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论文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论文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

袁家丽,何花莲子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的新拓展。与会专家就生态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向、新领域展开讨论,其话题具有前沿性、跨地域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拓展了生态文学研究的思路。二是新世纪生态教育与生态文学课程建设。与会专家不仅在生态文学研究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把文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实践经验,拓宽了生态文学会议的议题。

一、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的新拓展

特点一:研究的前沿性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紧密结合物质文化研究、动物研究、伦理研究、美学研究等领域的新成果,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物质生态批评”“人类世”“动物伦理”“景观美学”“如画美学”等成为国际生态批评领域的前沿话题,研究成果推陈出新。我国生态批评学者大多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对生态批评领域中的前沿话题能够积极关注并与国际学者展开对话。韩启群教授在《物转向》论文中从西方哲学社科领域“物转向”研究起源与概念假设入手,重点探寻“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物转向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并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了物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她的研究为国内学界理解“物质生态批评”这一概念提供了借鉴与参考。[1]在去年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生态文学工作坊中,韩启群教授和姜礼福博士分别就“物质生态批评”和“人类世”两个前沿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现了与会嘉宾在生态研究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在今年的工作坊中,与会嘉宾进一步就生态研究领域中的“景观美学”“人类世”“动物伦理”等前沿话题展开探讨。

南京大学方红教授以“美国生态批评四次浪潮及其对景观不同的侧重”为题,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出美国生态批评四次浪潮的推进与演变及其对景观的不同关注和理解,丰富了生态批评多样性与创新性的解读维度。方教授以四次生态批评浪潮的定义为切入点,聚焦生态批评在批评视野、伦理观与学科立场等层面的差异和创新,指出从关注自然书写到注重自然与城市的对话,由后殖民生态批评对种族、性别、阶级的关注到突出物质女权主义、活力物质主义对生态批评的推动影响,四次浪潮齐头并进,交错发展,大体清晰勾画出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脉络,基本涵盖不同生态批评理论,还能依据不同生态理论保护荒野、自然与环境的不同模式与策略将其归入不同阵营。在此基础上,方教授又以文本细读为依托,阐述了不同社会语境下生态文本对景观的不同侧重,她以《沙乡年鉴》中的荒野景观、《为濒危世界而书写》中绿色景观与棕色景观的对话、《地方意识与星球意识》中的景观以及活力物质批评与蠕虫活动景观为例,梳理了四次浪潮以来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对景观研究的侧重变化,凸显了生态批评理论为适应于阐释不同景观文学作品、不同文本的理论视角与批评方法,不断地把各种文化批评的内容纳入进来,吸收文化批评话语拓展疆域的动态趋势。方红教授在生态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发表了《论劳伦斯·布尔的环境文学批评理论》《当代生态批评的多样性与创新性》等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她对生态文学批评浪潮的宏观把握和对景观书写的寻幽入微,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她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不仅在小说和诗歌领域蓬勃发展,而且还拓展到戏剧研究领域。从生态视角来审视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艺术中的若干命题,为戏剧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同时戏剧作品也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议题。南京林业大学袁家丽博士一直从事美国戏剧研究,在本次工作坊中,她以“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戏剧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为题,将戏剧与生态视角相结合,从动物伦理的维度细致分析了阿尔比的戏剧作品,深入探讨了剧作家动物伦理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袁博士首先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到近现代欧陆哲学中动物研究的话语演变,清晰勾勒出西方哲学界在动物研究方面的大体轮廓和发展脉络,继而她以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的观点作为参照,对阿尔比早、中、晚期的三部剧作《动物园的故事》《海景》和《山羊》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其展开对话。

