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分析论文_赵群,陈勇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分析论文_赵群,陈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 617017

【摘 要】目的:研究口腔修复对于先天性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先天性缺牙患者22例采用口腔修复治疗,并进行临床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卡方检验。结果: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在2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为20例,其临床治疗有效性为95.4%;临床安全性大于95%;患者在咀嚼功能以及语言表达功能上改善显著(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安全性,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腔修复;先天性缺牙;临床有效性

Abstract:objective:Research on oral repair for congenital clinical,and analyze its efficacy and safety.Method:Using oral cavity to repair22 patients in author's hospital treatment,using SPSS20.0 software for data statistics.Results:It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is 95.4%;Clinical safety is more than 95%;significantly inprove patients’ chewing function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function(p<0.05);Conclusion:Prosthetic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missing teeth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life,so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Dental repair;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teeth;Clinical effectiveness

先天性缺牙患者由于口腔内外胚层不能够很好的发育牙胚,出现先天性的口缺齿和先天性的部分口缺齿想象,对患者的日程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本文对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先天性缺牙患者22例,采用口腔修复治疗,并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中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先天性缺牙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为26.1±3.5岁。其中牙齿缺失1颗的患者为7例,所占比例为31.8%;牙齿缺失2颗的患者为9例,所占比例为40.9%;牙齿缺失3颗的患者为4例,所占比例为18.2%;牙齿缺失大于等于4颗的患者为2例,所占比例为9.1%。

1.2 诊断方法

在对患者的缺牙性质进行定性之前需要对于患者的缺牙原因进行详细的诊断,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缺牙病史,之后进行X光检查。其诊断为先天性缺牙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牙齿的生产在萌芽期出现停滞,导致口腔中出现缺牙的现象;经过X光检查患者颌骨内部牙齿已经呈现钙化的状态;先天性的出现牙龈巨大或橡皮牙龈的情况,导致牙龈覆盖了牙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

1.3 口腔修复治疗方法

口腔的修复治疗按照以下的基本流程:步骤1:对于患者的缺牙部分进行X光检查以及全面的评估;步骤2:在进行缺牙修复之前需要对牙列中出现的错位、倾斜或者扭转的情况进行校正,从而为缺牙修复提供合适的间隙以及保持间隙的稳固性,牙列校正的方法是采取标准的方丝弓、HX直丝弓矫治技术;[2]步骤3:实施缺牙修复治疗,首先在缺失的间隙利用链状橡皮圈进行关闭,有先天性的缺牙患者大部分存在缺失牙槽骨的情况,因此缺牙的规定就确定在颌骨嵴上,这时就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阶段,考虑到部分患者的生产发育,需将缺牙安排在颌骨嵴的顶部位置,尤其是下颌骨缺牙的患者。[3]步骤4:在修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牙合关系以及保持牙齿排列弓形的一致性;在将义齿进行完全固定之前,还需要观察义齿的冠形结构是否和周围牙齿匹配。

2. 疗效评价及数据统计

2.1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恒磨牙已经建立或者接近于建立中性牙关系,牙齿闭合状态良好,能够进行良好的咀嚼功能和语言功能;(2)牙齿的覆盖率正常,牙齿排列整齐,且稳固;(3)缺牙修复之后进行X光检查牙根呈现平行的状态,无根尖问题出现;(4)在缺牙修复治疗之后佩戴保持器,一年之后可以安全顺利取下。根据评价指标将治疗结果划分为痊愈(符合其中4项标准);显效(符合其中3项标准),有效(符合其中3项标准),小于等于两项标准视为无效。

2.2 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统计数据的统计方式为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和X2检验。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有效性分析

经过口腔修复治疗之后,2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治愈13例,所占比例为59.1%;显效6例,所占比例为27.3%;有效2例,所占比例为9.1%;无效1例,所占比例为4.6%。因此在2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为20例,其临床治疗有效性为95.4%

2.2 咀嚼和语言功能治疗效果

根据咀嚼以及语言评价功能标准,将治疗前后的咀嚼情况以及语言功能进行评价。咀嚼功能的评分表现如下:治疗前(3.87±0.65)和治疗之后(8.78±0.16)其中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语言功能的评分表现如下:治疗前(5.68±0.25)和治疗之后(9.35±1.23)其中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在进行缺牙修复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为1例,所占概率为4.5%。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牙出血,医者迅速进行了止血消毒处理,待之后观察。

因此在2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例,其临床治疗安全性大于95%。

3.讨论

先天性缺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遗传和非遗传两种因素,其中遗传的因素所占大部分比例。遗传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染色体。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讲呈现显性的染色体基因遗传,[4]缺牙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一致。非遗传性的缺牙患者主要是因为染色体病毒感染出现畸形,一般与父母的职业,母亲的年龄和患者的体内水平有关。在治疗之前需要对于病因进行详细排查,是否为先天性的缺牙。

在进行口腔修复之后需要对于义齿进行及时的更换,一般情况下一年更换一次。在患者中会存在一定的幼患儿童的比例,针对这部分患者需要考虑修复时间的合理性以及修复过程的长期性,并且这部分儿童患者修复的最大难度在于压槽的发育不完全,根据最新的临床试验,在对于原有牙列进行校正之后在牙槽中放入磷酸钙,有利于扩展牙槽骨的宽度,更加方便安全的进行口腔修复。

本次研究中在22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为95.4%;临床安全性大于95%;患者在咀嚼功能以及语言表达功能上改善显著,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美容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何伦.美容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3] 刘起.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成人前牙错合伴牙列缺损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04)

[4] 陈霞.先天性牙缺失修复前的正畸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0(19)

论文作者:赵群,陈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  ;  ;  ;  ;  ;  ;  ;  

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分析论文_赵群,陈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