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载体论文_张海波

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载体论文_张海波

张海波

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镇九年制学校 吉林省 蛟河市 132525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对教育的定义: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和途径,教师借此就有很多机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良好习惯

引言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三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初中化学实验内容较丰富且多数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完成基础的实验,借此为载体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某些实验需要学生观察、描述、记录现象,学生很容易马虎,此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对学生的小错误加以指正,并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对学生做到宽容。当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存在疑点时,不急于下结论,特别是出现与预想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承认和面对实验的异常,并协助学生收集资料、认真记录、分析原因、甚至反复实验,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不能不顾实验事实,臆造实验现象。强调尽量减少损毁实验器材并定期带领学生对其适当维修保养,经常引导学生回收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进行家庭小实验来拓展延伸课内实验,某些实验如果未说明用量,一定要按最少量取用,提醒学生这些做法既节约资源和能源又安全环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认真、宽容、诚实、勤俭节约、环保和爱护公物的美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通过设计实验装置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如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组装各种简单及简易装置,组织学生讨论对比自己设计装置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有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得出结论时,就引导学生及时查阅资料,按照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讨对比挑选优化形成最佳实验方案。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娱乐、休闲活动,要提前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对待实验过程。课上激发学生思考或自主提出为什么这样实验?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异常现象是怎么回事?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能对结论做出那些拓展?等等问题,同时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解决问题所需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品质并使这些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和提高。

3.实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时要注意细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编出的顺口溜记住实验操作要点并知其所以然,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互相监督互相指导,进一步加强观察训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化学变化的本质,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一般顺序,切忌片面盲目地观察,培养学生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并且对不同的现象做出分类归纳,总结观察不同类别实验现象的规律和方法,以用于指导其它实验现象的观察。

4.实验时培养学生不拖沓的习惯。拖沓的习惯非常影响办事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实验教学所需时间就更为紧迫,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各尽其职,不许磨蹭,在保证稳步实验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实验。实验结束马上给予客观的评价,哪些学生、哪些小组实验效率高合作得好,实验效率不高的要进行问题分析和给出改进办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规范实验,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生活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做好持之以恒的示范和点拨指导,逐渐感染和熏陶学生。试剂用完后及时归位,瓶塞不能张冠李戴,以免污染试剂。实验废液、废物要放入指定容器内进行处理。洗涤仪器时要达到洗净的标准。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及时整理器材,清理污渍,彻底打扫,以确保台面的整齐、地面的卫生、实验室的有序。让学生来到化学实验室就有清新洁净之感,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环保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安全行为的培养。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进入实验室前,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如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药品的性质等。对身体有一定危害的实验,要求学生事先做好防护。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不盲目操作,要规范操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如果实验时有尾气产生,要对尾气增加吸收和转化装置,以免污染空气或中毒或造成其它事故。废液处理达标后才能倒入下水道,以免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源。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化学实验。

2.自信行为的培养。学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后,鼓励学生正确大胆地使用,减少畏惧心理。结合实验内容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其他学生则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发言。在探究实验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阅读、观察、收集资料、讨论和辩论等。在个别实验中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发表见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

3.合作行为的培养。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将具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形成互补小组,互相分工、互相启迪、协作完成一些随堂探究实验、开放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养成聆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体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能力,而好习惯如果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希望通过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让学生的好习惯越来越多、越来越自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习惯成自然.[M].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104-105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2-12

论文作者:张海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载体论文_张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