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园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我见论文_詹荣菊

农林园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我见论文_詹荣菊

摘要:农林园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地域性等特征,对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农林园艺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强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如何优化农林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农林园艺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措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农林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农林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是其主要任务。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及区域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定位目标内容。在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培养掌握园艺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能胜任园艺产品生产、管理、经营等领域相关工作,以满足生产实践所需。

卓越人才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也为必要;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践环节,就能更好服务生产一线;有一定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好职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农林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农林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农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5.23:172-173.

[3]王月英,冯社章,李志强,郑志勇.园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26:73-75.

[4]高东升.园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农业教育,2016.2:10-13.

作者简介:詹荣菊(1978.9—),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林园艺专业,从事农林园艺推广工作。

论文作者:詹荣菊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农林园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我见论文_詹荣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