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

华琳琳[1]2009年在《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一直以来,能否筹措到资金成为房地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与公司绩效息息相关的融资成本、杠杆风险、股权结构的有效性等融资结构问题则被许多房地产企业忽略。因此,研究中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关系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并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融资结构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融资结构来降低企业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高企业效益。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因此,各学者对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利用最新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房地产业的融资结构和公司绩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对融资结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2章,在回顾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融资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资本结构主要通过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和“治理效应”来影响公司绩效;股权结构主要通过股权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效应来影响公司绩效。并对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述评。第3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融资进程和融资主要途径进行简单介绍,并着重对当前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融资工具单一、债务融资比例偏高、偏好股权融资和股权结构失衡等问题。第4章,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比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股改之前,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不显着。主要原因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受益于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和整个行业的高利润空间,房地产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可充分获取杠杆利益,从而给公司绩效带来正面影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还不完善,股改前,二元股权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股权流通约束导致股权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股权结构难以对公司绩效发挥影响。(2)从股改后的数据来看,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相关性不显着,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减弱,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行,限制了企业过分负债经营;另一方面表明债务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未形成有效约束,债权的治理效应不明显。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表明股改后法人股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绩效的激励和能力有所提高。流通股的增加则使企业的外部监督机制得到改善,减少大股东对公司利益的侵占。股改的进行有利于法人股和流通股股权治理效应的发挥。(3)股改前后,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均不显着。这主要因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大多有国资成分,而大量国有股处于非流通状态,国有股产权缺位造成它们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规模较大的公司在抗风险能力、规模经济等方面都比规模小的公司为优。第5章,根据研究结果,可见只有实现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双重优化才能最终解决好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系列优化公司融资结构和提高公司绩效的建议,以求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优化和政府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于丹枫[2]2007年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房地产业,从80年代开始复苏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得到巨幅扩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产业。但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方式仍然单一,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概括为外部监控力度不强,董事会监事会结构较为规范,独立董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构造上的缺陷所造成的问题,也有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将房地产上市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特点,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作用于公司治理这一命题做出实证分析。结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近期的数据分析其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然后分别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作用机理,并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下一章实证论证的假设。在实证的章节中本文先简介了公司治理效率的衡量方法,列出衡量的相关变量,然后选取50家有代表性的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用面板数据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控股权、流通股比例与治理效率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负债融资比例与治理效率负相关的结论,并从各个方面阐述这一结论的具体表现。

李玉胜[3]2008年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问题的提出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的论述,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一理论得到发达国家公司融资实践的实证支持。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却呈现出与优序融资理论相悖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时首选股权融资,其次采用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内部融资,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股权融资偏好,是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密切联系的。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控股股东具有融资决策权,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本文从控股股东角度,研究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的动因,同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内容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回顾,借鉴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以及优序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公司控制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为以后的分析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持。其次,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而又复杂的股权结构特征入手,通过对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融资偏好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形成控股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同时并存的现象,对股权融资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而这种非理性的融资偏好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再次,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内在动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在于股权融资成本低,制度和政策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具有诱导作用。而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深层内因,这就使得公司控制权落于控股股东及其代理人手中。掌握公司控制权的控股股东与管理层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以便其更大限度地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同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特征,分析反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各重要因素,综合考察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控制权争夺、内部人控制、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然后通过分析,针对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再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指标对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密切相关,控股股东偏好股权融资。股权集中度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控股大股东偏好股权融资,可能存在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他大股东联盟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说明其他大股东联盟的存在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国有股比例高的企业更容易有股权融资的机会;法人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法人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股权融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而又复杂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控股股东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因此,要遏制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偏好,必须规范控股股东行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陈锦旗[4]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融资结构理论始终是财务学中最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公司融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此时,研究中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决策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公司融资结构决策会影响到公司剩余收益的分配、公司剩余控制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最后会影响到公司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外融资结构理论的回顾,对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融资结构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大量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重远远超过债权融资,与成熟市场条件下公司融资方式的“啄食顺序”不同,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是低下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变更频繁,缺乏约束,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银行债权融资存在软约束,使用效率同样不高;公司债券融资具有较高的约束力,但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如此的融资结构,是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有密切联系的。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解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上市公司作为一独立的经济主体,其行为是对环境约束的反应。股权融资偏好正是低廉股权融资成本、低效公司治理结构与低效融资体系条件下的合理选择。根据融资结构理论模型,对影响融资结构选择的公司特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把治理结构看作上市公司的一个微观因素,同公司盈利能力、收入波动性、资产结构、资产规模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运用变截距模型综合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均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少数大股东联盟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但不显着;产品竞争能力、资产结构、资产利润率、非债务税盾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经营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没有显着影响。

