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论文

浅议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论文

浅议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

王 露 南京审计大学

摘要: 科研经费是企业进行专利技术研发的资金来源,企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当前国有企业较普遍的存在对科技项目拨款充足,而实际的资金利用效率偏低与成果取得不足等情况。本文将结合实际参与的国企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工作,具体剖析发现的值得改进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科研经费审计;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

近年来国有企业普遍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企业制向公司制的转型。而企业想要在市场中保持领先优势,科技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决定要素。加强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是提高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激发企业活力与发展后劲、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一、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工作的不足

(一)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滞后。 内审部门针对科技项目实施的经费审计工作通常都在项目已经结束、各项费用支出已经发生后才进行。这就导致当审计人员对抽查的相应费用支出科目存疑,要求被审计部门提供进一步的原始资料时,被审计部门往往以当时未获得相关资料为由搪塞,或当审计人员对项目人员的酒店住宿、往返机票等差旅费报销明细产生疑问,实际审计时间距离报销费用发生时间较久,难以查询到当时的市场公允价格。因此审计的事后追溯性制约了审计人员的证据获取。

(二)审计方法相对陈旧,审计范围狭窄。 目前国企内审部门开展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步骤基本是先从企业的线上财务系统中导出项目明细账,与项目经费决算报告各科目金额核对后,分别对人工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大额材料设备采购费、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外协测试费等科目进行凭证抽查。审计依旧局限于对会计记账凭证、报销发票、采购合同等原始凭证是否齐全,金额记录是否正确、住宿餐饮补贴金额有无超标等的人工核查。这种人工核对方式效率较低、抽查范围较窄,并不能完全反映项目整体情况,且就算差旅报销明细完整,也难以验证出差是否真正与项目相关。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未实现配合。 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工作是内审部门日常从事的常规性审计,多仅限于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后与被审部门或下属的二级单位沟通,实际作用仅限于风险提示,当审计署、税务局、巡视、纪检、监察等诸多外部审计监察机关进行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或检查时,很少真正利用内审或先一步进行审计的有关部门检查结果,造成多次重复检查,人员、时间被浪费,审计结果未能有效运用等低效率情况的发生。

最后用graphviz软件打开该文件,可以看到渲染得到的二叉树图像,D结点是B结点的右孩子,满足要求。如图17所示。

(四)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科研知识。 审计依旧局限于账目金额校对,但科研项目审计重点还应关注科研项目的产出情况、购置的大型设备和原材料是否真正为研究所需、会议研究内容与项目相关性、聘用外部专家协助测试对项目的帮助有多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辅助或了解整个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但审计人员通常并不具备具体的专业知识,也并未跟踪参与项目进程,这就导致容易忽视隐蔽的核心问题。

(一)构建线上科技项目信息平台。 单位应完善科技项目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权限设定、披露模式及方法,使科技项目从立项到具体执行直至结题中所有的费用列支都有迹可循,审计人员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实时追踪费用具体支出情况,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科技研发部门、财务部、审计部的三部协同联动,提高经费利用效率、降低公款私用、截留等腐败问题的发生几率,约束项目人员行为,促进研发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 在组建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时,应考虑到单位本身的核心业务与研究方向,注重任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培训,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多与其他单位交流,汲取优秀的内部审计建设单位经验,结合本单位特点,不断优化内审部门的制度与执行层面建设。定期进行审计人员轮岗,真正接触具体业务部门、参与具体项目,熟悉科研项目具体如何开展,各类项目研究所需的常规设备、技术、人员情况等,从而更好的识别常见风险点,必要时还应考虑聘用外部专家协助审计工作。

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建议

图1为L2线自然电场法剖面曲线,可见3个频率的电位在140~250号点与400~600号点处均较低,推断该处裂隙较发育。

(四)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国家监督的协同作用。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基本一致,均旨在发现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有效性,有无截留、挪用、超支等,有无高效利用资金实现成果转化,进而对企业的科技项目的整体管理情况做出评价、发现风险、及时整改。因此被审计单位在被内审部门指出管理不善情况后,就应当立即整改,既实现内审的监督作用,又降低了外部审计与国家监督检查发现重大问题的风险,保障企业控制运行整体稳健。外部审计应当利用内部审计线索锁定高风险领域、进一步深挖违规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也是为国家监督部门检查工作打好基础。三者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共同提升企业的公司治理效果。

(五)缺乏健全的惩罚机制,审计成果难以被运用。 事实上,即使内审部门发现了项目执行的漏洞,如:实际取得的项目研究成果与项目任务书计划不一致或明显未达标、差旅报销未严格按照单位制度进行、合同采购未见询价单或无充分的材料支持单一来源采购必要性等情况,并将实际发现情况予以反馈,但最终仍难以落地整改,老问题依旧存在,使得审计并未真正发挥监督企业良好运营、发现和预防风险的作用。

(二)建立明确的科技研发奖惩与绩效考核机制。 从项目计划与实际成果对比、项目是否按期结题、科研成果的投运与市场反馈、采购招投标是否规范、差旅报销是否合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可充分证明与项目相关性、是否存在非项目研究人员报销情况、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各项审批是否规范等执行项目的方方面面设定衡量指标。在项目进行中和结题后均进行质量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科技项目人员的绩效挂钩,对公款私用、虚假报销、未取得计划成果、未按规范制度执行的各种情形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对合理运用经费、按规范执行各项报销手续、如期结题、取得显著研发成果等情形,予以相应的奖励,并将奖惩机制落到纸上,形成企业内部的治理制度文件,并严格执行。

如果你在威尼斯,不如徜徉在迷人的广场下或者乘坐浪漫的贡多拉(威尼斯特有的小船),当然,起泡酒必不可少,与两三好友享受此地的浪漫。如果贡多拉的浪漫不适合你,那就试找家地道的意大利餐厅,坐下吃吃意大利面吧,开瓶当地红酒相配,相信那会是番茄肉酱意粉的最佳拍档!

(五)落实对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 许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都是高度重复相似的。如:采购合同缺乏有说服力的中标依据、差旅报销将大额进行拆分报销、发票造假、住宿费标准与市场实时查询价格出入较大、会议费采购材料等与项目相关性存疑等。然而问题屡审屡犯的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并未真正重视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整改建议,未能落实审计成果的运用,单位仅将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视为风险提示,甚至只是简单的走个形式,长此以往,难以避免出现经费利用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钻研精神、创新活力低。因此,将内审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既防范外部监察机关等突击检查时发现重大问题的风险,又能严格约束科技研发部门合理最大化运用经费实现产出,帮助国企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冲击。

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基础,要构建工作平台,该平台涉及基础设施、大数据等内容,加大对各种大数据的管理力度,同时依据工作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等等,在管理中注重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使得城市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行城市各个行业的智慧综合利用。

三、结语

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的必要举措,是激发企业钻研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审计部门应当与科技研发部门、财务资产部实现“三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企业赋能,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整体的自主研发水平,让科技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新艳.科研项目经费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探究[J].财会学习,2018(17):67-69.

[2]何延平,陈彦芳.风险导向视角下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探析——以某研究所产业孵化项目经费审计为例[J].审计月刊,2019(1):17-20.

[3]丁洁莹,钱冰怡.江苏省科技经费监管现状及问题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9(16):13-16.

[4]和丹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9(18):12-14.

[5]安有琴.浅谈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19(1):85+87.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31-0222-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审计署2019 至2020 年度内部审计科研课题项目“新时代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03)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王 露,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浅议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经费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