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_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_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4)04-0193-06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个重大战略思想,之后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对这一战略思想又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梦提出后,逐渐为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学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学界理论界围绕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评述,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总体研究概况

      中国梦提出后,学界理论界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出版了许多著作,举办了多场研讨会,有些杂志开辟专栏聚焦中国梦问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把中国梦作为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立项资助。

      (一)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呈“井喷式”涌现

      仅从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100余篇题目中含有“中国梦”的文章。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纸刊发一大批有分量的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等主流网络也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人民网理论频道设有“中国梦”专栏,刊发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在互联网上以“中国梦”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出相关文章一亿多篇。

      (二)关于中国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出版

      2013年以来,关于中国梦研究的著述大量出版。大体分两类:一是选编摘编类作品。代表性的作品有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中国梦》(学习出版社2013年2月)、《中国梦我们的梦》(学习出版社2013年4月)、《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学习出版社2013年9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编写的《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外文出版社2013年8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二是专家学者撰写的著作。主要有:周天勇的《中国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3月)、姚晓宏的《中国梦:未来国家战略与中国崛起》(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4月)、石国亮的《解读中国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4月)、汪玉奇等的《中国梦:昨天·今天·明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钟华卿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学习教育读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5月)、公茂虹的《读懂中国梦》(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陈秀梅的《让梦想照进现实:解读中国梦》(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7月)、任晓驷的《中国梦:谁的梦?》(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9月)。这些作品助推了中国梦的学习研究和宣传。

      (三)学术研讨交流十分活跃

      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学界理论界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这些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还有国际性的。有的研讨会直接以中国梦为主题,有的则把中国梦作为一项重要议题。2013年11月1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理论研讨会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举行。会上,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丛书的写作情况和体会,与会专家就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013年6月,由山东省委党校主办的“山东社科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9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高层论坛。还有不少论坛、研讨会,尽管不是以“中国梦”为主题,但都把“中国梦”作为一项重要议题。2013年5月10—12日在湖南大学召开的全国第六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9月26—27日在西安召开的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11月30日在湘潭举行的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论坛”、2014年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等都把“中国梦”作为一项重要议题。12月7-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上海社科院承办的中国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四)主流学术期刊、国家社科规划办助推中国梦研究

      国内主流权威学术刊物开辟专栏发表有关“中国梦”的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期刊设专栏刊发有关“中国梦”的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本刊特稿”栏目、“中国梦”与民族复兴栏目,《社会主义研究》在“理论热点聚焦”栏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梦’专题”栏目都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此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还委托、评审了关于中国梦的课题予以资助。闽南师范大学朱志明教授的“弘扬中国精神促进中国梦实现”课题被列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立项两项。一项是清华大学李捷主持的“中国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项是武汉大学孙来斌主持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显示: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学科均把中国梦作为研究内容。

      以上关于中国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梦的内涵、提出背景、特征、意义、实现路径和基本要求等,内容广泛,视野开阔,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举办研讨会、期刊杂志开辟“中国梦”专栏等,为中国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把中国梦问题作为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立项资助,为中国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金支持。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览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梦的文献、著作、论文等主要研究成果,学界理论界主要围绕着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中国梦与世界的未来及其理论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梦的提出

      1.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意义,给世界带来和平发展的机遇。从实践意义上看,中国梦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遵循和重要引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和意志,形成了推动深化改革的巨大力量。李君如认为,“中国梦”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中国梦”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①

      从理论意义上看,中国梦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换,为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提供了绝佳机会。黄相怀认为,中国梦蕴涵着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首先,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拓展了新的思考视角。第三,中国梦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创造了新的内容素材。②辛鸣提出,“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③从世界意义上看,中国梦对世界是重大“利好”,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黄力之认为,第一,中国梦引领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增强了维护世界正义与和平的力量。第二,中国梦勾画的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复兴之梦,必然给世界带来和平发展的机遇。④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提出,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⑤

      2.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演变过程

      中国梦的提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源于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⑥史文清认为,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源于对改革发展实践问题的清醒认识,源于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脉搏的真切感知。⑦