管仁荣[5]2013年在《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愈显突出,迫切需要矿业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加快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受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以及矿业自身发展水平及高风险特性的影响,多数矿业企业存在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经过6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企业融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本文以西方融资结构理论为统领,以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为借鉴,采取定量与定性、规范与实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及其成因和改善对策,力图对研究和改善采矿业融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通过大量搜集整理采矿业行业经济数据,以及采矿业上市公司、商业银行授信企业财务数据,对我国采矿企业融资结构特征进行辨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采矿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存在“融资结构不够完善、内源融资能力不足、直接融资渠道受限、间接融资难以获得”的融资困境,需要通过“鼓励内源融资,改善间接融资,拓宽直接融资,优化股权结构”的路径进行全面系统地改进,并重点就采矿企业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的融资机理、存在问题、问题根源进行研究,提出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策略两方面改善采矿企业信贷配给、以建立全球矿业资本中心为目标筹划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加快拓展采矿业直接融资渠道等具体策略建议。企业融资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采取计量建模的方式,对采矿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采矿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样本企业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统计分析表明:我国采矿企业股权结构呈现集中型、国有及私人单一控股股东占主导的股权结构特征。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建议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适当减持国有股、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上市融资等多种策略,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加快建立股权相对集中、投资主体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并以“紫金矿业”为案例,说明采矿企业股权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以及资本市场助推采矿企业加快发展的巨大力量。

沈维涛[6]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讨论,比较集中在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按照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融资结构影响并决定治理结构,但是现在的中国上市公司则与此定律相背离。本文从融资结构出发,先评述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的因素,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剖析,发现理论与实际的背离现象,进而讨论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最后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落脚点在治理结构。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融资结构理论评述。本章介绍了Durand融资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等主要融资结构理论,阐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命题及其相关假设,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评述,总体上说,这些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但在实践中仍不时受到挑战,融资结构理论远未完善。 第叁章: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本章从叁种角度对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划分,比较分析了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介绍了国外两种典型的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从比较分析的结果看,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优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两种融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经济体制、金融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本章以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很低,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与融资结构理论和国外企业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成本偏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认为过于偏好股权融资不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和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五章: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本章首先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认为融资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也受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影响。阐述了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与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种模式与不同融资模式密切联系并各有千秋,从发展的观点看,两种模式都在变革,具有超同性。 第六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章以1994一2001为研究窗口,选用了1994一2001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集合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结论:股权集中度CHS与公司绩效呈现U型,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几乎不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 第七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优化股权结构。本章首先比较了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导目标模式应选择内外监控的复合模式。优化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定和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定价问题,应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投资公众利益。优化股权结构还可通过“非产权”模式,即把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通过控制权的转移实现股权结构优化,是一种多赢模式。 第八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引入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还必须在上市公司的决策机构和决策机制下功夫,引入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非常必要。首先阐述了独立董事内涵和特征,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原因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进一步实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柴玉珂[7]2016年在《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世人瞩目,而“互联网+”等新时期发展背景的呼唤,对企业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并且在空间上由消费领域延伸至生产领域。目前,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主题,公司在区域性竞争中也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究自身的增长路径,无疑,创新驱动行为成为公司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长期以来,从国家发展来看,国家更加重视公司创新活动,其中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研发投资。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研发投资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从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总额中占比达到77.3%,由此可见,企业是研发投资经费支出的主体。我国公司在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把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进一步挖掘,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目标,促进公司生产运营效率和效果,在创造、布局和运用上积极强化,真正把其技术创新的优势竞争力转移为现实的核心生产力。在决定创新的众多因素中,融资结构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它是企业创新融资的结构来源、关系到创新投资决策、并对创新绩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在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缔约形成了相应的相关利益主体,例如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控股股东和小股东等等。公司不同的融资来源,如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用于研发投资行为,在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例如所有者和债权方,还有所有者和经理人员所追求的公司目标具有异质性,所有权集权也会导致委托代理矛盾,会阻碍企业创新活动;债务结构中契约形成的资本成本等也成为企业创新的障碍,上述提到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投资行为的非效率性。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扑朔迷离,使融资结构对创新活动及其绩效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把公司创新活力激活,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积极探究融资结构对公司研发投资活动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更好地解决公司在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针对融资来源形成相应融资结构影响公司研发投资活动的探讨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在各种学术争鸣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果。因此,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背景下,对融资结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概括起来,现有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更多学者开始聚焦公司创新绩效;其热点为融资结构作用于研发投资活动的效应上;以及融资结构异质性作用于公司创新绩效的效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挖掘出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涵义,把相对独立分散的论题有机融合,形成相互的联系。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下融资结构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即在整体理论背景下,从融资源头出发,探索其资金的何去何从;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其研发投向成为了本文关注的方向,思考其如何受到筹资比例的影响;接着,探索资金的来源和创新用途的使用中,对公司创新绩效又会形成如何作用的机理等。在以上问题的反复思考和斟酌中,本文从以下叁个核心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企业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接着,展开筹资比例对公司研发投资作用的分析;最后,基于前述探究,展开筹资比例与研发投资交互项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研究。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斟酌,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界定后,基于理论基础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国内外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重要沉淀;围绕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近几年的数据描述统计;然后,以财务契约理论作为基础,展开了对融资结构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在经验分析研究设计中,以样本公司为例,在117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检验中,应用概念框架推出假设,得到研究结论;最后从筹资比例优化视角下对提高公司创新绩效归纳出了相应的策略。根据这一思路,进行了论文的潜心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契约的硬约束提高了其监管机制,而且债务的税盾效应发挥了作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剩余索取权也较高,获取私利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从而不利于企业取得创新绩效。股东制衡力越强,形成的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力越大,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相关关联交易形成私利侵占行为,从而有利企业创新绩效。第二,负债筹资结构中资产负债率数值越高,研发投资强度越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资金使用代价也增加,而研发投资强度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研发行为,从而公司研发投资行为减少。股权集中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01。股权制衡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1,前者值越大,研发投资强度值也越大。第叁,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模型中进一步使用负债水平和研发投资强度的交叉项,发现债务融资规模下投入研发强度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好,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全面系统审视融资结构对企业研发投资以及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从融资、投资和企业绩效体系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创新战略,为企业创新活动实践的融资结构选择和优化提出了建议,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第一,从企业创新绩效的视角,结合财务契约理论,探讨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比例通过研发投资的决策来影响创新价值。目前国内文献中的研究视角多为一个维度的单一影响环节,即研究融资结构对研发投资的影响,或者定位到融资结构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视角。本文基于研发投资的创新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从融资源头上展开了全新整体视角的探索。第二,构建“融资结构如何影响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和“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作用于创新绩效”叁个紧密联系的问题的理论模型,内容上形成企业完整的财务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实证检验了融资结构对创新的影响,高度契合了“互联网+”背景下以创新驱动视角讨论中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需求。第叁,应用财务契约论的观点来分析融资结构影响研发投资,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这些理论,创新会受到外部融资的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策略,从而影响创新绩效。