文学界之外,生态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直从事生态文学研究的陈红教授将文学教学与生态教育并重,将生态研究与生态实践并重,就如何在文学批评领域,以及文学教育领域开展生态教育、将西方优秀生态作品引入课堂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陈红教授于2018年10月出版了《英语环境文学选读》教材,以践行她以文学教育为手段,达到生态教育目的的主张。陈教授认为,通过概念辨析和文学作品细读活动来培育思辨能力,辅以现实环境状况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照,能激发人们的生态自觉,促进人们采取对环境有益的措施,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这本教材在国内生态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为开辟有效的生态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了范例和思路。会上陈红教授从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理论学习、文本对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等多个层面对她的生态教育实践做出了详尽的阐释。可以看出,生态教育贯穿在她的文学课堂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引导学生辩证地学习理论、关注文本间的对话以激发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促进行动转换。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回到文学层面理解作品,真正做到以学促行、以行践学。值得一提的是,陈红教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在会上分享了关于对待动物、选择食物、处理垃圾等问题的方法,倡导大家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从细微之处践行对保护自然的使命。陈红教授通过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以及亲身实践,表现了我国学者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她的教学和实践顺应了“生态世纪”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为集文学研究者和生态教育者于一身的年轻学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当前的生态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年来,国别生态文学研究得到拓展。在英美生态文学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加拿大生态文学、澳大利亚生态文学、拉丁美洲生态文学等相继出现。加拿大文坛“姐妹花”艾丽丝·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就以其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而著称于世;澳大利亚诗人马克·奥康纳、墨西哥作家荷马·阿里德希斯、智利作家路易斯·赛普尔维达、阿根廷作家蒙波·希阿迪内伊等都在自己的代表作中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表达了对生态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不同国家别具一格的地理景观、生态情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别的作家对自然、环境、女性、动物等问题的思考和书写也拓展了生态文学研究的视野,使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亚山跃跃欲试,初生牛犊般冲进了广告行业,骑辆电动车不顾日晒雨淋,奔波在城市的街道上,攀爬着城市的高楼,尽管很努力,但广告业务做得不怎么样,有个月,没拉到一笔广告业务,基本工资都不够抽烟。

特点三:戏剧研究领域的生态视角

袁博士认为,阿尔比的戏剧作品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从戏剧舞台艺术的维度呈现了自己对生态环境、科技文明和动物伦理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但阿尔比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动物伦理观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对动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经历了从早期将动物隐喻化、寓言人类主体的异化、暗示动物-人类的等级关系,到中期将动物拟人化、用动物质疑人类的主体身份、寓意动物-人类在进化历程中的平行关系,再到后期重视动物的能动性、强调动物-人类的临近关系、设想动物-人类作为同伴物种的发展过程。袁博士认为,阿尔比的动物伦理观最终是建立在人与动物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可联结与可交流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与动物具有相似性、可通达性与可交流性。他的动物伦理思想流露出对物种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关照以及对整个现代文明熵化走向的忧思。袁家丽博士以阿尔比的动物伦理思想为切入点,既剖析了剧作家如何在戏剧舞台上呈现人类普遍关注的动物问题,又从戏剧艺术的维度展现了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凸显了生态批评的多维视野。

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1.0×10-4 mol/L百里香酚蓝乙醇溶液显色剂,按实验方法测定体系的吸光度。结果显示:随着显色剂用量的逐渐增加,体系吸光度随之增大;当百里香酚蓝乙醇溶液用量在3mL以上时,体系吸光度基本恒定,说明钛已完全参与反应。实验选取3mL百里香酚蓝乙醇溶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博士一直以来都专注于生态文学研究,尤其是动物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等相关领域。他的以“新世纪人类世小说中的气候危机和共同体书写”为题的发言,使本次会议与国际生态批评研究的前沿接轨。姜礼福博士的发言针对两个问题展开:我们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我们又将如何存在?由此他首先梳理了“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提出面对人类世危机我们要增强“共同体意识”,他就共同体的本质和含义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结合格拉斯的《末日》考察了人类世气候危机的书写蕴含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姜博士指出,人类世意味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永远无法使人类获取终极自由,只有在对地球的责任中才能实现生存自由,气候文学书写警世和救世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姜礼福博士的报告视角独特,意义深刻,体现了生态文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展现了年轻学者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在西方生态文学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加拿大文学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自然主题和动物被害主题成为加拿大文学最重要的研究问题。近年来许多杰出女作家的涌现,使得加拿大在20世纪后半叶生态文学的高潮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京师范大学袁霞教授以“加拿大文坛‘姐妹花’及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题研究了艾丽丝·门罗南安大略哥特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和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态女性主义先驱之作,揭示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怀。袁霞教授首先将生态女性主义定位在“南安大略哥特”的视角内,通过文本细读,以“女性、动物和无形的围栏”和“女性、荒野和对自由的渴望”为重点解读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深刻内涵,揭示了父权制下女性和动物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袁霞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女性亲近自然缘何遭受抵制的深刻问题。她认为,西方社会的文明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男性统治女性、人类主宰自然、白人驾驭有色人种的历史。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女性和自然等弱者变为“他者”的过程。因此,门罗的南安大略哥特真正的使命在于唤醒人性,实现个人的、社会的以及意识形态的转变。在剖析阿特伍德的作品时,袁霞教授以技术控制下的女性身体与自然为视角,思考了资本全球化对自然的操控和技术全球化时代的性危机。在她看来,在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中,全球化时代飞速发展的科技不仅使自然成为虚假的自然,也使性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消费品。最后她通过比较研究,对加拿大文坛“姐妹花”的生态女性主义特征进行概括,认为她们再现了加拿大文学中女性与自然的特殊关系,表达了建立对自然、动物和女性的关注的强烈愿景。袁霞教授作为加拿大生态女性文学专家,其研究以文本解读见长,在女性研究、加拿大文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她的发言对促进我国的加拿大生态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世纪生态教育与生态文学课程建设