      荣开明探讨了中国梦的演变过程。认为中国梦以1840年作为起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历经了173年。在这173年里,中国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四个过程,有过四次重大历史性飞跃,其中三次飞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第一个过程是从1840-1919年,在这70多年里实现了从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和改良到革命变革的飞跃。第二个过程是从1919-1949年,在这30年里实现了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飞跃。第三个过程是从1949-1978年,在这近30年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飞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艰辛的探索。第四个过程是从1978年至今,这30多年来实现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续高速发展的飞跃。⑧

      (二)关于中国梦的内涵、特征

      什么是中国梦,其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由于各人经历、视野和文化底蕴不同,其解读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琳琅满目。

      1.如何解读中国梦

      解读中国梦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产生误读。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侯惠勤教授认为,解读中国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时代主题下,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实际的新的结合,让中国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肥沃土壤中开花结果。郝立新教授认为,对中国梦的探讨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也就是对社会实践观点、人民群众观点、历史辩证法观点的自觉。这三个观点是民族复兴的哲学依据,指引着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

      2.中国梦的内涵

      第一,中国梦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中国梦植根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依托。许志功教授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国梦的理论真谛,企图在毛泽东思想之外去寻求实现中国梦的任何其他理论都是错误的。郭杰忠教授认为,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渴望富强崛起、恢复大国风采的热切愿望所凝聚的心理基础。⑨

      第二,“中国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中国梦”?侯惠勤等提出,中国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成为辨别中国梦和借中国梦兜售“西化梦”的根本界限。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只会越来越远。⑩

      第三,“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都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他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12)学界主要是根据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阐述来解读中国梦。朱继东认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也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13)史文清认为,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中国梦是复兴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14)

      第四,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紧密相联,亦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

      王春玺认为,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紧密相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纵向上将社会主义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为“中国梦”。(15)辛向阳认为,中国梦的出现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找到了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基础。(16)

      第五,从多个维度解读中国梦。

      韩庆祥认为,从世界维度看,中国梦是强国之梦,和平之梦;从国家或民族维度看,中国梦就是民族之梦,人民之梦;从民众维度看,中国梦就是公平正义之梦,是每个人的机会之梦。(17)陈晋认为,“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在“中国梦”的三种含义里,现代化是形态,社会主义是灵魂,民族复兴是主体。(18)

      3.中国梦的特征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特征。韩振峰认为,中国梦有十个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时代性、科学性、导向性、人民性、共享性、历史性、现实性、发展性、实践性等。(19)秦宣认为,中国梦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科学性和长远性等特点。(20)孟东方等学者认为,中国梦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体现为多方面的统一。(21)

      (三)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

      1.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中国梦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胡宗山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了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机遇与挑战。认为总体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以及中国梦在话语方面具有的国际可通约性优势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不平衡性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外溢、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世界主要大国战略东移以及中西、中外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都构成对中国梦的重大国际挑战。(22)王建国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面对诸多挑战。(23)

      2.如何实现中国梦

      学界普遍认为,实现“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邓纯东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有可能。(24)把党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25)

      不少学者提出,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四个必须”。不过,“四个必须”所指有所不同。史文清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怀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必须依靠“中国精神”指导,必须依赖“中国力量”。(26)有的则认为,必须求真务实,必须改革攻坚,必须强化制度约束,必须加强党的领导。(27)石仲泉提出,实践中国梦必须坚持四大基石:一定要坚持信仰宗旨,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反腐倡廉,一定要坚持苦奋斗。(28)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付长珍认为,只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有个人的梦想成真。在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创造一个人人公平发展的空间。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正能量。(29)

      实现中国梦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孙来斌等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首要条件在于必须解放思想,冲破保守、僵化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30)

      实现中国梦必须妥善处理好若干关系。一是要辩证地看待国强民富的关系;二是要辩证地看待国家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国际国内的辩证关系。(31)

      三、几点思考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应关注对中国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研究

      整体性研究主要是对中国梦的历史实践进行宏观描述,从总的方面研究中国梦的发展轨迹。阶段性研究主要是指将中国梦置于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考察,根据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梦的旨向、内容、任务和特点划分为不同阶段进行研究。从目前学界研究看,有学者对中国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宏观描述,也有学者对中国梦在不同时期的旨向、内容、任务和特点进行了探讨,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鲜见。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梦都作过深刻阐述,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就总体而言,构成了中国梦的一个有机的动态发展整体。鉴于此,系统梳理中国梦的发展轨迹,深刻剖析其在各个阶段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规律,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统一性、差异性和时代性特征及蕴涵的理论价值,是今后学术界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应加强中国梦的域外研究

