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实施特色发展政策困境的制度分析_普通高中论文

我国高中实施特色发展政策困境的制度分析_普通高中论文

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政策”执行困境的制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困境论文,特色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明确了“特色发展”的政策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率先提出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规划纲要(2010)中首次明确针对普通高中提出了“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政策目标。①从政策学的角度审视,一方面,“‘多样化、特色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是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对普通高中的发展提出的明确方向”,[1]一经正式提出,就是实现了“教育政策合法化”;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经合法化之后,就已经进入政策执行阶段。[2]教育政策重在执行。没有政策的有效落实,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的目标就会落空。

       制度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具有独到的价值。按照制度分析的理论,“特色高中政策”的落实行为,需在一定制度的规约与保障下展开。因此,政策执行出现问题,往往与制度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政策执行“困境”调查

       我们从全国东、中、西部抽取了30所普通高中,②对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区域教育局相关管理人员100余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一些地区立足学校或区域,对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政策执行有所进展,有所成效。但是,总体讲,特色发展政策执行“滞后现象”明显,政策目标落实陷于现实“困境”之中。

       (一)政策执行普遍“滞后”

       调查发现,特色高中政策普遍推进缓慢。除了少数普通高中为“多样化、特色发展”试点学校外,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距离特色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多年下来,没有见到学校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性出来”,而且“区域内各个学校情况大同小异”。总体看,“特色高中政策”落实“滞后”现象比较普遍。政策执行“滞后”,主要表现在各地政策落实时间上出现“迟滞”。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已近5年时间,其任务期限已经时间过半,但很多学校、地区依然“千校一面”;政策执行“滞后”,也表现在行为上的搁置。较多的学校“只有口号,缺乏行动”;相当一部分学校还“置身于政策之外”,对政策的要求“无动于衷”。

       分析访谈结果,一部分学校对于政策的落实,属于“无意滞后”,受到了客观条件、环境的强力制约;也有一部分学校则明显带有“主观意愿”,认为特色发展目标在目前普通高中而言,“说起来,非常正确;做起来,根本不可能”,较真实地反映了政策执行“滞后”的现状。

       (二)政策执行频现“偏差”

       “特色发展”政策落实陷入“随意化”怪圈。一是政策执行“表面化”,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特色发展只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只提出了空洞的口号”,“没有全校共同特色目标,没有行动方案,没有长远计划”;“领导们不想来真的,不愿来真的”。有的校长反映“上级(主管部门)对此不提不念,学校如果太积极反倒是喧宾夺主,自找没趣”。

       二是政策执行“面目全非”,特色发展目标被严重曲解。特色高中政策在执行中被扩大、被歪曲。很多老师反映,特色发展“如今成了一个筐,学校任何想要的都往里面装”;有的学校“很随意地确定了学校的所谓特色目标”,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提出了“最大特色就是高考成绩”。

       三是政策执行“一窝蜂”,凸显急功近利的倾向。“特色发展,就是一个运动,像一阵风,来得快走得也快”。“(落实工作)在‘纲要’刚颁布后热闹了一番,上级曾要求各校在保证高考成绩的情况下谋划各校的特色项目,以后动静越来越小,现在(特色发展)基本不提了”。一些地方短期内“迅速”评定出若干特色高中,追求“立竿见影”,把原来重点校换名充数;还有的地方给各学校“分配特色”;学校“定位在迎合上级要求,不能够面对特点和优势,盲目照抄外地经验”;一些地区搞“一校一特色”,很多事“以小规模项目充当整体特色,以小范围代替全体学生”。

       特色高中政策执行表面化、随意化导致政策的权威性不足,政策严肃性受到较大挑战。这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不解”政策本意,无法正确执行;但更多时候是“有意”为之,表达的实际上是“拒绝执行”的态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选项,部分学校“我行我素”,以“应付”态度回应特色发展落实。

       (三)政策执行“满意度”不高

       被访谈教师、校长及地方教育局管理人员普遍对特色发展“满意度”不高。普遍认为“‘千校一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根本不切实际”;“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没有实质性改革,还是高考占据绝对上风,压倒一切”;“课堂教学一如既往,没有改变”;有的学校“也下工夫设计了一些项目,但只是少数几个人负责,绝大多数师生并不参与,中看不中用”。

       校长们认为,政策执行效率不高的根本在于“政策的贯彻上,上下政令不甚通畅”。“在这个问题上,上级领导说的与做的,并不十分一致”;在政策落实的问题上,“设置了一些人为的条件,比如高考不能受影响,保证家长们不能提出意见”等;“评价导向、标准没有把‘特色发展’作为重点,只能走过场”。