特点二:国别拓展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和国际生态批评的大背景下考察高校生态课程建设,既可以清晰地凸显其特色与优势,亦可以明确学科建设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南宫梅芳教授结合林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做了题为“生态文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课程建设的进程和经验,并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出了反思。她首先从课程建设的背景入手,指出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教师团队特色建设创新课程、发展研究思路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她看来,通识教育和专业研究相结合,解决好生态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课程规划的原则和思路。在谈到课程建设时,南宫梅芳教授指出外语学科教材建设具有文本研究的优势、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她结合近年来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生态:英美文学赏读》等教材,分享了她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如何做到完整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设置与安排。她还进一步就生态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分析了当前的困境和出路,引起了与会听众的共鸣。南宫梅芳教授的发言对于国内同类高校的生态文学课程建设、同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耳与脏腑、经脉关系密切。耳针疗法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疏通经络、防治全身疾病的方法。若脏腑发生病变,也可以在相应的耳穴上反应出来。与消化相关的穴位分布在耳轮脚附近,刺激该处的耳穴可以调整肠胃,抑制食欲,调节水液代谢,除湿祛痰,最终达到消脂减肥的效果。常用的减肥耳穴有:脾、胃、神门、饥点、内分泌。

自2016年“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以来,外语院已顺利召开三期“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论坛,不仅学术交流成果显著,而且以会促研、以研促教、以教促改,培养了一批致力于生态文学、生态翻译研究和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① 具体可参见韩启群:《“物的文学生命”:重读福克纳笔下的生意人弗莱姆·斯诺普斯》,《外国语文》,2019年第1期;李荣荣,邵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海外英语》,2019年第2期;刘畅,韩启群:《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安徽文学》,2018年第12期;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研究》,《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年第4期;杨喜刚:《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安徽文学》,2018年第12期;杨喜刚,郭政:《关于影响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发展因素的分析——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8期;黄雯怡:《加拿大写实动物小说中的伦理思想探析》,《外语研究》,2018年第3期;黄雯怡:《加拿大写实动物小说中的伦理思想探析》,《外语研究》,2018年第1期;黄雯怡,王国聘:《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困境和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黄雯怡:《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与对策思考》,《外语研究》,2016年第3期等。 ,为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后备军。

Y^=-330.882+0.013X1+0.016X2+8.46X3 t=(-1.54)(1.88)(2.06)(0.16) R2=0.857 0,修正R2=0.841 1,F=53.94

参考文献:

[1]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J].外国文学,2017(6):12-15.

[2]韩启群,陈洁.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趋势与理论反思——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二期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2-116.

* 收稿日期: 2019-01-12

作者简介: 袁家丽,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何花莲子,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朱凯)

标签:;  ;  ;  ;  ;  ;  ;  ;  ;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