      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不仅要能够让国内各阶级阶层认可接受,统一思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能量,还要能够让国外不同民族所接纳,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中国梦提出后,国内学界进行了热烈讨论,迅速成为理论热点。国外也给予了一定关注,但褒贬不一,往往出现误读、误解、误判的现象。比如,有人就把中国梦看成是中国试图恢复昔日的疆域,也有人把实现中国梦看成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是对世界的威胁。这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佐证。有学者指出了目前学界理论界对中国梦的“八大认识误区”:一是把“中国梦”当成“标签”到处生搬硬套;二是把中国梦简单理解为“中国的梦”而不是“中国人的梦”,是“国家梦”、“民族梦”而不是“个人梦”、“民众梦”;三是把中国梦简单理解为狭隘的民族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对立起来;四是把中国梦简单理解为民族复古梦,认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使今日中国回归历史上的“盛世”时期;五是把中国梦简单理解为超级大国梦,个别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超越其他国家和民族去“称霸”世界;六是把中国梦简单理解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任务和目标之外又确立的一种“新目标”、“新任务”;七是把实现中国梦简单理解为让人到“理想国”中去寻求所谓“幸福”梦境,希望人们超脱现实去寻求寄托和安慰;八是把中国梦的政治内涵简单归结为“宪政梦”。(32)可以说,这些方面的认识误区,在国外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梦的域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外对中国梦的认识状况,我们也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便增强中国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现有文献看,虽然国内已有研究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梦”,但是无论是从文献量还是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应深化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梦”提出以来,学界理论界有关研究在内容上涵盖“中国梦”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研究成果快速增多,研究视野不断开阔。但是,由于真正开展研究的时间不长,目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宣传性研究成果较多,基础性研究较少。(33)基于此,要把研究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完善方面,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科学阐述“中国梦”是现阶段国内“中国梦”研究的首要任务。研究者确实要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论述进行及时、科学的解读与宣传,更要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创建与完善上,完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路径和打造“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以此提升“中国梦”的国内认同度与世界影响力。(34)

      另外,戴雪梅还提出,对于中国梦的研究需要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国际关系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并有意识地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方法体系。(35)

      ①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②黄相怀《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载于《求是》2013年第11期。

      ③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见2013年3月11日《学习时报》。

      ④黄力之《中国梦:世界和平发展新机遇》,参见2013年7月24日《光明日报》。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86—87页。

      ⑥(25)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⑦(14)(24)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参见2013年5月20日《学习时报》。

      ⑧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⑨陈艳波等《聚焦民族复兴凝聚理论共识——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理论研讨会综述》,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9期。

      ⑩侯惠勤等《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载于《红旗文稿》2013年第12期。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12)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参见2013年6月9日《人民日报》。

      (13)朱继东《“中国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

      (15)王春玺《中国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更加清晰》,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16)辛向阳《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7)韩庆样《中国梦背景、实质与内涵》,载于《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

      (18)陈晋《中国道路中国梦》,载于《新湘评论》2013年第9期。

      (19)韩振峰《简论“中国梦”的十个鲜明特征》,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20)秦宣《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21)孟东方等《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2)胡宗山《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机遇与挑战》,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23)王建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高层论坛综述》,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24)邓纯东《中国共产党让“中国梦”有了实现的可能》,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日。

      (26)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8)石仲泉《关于科学解读中国梦的若干问题》,载于《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第7期。

      (29)付长珍、平正义《中国梦的价值基石》,载于《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7期。

      (30)(33)孙来斌等《中国梦研究述评》,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

      (31)资金星等《试析“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32)韩振峰《消除对中国梦的认识误区》,载于《红旗文稿》2013年第20期。

      (34)相清平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中国梦”研究回顾与建议》,载于《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35)戴雪梅《中国梦学术史述评》,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标签:;  ;  ;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_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