高红江[8]2006年在《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股权偏好与治理》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融资顺序理论所表明的不一致。然而,我国尚缺乏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融资行为进行研究,并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了我国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股权偏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背景与效率;国有上市企业如何通过偏好股权融资剥夺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如何设计一种治理机制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是因为在给定融资数额的前提下,外部股权融资可以做到发行比例最小化,发行价格最大化,以此剥夺外部股东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经理人竞争,设计了一个事前约束和事后干预机制,可以把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内生化,同时给出了解决股权融资偏好的几点政策建议。

郭璐[9]2013年在《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控制人剥夺其他投资者利益”为特征的企业恶意股权融资行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它不仅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而且使得稀缺的资本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阻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和规范发展。本文在研究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对公司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发展趋势、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展开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从矫正与治理企业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机制、企业控制人行为的制衡机制和企业融资行为的市场监管机制,从完善股东大会制度、改进董事会治理、加强管理层激励约束、重视股权融资的标准及价格规制、提高强制信息披露质量、强化事后监管惩罚和加强外部细分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理念、制度和对策建议。1.以融资的有效性为主线,分两个步骤研究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与公司融资行为的关系问题。第一步,研究规范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第二步,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侵害的问题,提出在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股权融资偏好的大背景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制和对策。2.在有效市场的假设和传统的投资者理性两大基础之上,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需要在新的市场发展现实状况下进行修正。本文首先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相关的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比较每个观点的形成背景、适用条件、以及应用的局限性等等,弄清各个理论观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脉络。相对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相关成果不成系统,更多的只是基于某个视角的观点和看法,总体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中小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现象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大多仅限于在制度和措施层面探讨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论证不充分,因此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3.研究了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作用机理。依据Jensen andMecking(1976)公司金融环境研究理论、Tversky和Kahneman(1979)前景理论等,应用Becker(1968)的“犯罪与惩罚”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中小持股者在极少享有相应法律保护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一个简单模型,研究了投资者保护机制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发现了规范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向和融资规模,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市公司不仅能够更多融资,而且这些资金也会更多的流入效率较高的项目。4.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基础上,借鉴DEA模型的理论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沪深两市2010年股权融资的59家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构建VRS和CRS模型,对各个决策单元分别进行DEA分级和VRS与CRS的综合,从两方面推演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使结论更为客观,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其中在输入和输出指标的选择方面,首次将增发股份数与公司增发后股份总数的比重作为DEA的输入指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百分比是一个相对概念,数据相对客观,便于用来比较分析(很多文献使用融资额度作为输入指标,这是个绝对概念)。模型推演结果:3.39%的中国上市公司规模收益递减;84.75%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不能达到DEA有效,也即不能达到技术和规模同时有效;托宾Q值高达3.44;上市公司对融资增发股份数占增发后总股数的比重、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松弛变量关注程度最大,资产负债率次之,而对股权集中度、净资产收益率等松弛变量关注程度相对较小。以上结论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上市公司强烈股权融资偏好存在着必然性,融资效率低下,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造成必然的侵害。5.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不仅仅属于证券市场建设进程问题,更为重要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本质上属于融资效率问题,从而深化了对股权融资偏好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之间关系的把握和认识。强股权融资偏好和弱有效中小投资者保护会产生融资的低效率;弱股权融资偏好(也即“优序融资”偏好)和强有效中小投资者保护则会提升融资的有效性。并以融资的有效性为主线提出了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比较系统的保护对策。

