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道德观念的思考_儒家论文

关于构建新道德观念的思考_儒家论文

构建新道德观念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两个转变”不仅逐渐改变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带来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且还会逐渐演化人们的生存理想,导致整个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重构生存理想,重建精神家园,已现实地摆在国人面前。

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正在吸收作为人类优秀文化财富的市场经济理论。与此同时,西方的道德观念也大量涌入中华大地,如美国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所说:“纺织机是和哲学一齐进来的。”布什在耶鲁大学的讲演中也持同样的观点,“没有哪个国家在接受美国的科学技术时,能够同时拒绝美国的价值观念。”一场中西道德观念的碰撞、冲突正在发生,这也为我们重建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资源”。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社会主义之路总是清醒与迷误相伴随,成功与失败相交错。在道德观念(文化)的建设上,我们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构建新的道德观念的今日,须接收经验教训,须倍加冷静的思索。“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1〕

一、道德观念的两重性、平等性

1.道德观念的两重性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道德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各国(或各民族)的道德观念由不同的国家、民族培育和根植于不同的“土壤”中,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和时间中延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宝贵资源,并曾推动着世界文明(文化)的前进。当然,各国道德观念由于受到阶级、民族、时间、地域等等诸因素的局限,在其生长发展中也有其“糟粕”或缺憾,也同时给社会、世界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总之,任何道德观念均有其优劣长短,尽善尽美的道德观念是不存在的。

中华民族道德指传统道德思想和学说、传统道德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道德心理三个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包含有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核心内容和实质部分。中华民族道德,堪称东方道德文明典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今天重新审视儒家道德思想,仍有许多内容具有现代价值,可吸纳、继承、批判。

(1)道德为本的思想。指以道德作为做人、 处世的根本道德观点。对个体而言,德为做人之本,德为事业之本,德为理想之本;对群众而言,德为育才、用才之本,德为治国安邦之本等等。继承和发扬以德为本的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如树立“见利思义”的人生价值观,弘扬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德为本用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他人和社会等等。

(2)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精神和博大意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人的特征,把“仁”解释为“爱人”,这种人的特征就是爱人,是爱人之心、爱人之情。“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从“仁”出发的。“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

(3)重义轻利。儒家的义利观就其整体而言,可谓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的“合理内核”是倡导整体精神,闪烁着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把义作为立人之本,做人之规范“万事莫贵于义”,主张“利”服从“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统利。

(4)人伦价值思想。 “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儒家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儒家认为,父子关系是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强调“孝敬父母”作为人伦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5)重视修养践履。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同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愤发志气,切磋践履。提倡“修己”、“克己”,最终达到成贤成圣的理想人格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儒家道德毕竟是以自然经济、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道德体系,本质上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使上述的“精华”,也不能直接沿用,必须进行改造——在实践中重新熔炼,升华为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因素。西方道德是伴随市场经济建立起的功利主义道德体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功利主义是以大工业化和产业革命,以及与其相应的商品经济结构为经济基础的;它的产生是以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和自由精神为政治条件;以社会公正、民主和自由秩序为理想的个人主义道德精神为文化背景。由此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道德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功利主义推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在当时它是进步的,在今天,它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这种唯物主义是以爱尔维修所赋予的形式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而欧文则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英国的共产主义。“当代最大的两个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葛德文的著作,特别是后者的著作,也几乎只是无产阶级的财富。”〔3〕这是马克思、 恩格斯对功利主义合理成分的评价。

我们也必须看到功利主义极大的消极作用及资产阶级实质。功利主义主要是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占统治地位以后发展起来的,它的任务主要不再是对抗封建残余及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而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对付已经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显露和上升的情况下,它大讲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一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目的是掩盖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从道德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因而,它“变成了替现存事物的单纯的辩护,变成了这样的说教:在目前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最有益的、最有公益的关系。”〔4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功利主义“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纳为唯一的功利关系,看起来是很愚蠢的。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因此“功利关系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即我是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人剥削人)”〔5〕。这就是功利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实质。

2.道德观念的平等性

国家不分大小,民族亦无优劣,道德观念具有平等性。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与西方道德观念各有优劣,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天平上地位是平等的。

二、道德观念的兼溶性、互补性

1.道德观念发展大趋势——兼溶、互补。

从本世纪70年代起,世界开始进入经济政治一体化时代,21世纪将是这种一体化继续向前推进的时期。世界一体化为各民族伦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经济、政治背景,使各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相互靠近、相互接触、相互震荡、相互溶合。中西伦理在中华大地交往、接触——震荡、冲突——互补、融合。正如大隈重信所说:“今天世界的大势早已不允许东西方文明的孤立和东西方思想的独存,彼此的交往接触日益频繁亲密,不管人们的愿望如何,东西方文明必将统一和调和。”“应当精确地切实地弄清彼此文明的优劣,有意识地在其间进行取舍选择的时代。”〔6〕这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道德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在世界多元化交流和对话空前活跃的今天,寻求不同类型的道德文化或伦理概念之间的对话,以及分享对方有益的道德文化资源正在实现。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的中译本序言中说:“这种对话很可能及时导向两种相互沟通的传统的一方或两方的信奉者们对他们自己迄今为止已经确立的规范与标准作出一种内在批判,以便使一方或双方将对方的理智与实践的文化规范方面和文化评价方面采纳到自己的理智与实践的文化规范和文化评价之中。”他还曾指出,当代西方处于道德衰退的历史时期,要拯救西方,就必须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中心论的社会立场上去。更有人明确地把解决西方道德衰退的希望转向东方,寻求新的道德资源。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8年1月在巴黎发表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存在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1世纪社会伦理道德国际学术讨论会”普遍认为,在21世纪,社会秩序将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模式,这是一个既重利又重义、义利并重的价值准则为核心的伦理观念系统。新加坡可谓把“孔子的智慧”与西方的精华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中西道德兼溶、互补的产物。