       地方教育管理人员认为,“从区域角度讲,普通高中走向特色发展,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应该先从大城市,重点高中来”;“如果冒进推行,不确定性太大”。所以“上面不抓紧,下边学校有顾虑,这个事情快不起来,一时半会不可能有显著的推进”。

       “特色发展”落实陷入困境,会导致政策执行低效;反过来,政策执行满意度不高,客观折射出政策执行中效益不高,也会引发政策执行进一步陷入“困境”。

       二、“特色高中政策”执行困境的制度分析

       以制度分析的视角,制度是造成“特色发展”政策落实困境的重要因素。

       (一)正式制度缺失,政策执行“无章可循”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正式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框架、组织细则以及具体组织运行的特定规则。

       与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相关的正式制度,可以具体概括为:上级明确规定并公布的,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行为和活动具有规约、保障作用的规则体系和行为要求。

       因此,特色发展政策即为正式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显而易见,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特色高中政策体系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一是特色发展专项政策、相关法律制度缺失。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各地都积极试点,探讨特色发展的路径。但国家层面始终没有出台特色发展的专项政策;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特色高中政策目标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普通高中领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约。正式制度缺失,直接导致普通高中面向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定位、目标、管理,以及相关的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法律界定和规约均有缺失或不甚清晰之处。二是特色高中政策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目标,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目标落实于政策文件,对普通高中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但特色发展的落实,既没有明确的标准,也缺乏“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要求,更缺乏各地政策执行中必要的“如何运行”的安排。缺乏系统的配套政策,政策内容就呈现“不系统、不全面”的特征,“特色发展”就成了一句口号。三是特色高中政策执行所需机制不健全。组织制度是法律政策所涉及目标实现的必要载体。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一般都是在复杂的组织中进行的。[3]特色高中政策落实中,教育政策执行的组织结构并不完整,教育主管部门相关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没能及时落实到位,普通高中学校的落实政策的动力未有充分发挥,整个落实组织未得到有效整合,力量没有充分展现。整体看,政策执行所必需的组织制度,特别是微观运行机制都有短缺之处。

       正式制度是一种“外在、强制”的规约。正式制度“缺失”,政策执行主体便“无章可循”,政策就会丧失权威性、强制性,政策执行力度就会减弱;不仅如此,正式制度核心要素“缺损”,也造成政策执行者“无所适从”。正式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政策落实缓慢、偏差频现的重要原因,必然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二)非正式制度“喧宾夺主”,政策执行行为受到“潜规则”强力影响

       特色高中政策落实,离不开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一般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在政策过程中,非正式规则与正式制度是同时存在的。正式制度必须嵌入非正式制度之中,才能发挥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相容”或“相悖”两种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分析:

       其一,特色高中政策执行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呈现“此消彼长”状况,非正式制度发挥了“喧宾夺主”的作用,“非正式制度”在特色高中政策的执行中发挥了“一家独大”的作用。

       其二,特色高中政策落实面临的环境中,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取向与“特色发展”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当下的非正式制度属于“与正式制度相悖”的类型,是一种对政策执行起负面作用的非正式制度。现在盛行的“非正式制度”是在多年来普通高中深陷“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不断积累“壮大”起来的,虽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它造成了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日益趋同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应试的取向成为共同的追求,这与特色发展的政策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特别是,当下普通高中教育中“潜规则”盛行,左右了特色高中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极大地影响了政策落实的行为和进程。受访人员描述的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担心”和纠结,其实都可列为“潜规则”的影子。“潜规则”背后,实际是多年来社会形成的“功利”价值观,是对高中教育的片面理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淡漠,以及对特色发展的曲解、不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教学惯性”。“潜规则”特点是“隐秘”,却普遍存在而作用巨大,“对人不对事”,能极大影响人的行为。

       总之,在正式制度有所缺失的大背景下,有悖于“特色发展”的价值取向的非正式制度,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特色高中政策执行。

       (三)“路径依赖”现象严重,政策执行“穿新鞋走老路”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4]制度变迁理论认为,过去的东西,都会起作用,强调“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路径依赖”即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5]

       多年来,“普通高中政策虽然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却显现了“重点发展”、“规模扩张”、“调整改革”三条政策主线”,[6]形成了我国普通高中独有的发展路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久不衰的“重点校”政策,以及近十多年重视普通高中“规模扩张”等政策取向都对普通高中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或者说,特色高中政策是在这样背景中展开实施的。各地、学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表现为“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和做法。

