起机体凝血机能障碍。还会引起胃出血,促发哮端发作;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却因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消炎痛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但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等等。

因此,为了减少病人发热的痛苦以及减少应用退热药对病人的副作用,临床上应用针刺的方法并对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加以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发热患者(共计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发热高于或等于38.5摄氏度;②年龄在55至75岁之间;③经病人及家属同意后应用针刺及放血退热。排除标准:①昏迷者;②昏针者;③失语者;④血液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在不干涉病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生命体征平稳,根据病人各自辩证选用不同穴位进行针刺及点刺放血治疗。

1.2.1选穴:大椎 曲池 合谷 少商。随症配穴 烦躁:印堂 神门;神昏:人中 十宣。

1.2.2操作方法:根据选穴,选适合体位卧位或坐位;选穴部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应用泻法,留针15-20min。点刺放血穴位隔日一次。

1.3疗效评定:

应用针刺后病人无虚脱感,无皮肤粘膜出血,无诱发哮喘发作,且1周后复查血分析无贫血,无血小板增高或减少,便常规未发现隐血。2周-3周后查肝功较入院时比较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根据以上疗效评定,得出应用针刺及点刺放血治疗发热患者总有效率91.76%。

3 讨论

发热,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暑,风湿热,结核病,恶性肿瘤等,中医学文献所称“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等,均属发热范畴。西医按发热的高低分为低热(37.3~38摄氏度)、中等度热(38.1~39摄氏度)、高热(39.1~41摄氏度)及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其中高热及超高热是常见的急症,针刺可以作为处理发热的措施之一,是有效而显著的,且此种治疗经济,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优于其它退热发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兆民等,刺法灸法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ISBN 7-5323-3854-1/r.1033

[2]邱茂良等,针灸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ISBM 978-7-5323-0218-5

[3]白雪媛等,中国针灸,2003年第23卷第8期,467-467页

[4]袁志太,运用炙百会、点刺大椎穴治疗发热,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311-313

[5]李明,针灸治疗暑热1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

论文作者:于明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针刺配合点刺放血对退热疗效的研究论文_于明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