2.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改造儒家道德之精华,吸收西方道德之资源,构建中国道德的新观念。

(1)构建社会主义功利观。 功利主义虽然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由边沁和密尔完成的,但它并非西方伦理学的专利。我们要吸收其中“正确理解的利益体系”之精华,建立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它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有明显的区别,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同历史必然性相一致,强调人的社会性及人性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把人的道德意识归结为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并随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而演变。第二,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正确理解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功利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安康作为当前经济活动的最高目的,提倡劳动过程与个人物质利益的直接结合,充分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开发主体内部的深层动力。同时,也反对为一己私利或小团体的狭隘利益损害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为经济效益而去掉社会主义大目标的错误行为。如同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7〕

(2)建立“仁”与“理”双基石、 “情”与“理”并存的二元德性体系。中国德性体系的“优良品格”是重情感、重和谐、重内在修养和情操的培养,其缺陷是有宗法等级、轻理性、轻个体。西方德性体系具有重理性、重个体、重意志的另一种优良品格,缺陷是轻情感、轻人伦、往往理性主义。新的道德观念必须吸取中西道德的“精品”,剔除其缺陷,使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西方道德中国化,实现中西道德的完美结合。建立情理并存,个体与整体溶合,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相统一的二元德性体系。

(3)弘扬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道德行为。中庸、 循规蹈矩是中国传统道德行为的一大弊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敌,必须根除之。引入并实现公平的竞争机制,就能破中庸、循规蹈矩的行为,立创新、进取的风尚。因为竞争观念要求:充分尊重经济主体和行为主体的“人格”自由和平等;确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包括生产手段)就是道德的伦理的手段的价值判断;要肃清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温情脉脉的道德情感,如“不思进取”、“安贫乐道”等等。

三、道德观念的稳定性、可行性

1.道德观念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1)建国40多年来, 从反右派斗争到批判“剥削阶级道德继承论”,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批判刘少奇的“修养”,到批林批孔运动,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否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左”的思潮。,尤其是对儒家的道德思想,不但全面否定,而且给儒家思想带上了反动、保守、妄图复辟旧制度和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帽子,把孔丘、孟轲、程颢、程颐、朱熹、陆家山、王阳明等历史上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视为反动阶级复辟制造舆论的辩护士。1980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又出现了一股全盘西化的右的思潮。一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必须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等全部搬到中国来,实行“整体西化”。1986年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我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道德建设”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波动如此之大,人们难以适应,效果可想而知。

(2)道德建设强化了政治伦理化倾向。建国40多年来, 道德(文化)建设强化了政治伦理化倾向。一切政治问题都被赋予善恶意义,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只要归附于某种“主义”、“思想”、“路线”、“政策”,这个人或群体就会在得到政治上肯定的同时,也得到道德上的肯定;相反,一些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时的政治纷争但却对人类幸福抱有终极关怀的人,在社会中往往受到政治上、道德上的双重打击。政治伦理化已使人一方面对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都过于敏感,另一方面又使人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由于二者混淆不分而都得不到独立发展。

2.道德建设的可行性

(1)切实抓好社会主义公德的建设。 以往道德建设的一个弱点是公德私德相混合,重私德而轻公德。表现为过分地诉求于个人,对于社会公德、社会规范的建设下功夫不多,而且多是脱离实际的。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公众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例如,职业道德,管理、决策和组织方式的道德等。社会公共规范是社会公德的最明确的表现,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全国统一规范的职业道德,如,工人有“工德”,农民有“农德”,战士有“军人条例”,政府官员有“官德”,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等等(目前,全国除军队外,均无统一的职业道德)。如果各行各业都制定出有自己行业特点的“业德”,每一个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人都尊重、珍惜自己的“业德”,整个国家的社会公德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是社会公德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一步,目前看也是最难落实的一步,现阶段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现在有些地方开展的评选“文明单位”、“三好家庭”、“五好家庭”等活动,没有完善、科学的评估标准,评选工作又多浮在上面,评出的“文明单位”、“五好家庭”,没有什么说服力,形式主义严重,群众很反感。

(2)研究改进道德示范的功能。近几年的道德教育, 多延续采用灌输的方式,但没有对灌输、管理等教育方式中包含的示范作用深入研究、积极运用,因此,收效甚微。社会管理和教育机构的成员,在宣传一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成年人在教导青少年的同时,自己是如何体现这种道德风貌的,如组织活动守时高效,用人做事公正廉洁,处理事务依法办理,宣传媒介说话诚实可信,干部教师待人平等坦诚等等,往往比说教更有力。动辄采用不准、禁止、罚款、惩治等简单生硬做法,效果很差(一时一事在有专人监督下,亦可收到好的效果),长期下去,会使国民养成麻木、脆弱,甚至虚假、逆反的人格,加剧其道德实践的难度。

(3)改变道德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 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改革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道德理论建设的研究行进艰难,步履蹒跚,长期滞后。改革的大潮,西方的道德观念,不断冲击着陈旧的传统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有待改进。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纳妾嫖娼、吸毒、卖淫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危害国家最大、最难根治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要进行综合治理。

是冷静思索,大胆创新,加大力度重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家园的时候了。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528、529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3、484、479页。

〔6〕(日)大限重信:《东西方文明之调和》第296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标签:;  ;  ;  ;  ;  ;  ;  

关于构建新道德观念的思考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