       “穿新鞋走老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故步自封,对已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依赖情结”。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中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他们都希望“稳固”普通高中现有的环境与局面,普遍希望“重点学校”继续存在,以确保升学需要。虽然,不同群体对于“特色发展”的要求各有差异,但有一点却达成了一致,即认为“已经存在的,就是最好的”,不愿意做出轻易改变。二是政策变通,搞“换汤不换药”。原有的“重点高中”、“示范高中”摇身一变即成为“特色高中”。这些“快速制造”出来的“特色学校”,虽然都经历了“合法”的遴选程序,但实际上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采取的“政策变通”的方式。也就是说,经过巧妙的“包装”,一批特色学校“脱颖而出”了。

       总之,“故步自封”导致人们钟情以往,不愿尝试新的发展模式;“政策变通”则不断变换办学理念、随意跟风,造成特色高中政策被各取所需式的“改动”、“调整”而“面目全非”。两种情况都是普通高中发展中“路径依赖”的典型标志。

       普通高中为什么“路径依赖”现象如此普遍?一方面,放弃已有的路径,走上特色发展模式,学校办学、管理等都需投入较为高昂的转换成本,所以人们宁愿“恪守以往”;另一方面,学校师生对于“特色发展”的未来预期并未看好。实现特色发展固然是趋势,但当下风险很大,搞不好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按照原来路径按部就班成为最稳妥的选择。“路径依赖”的实际存在,束缚了人们的行动,禁锢了制度变迁的脚步,阻碍了特色高中政策执行的进程。

       (四)制度变迁方式“渐进性”,政策执行“刚性不足”

       分析我国特色高中政策推进模式,可透视出“渐进性”色彩,并产生执行不力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审视,政策落实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如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小组批准北京、上海、黑龙江、新疆和南京市4省(区)1城市等5个单位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项目办学试点;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变迁路线,即由国家高层发动,进而推至全国;为了减少阻力,选择部分“条件适宜”的地区率先突破;同时,政策推进过程中,采取了在继承普通高中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融入“特色发展”的新要素。也就是说,试图通过部分地区试验取得一定成效后,再进行深入、全面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变迁方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初衷是确保特色发展目标实现的稳妥性。

       但是,渐进的推进方式给普通高中学校落实特色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部分学校“置身其外”。部分高中学校校长教师觉得“特色发展”与己无关,导致了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其二,引发政策落实中的冲突。渐进式的路径,造成上下不协调、不相容。上级往往是“特色发展”的积极倡导者,而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乃至于学校态度则显“暧昧”:既不想得罪上级,获得一个“违反国家政策”的罪名,更不能在区域内失去“原有位置”;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则认为“特色发展,只能在保证学生们成绩不受影响的绝对前提下,才可一试”,实际上站在了“政策的反对者”一方。多种矛盾的对立,导致在原有问题解决未果之时,又不断衍生新的问题。

       采用渐进性制度变迁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特色高中政策执行中,刚性不足,推动乏力;加之,上文提到的相关核心制度缺失,制度供给滞后等因素,势必会造成国家政策权威不足,地方对于政策执行的“推诿”、“观望”甚至在某些具体操作中“变相抵制”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势必导致政策不能及时推进,政策落实迟滞。

       总之,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的政策明确要求。没有有效的政策落实,“特色发展”的目标就会落空。当前“特色发展”政策执行困境,折射出当前相关制度体系对特色发展保障性、约束性以及激励性等不足的问题。而“离开相应制度的建构、变革和创新,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将失去方向,失去必需的保障,也会失去动力”。[7]在这种背景下,摆脱困境,需全力实施“制度创新”。当务之急需着手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创新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的创新,本质是一种深刻的制度创新。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特色发展所需的教育法律、法规,为特色发展构建强有力合法性基础;尽力引导全社会逐步认同“特色发展”的内涵;同时,各普通高中学校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逐步培育形成各自的特色文化。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效融合,创新特色发展落实的环境。二要创新落实机制。进一步明确特色发展落实机构的职责。明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中的责任,搞好区域特色发展顶层设计,切实加强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督导机制,落实政策执行的激励、问责制度;确立普通高中特色高中政策落实的主体地位,全面调动政策落实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加强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对特色高中政策执行的宏观调控机制,丰富调控手段,逐步形成上下联动,“保障、激励、约束一体化”的落实机制。三要创新“关键”制度。一是尽快形成“特色发展”的评价标准,清晰基本要求;二是要形成全国推进“特色发展”的专项制度,明确推进路径和措施。在关键制度上率先取得突破,并逐步完善特色发展相关的配套制度体系。

       注释:

       ①为行文方便,本文把“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政策”简称为“特色高中政策”。

       ②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项目”;访谈学校是从实验学校中分层遴选的。下文中凡没有专门标注的引用语,为被访谈要点的摘录。

标签:;  

我国高中实施特色发展政策困境的制度分析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