赵昶[10]2008年在《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被认为是国内农业最先进生产力代表群体,然而它们在资本市场的总体表现并不乐观,与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似乎相去甚远。作为公司金融理论探讨的核心内容,研究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仅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沿着“公司融资结构-经济主体行为-公司价值”的分析主线,建立一个融上述理论为一体,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框架,研究不同阶段下的公司融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论文的内容除第一章导论、第七章结论与建议外,从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形式上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论文论述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现实情况分析,分为第二章、第叁章。主要回顾企业融资理论发展历程,以及典型性代表理论和观点。然后,对农业上市公司价值成长阶段进行有效划分,描述不同阶段中的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点和公司价值发展情况,为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论述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融资结构影响公司价值的基础理论”。回顾了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代表理论和观点,包括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从而奠定本论文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公司治理“嵌入”在融资结构和公司价值发生链的间接研究范式观点。最后,对企业价值生命周期理论、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叁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本章首先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从时间、区域和子行业等分布较为全面地勘测农业上市公司基本概况;接着基于企业价值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系统的阶段划分方法。根据划分结果,提炼两种农业上市公司价值生命周期演进模式;最后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中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和公司价值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全文下面分析建立事实依据和基础。第二部分是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融资结构中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系统地研究债权和股权的各自和相互作用影响公司价值。在详实、多角度的论证基础上,得出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在不同阶段中的影响公司价值的若干重要结论。第四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的债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本章从债权结构的债务期限和负债水平两个方面研究债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农业上市公司以短期负债为主,短期债务以其强有力的监督控制作用,减少股东从事风险项目投资,降低资产替代效应和代理成本而提高公司价值。公司负债水平和债务期限结构存在着某种关系,企业在选择资本结构时,会对这两个方面做出权衡;同时负债水平与产品市场竞争有密切关系,提出一个均衡博弈模型,说明负债的双重效应,即代理效应和策略效应;公司成长性与负债水平和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内在关系是状态依存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实证方法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和债务期限选择是状态依存的,且两者负相关关系,债务结构发挥出有限的治理效应等结论。第五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和股权的所有者结构,所有权结构体现为管理者所有者和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在股权所有者结构包括管理者持股与企业价值呈非线性结论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会扮演积极角色;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普遍存在一个倒U关系。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性会在不同成长性而变化。实证表明农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在成长阶段,是一个倒U关系,成熟阶段是U型。在对不同管理者持股比例区间划分下,通过均值比较,不同持股比例区间与公司内在价值是有显着性差异等结论。第六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与公司治理效率影响”。融资结构中的两种股权和债权治理方式之间是相关的,通过监督公司管理者来影响公司价值,而农业上市公司中主要代理成本是管理层代理问题。因此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综合分析模型,来揭示债权与股权、公司价值、管理层私人收益比例、公司破产代价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依据模型,建立联立方程组,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是负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与公司负债水平是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提高债权融资比例;成熟阶段农业上市公司比成长阶段公司选择更高的资本结构;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年度报酬与资本结构没有显着性关系,管理层存在在职过度消费问题。最后,进一步利用非参数相对效率(DEA)方法,评价处于成长和成熟两个不同阶段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的治理效率,并获得有效治理状态下的最优狭义资本结构为51%水平;农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上限在0.13左右,且与融资治理效率关系是倒U关系等结论。

参考文献:

[1].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D]. 华琳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D]. 于丹枫. 中南大学. 2007

[3].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D]. 李玉胜. 西南大学. 2008

[4].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陈锦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5]. 基于融资结构理论的我国采矿业融资问题研究[D]. 管仁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6].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D]. 沈维涛. 厦门大学. 2003

[7]. 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柴玉珂. 东华大学. 2016

[8]. 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股权偏好与治理[D]. 高红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9]. 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D]. 郭璐. 河南大学. 2013

[10]. 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赵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