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验”试题与试卷设计思想综述_历史知识论文

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验”试题与试卷设计思想综述_历史知识论文

对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与试卷设计思想的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能力测试论文,试题论文,设计思想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科考生参加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于江西、山西省和天津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使用的是新课程教材,所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包含两套在考核内容方面不完全相同的试卷。其中旧课程卷全卷共40道题,满分300分:包括其中选择题35小题,140分;非选择题5小题,160分。新课程卷全卷共41题,其中非选择题比旧课程卷多1小题。

据各方面的反映与评价,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与试卷,在内容与结构上仍保持了以往文综考试信息量大、时代感强、难度适中、强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综合知识交融自然流畅等风格与特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旨在全面考核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其基本素养。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展现辩证、鉴赏、逻辑、推断、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

在设计试题与组卷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控制和把握了这样几个方面:

1.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高考内容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片面地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能够通过考试而促使发生改变的只是教学观念和方法。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占有的分量。这并不意味着鼓励考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试题可以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历史试题选取了重要的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既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认知水平,又突出了中学历史的主体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第1卷选择题中,纯属于历史学科的共13个小题,其中的12个小题分成3个专题系列,分别为:儒家思想的变化、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Ⅱ卷历史综合试题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必然性,题目切入点小,构思巧妙。如第38题通过中国近现代旅顺、大连主权地位的归属变化,生动地揭示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以及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彻底民族独立的曲折过程。

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包括:哲学常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的认识、创新精神等;经济常识:外汇储备、财政收入、经济结构调整、市场配置资源、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等;政治常识:国家政体、国家职能、民族的基本特征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

地理学科选取了能反映学科主要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内容为命题素材。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意识是对地理事物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如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对世界某区域的认识等。此外,环境问题,城市职能,气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海水盐度变化及其原因等也都属于学科的重要知识。同时,由于地理新课程教材较之以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为尊重和支持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考生,新课程卷从选材上对新内容、新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做了专门处理,使考试内容与新教材的变化相吻合。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同以往一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开卷便可以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试题较多地选取了课本以外的素材,充分展现和反映出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力图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同时,注意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由此形成的分析、评价、鉴赏、论证问题等方式方法的学科思维品质。如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绘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政治试题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数是以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为背景材料命题的,如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思想认识“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的论述、中国加入WTO问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问题、国家社会保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则突出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如对等压线的分析,要求考生在读懂图的前提下,断定等压线的可能性数值,并判断在某种气压形势条件下某点的风向。

历史试题则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历史分析和思维方法,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北宋东京商业兴衰”和“丝绸之路”等问题。试题注意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试题开放性更加突出,跨学科的两个综合题都由历史知识开题,通过古今联系,将目光指向当今世界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强调对学习能力的考核,也是由这种考试的形式决定的。考试的内容原本是对教材内容的抽样,而在一份集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知识的试卷中,在考试时间又有限制的条件下,这种抽样使学科各内容被命中的几率非常微弱,因此考试内容不可能全面涵盖考生在中学阶段所有的学习内容,测试只能更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现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此而检测学生对知识体系整体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3.处理好综合性试题主题与各学科主干知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包括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构成新的知识系统,并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综合性试题是试卷中最受关注的题目,因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整个综合考试的质量。而设计综合性试题首先遭遇到的是选材的异常困难。因为,为设置综合题的情境而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使题目能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设问。这种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所能包容和驾驭的。为此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而这种努力的结果常常是为要服从某一主题而突出某个学科某一方面的知识,使其他学科的主干知识遭到忽视。

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题目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又最为棘手。综合性试题最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今年典型的综合性试题在试卷中有两道,其主题分别是我国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变化及相关自然环境和我国西北至西亚地区的自然、文化风貌。

表现我国中原地区自然:社会发展主题的试题是通过对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的赏析实现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时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再问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产地;两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成为重要的流通物资。然后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今开封)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的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的问题是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

反映我国西北至西亚地区的自然、文化风貌主题的题目是由“丝绸之路”承载的,通过阅读该区域的地图而实现。首先围绕“丝绸之路”设问,要求说明我国古代是如何保障“丝绸之路”通畅的;第2问转向自然,可以通过读图判断这一带的城市、高原和山脉;第3问是沿“丝绸之路”设问,从历史和宗教方面考查对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认识;第4问仍转向自然,要求分析敦煌文物历经千余年而保存完好的原因,即通过读图,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判断;最后是对“丝绸之路”的扩展和延伸,对今天的“欧亚大陆桥”的经济及政治意义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分属各学科的重要知识范畴。

目前社会对综合性试题的评价是:题目主题突出,内容转换衔接比较自然,成一整体。

4.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追求平实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以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而伴随终身。

但试题试卷毕竟是一份有着丰富科学内涵的学术作品,它的宣教形式和功能决不能等同于宣传媒体。它对重大事件的反映,只可能通过扎实的知识底蕴而折射出来。如“欧盟”的问题,在题目中,欧盟只是问题的“外壳”,在这个光耀的外壳下,学科的基本知识逐一展现。更多的情况是,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是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领悟而实现的。

当然,今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考试试卷为一次性使用,因此常常成为“遗憾”的作品。今年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个别试题的设问主观意识过强,使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常不合标准。如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由于未说明是分析自然原因而让不少考生大书人为原因,此外,还存在个别知识点比较偏的问题。

希望能把这些“遗憾”变成教训,逐渐积累而成为经验。

标签:;  ;  ;  

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验”试题与试卷设计思想综述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