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释读与传承的人类学路径实践-基于《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考察论文

地方文化释读与传承的人类学路径实践-基于《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考察论文

地方文化释读与传承的人类学路径实践*
——基于《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考察

□文│毛逸源

[摘 要] 宁波出版社《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出版是全媒体背景下一项综合性文化工程的成功实践,丛书尝试在人类学、传播学与编辑出版学的交叉领域耕耘,借由整体性文化观、“深描”阐释以及与影像志融合等方法实践地方文化的释读与传承,其在图书策划思路拓展、地方文化题材发掘和出版传播模式创新方面,为现代书业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千年海曙》文化丛书 地方文化 人类学路径

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它既为本土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也与当地经济融合而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其研究与传承意义深远。目前,地方文化研究对象已从古籍、建筑、文化遗存等物质形态延展至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形态的理性探讨,并呈现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趋势。

书籍是记录、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宁波出版社的《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系统地整理、发掘了宁波地方文化,丛书的策划、编撰尝试以人类学路径实践文化传承,并实现了多媒体传播,既创新了地方文化传承模式,也开拓了现代书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作为综合性文化工程的《千年海曙》文化丛书

海曙,是浙江“宁波”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拥有1200多年的深厚人文积淀。《千年海曙》文化丛书即是展现海曙乃至宁波的代表建筑、代表人物、代表文化和代表成就,全景式地整理出千年城邦的文化精髓,是宁波地方文化研究结出的一颗硕果,也是区级政府组织推动一项综合性文化工程的成功实践。

1.多媒体传播项目的出版背景

《千年海曙》的内容载体既有纸质书籍又有视频影像,它的传播渠道既有丛书的印刷出版又有视频的直播点播。2013年12月启动的《千年海曙》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由海曙区政府与宁波广电集团、宁波市档案馆合作共同推出,是对海曙乃至宁波千年城邦文化系统的梳理和呈现,分系列陆续在宁波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播出,同时可在对应的网络平台和数字电视频道点播观看,通过多渠道的联合传播扩大受众面并提升了传播效果。2017年11月《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第一辑出版,完成了《千年海曙》作为多媒体传播项目的最后一环,实现了电视传播、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点播、纸质印刷的多方面涵盖,获得了文化学者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电视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2.对地方文化的细读与传承

宁波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作为城市口号,崇文尚学的书香意象和古今熔铸的商业精神,是宁波地方文化的最大特色与核心内涵。海曙作为宁波的历史文化核心区,自唐长庆元年以来的1100多年间,随着地域空间拓展和新型城市营建,人口集聚。海曙核心区形成过程中,州学(县学)、书院、学校、藏书楼、庙宇等教育、学术、信仰文化密集地生根繁衍,望族兴起,名人辈出,积淀成深厚的书香。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系、海港,发展船运,开拓贸易,鱼行、商号、银楼、钱庄聚集,“宁波帮”走遍天下开创商业传奇。《千年海曙》丛书聚焦上述宁波地方文化特色,从海曙人文史实入手,通过对政治、学术、经济与生活等文化属性的分析与细读,还原地方文化生成的“具体情境”,梳理本土意味的内涵与脉络,挖掘和弘扬了海曙乃至宁波的千年城邦文化。

在数据集m0、m1和k1上分别进行基准对比算法和本文算法的越-英跨语言检索实验.实验时,提取跨语言初检前列n篇英文文档进行用户相关性判断(为了简便,本文实验将初检前列n篇文档中含有已知结果集中的相关文档视为用户相关性判断结果文档),构建初检相关文档集.本文算法和基准对比算法的实验结果MAP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本文算法实验参数:n=50,Litem =2,minPR=0.1,minNR=0.01,ms=0.2,mc=0.8, m0数据集:α=0.5,m1:α=0.8,k1:α=0.3.

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岛的研究中,尝试从整体性观点出发解读当地文化,主张田野工作应“对整个部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给予研究”。[1]马氏的方法虽然存在不足,但其整体观的雏形对后继学者影响深远,并发展成为人类学释读文化的标准步骤——提出整体性问题。《千年海曙》丛书在整体性视域中解读、呈现宁波地方文化,与人类学整体性思考方法相互印证。

二、人类学视域下的《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编辑与传播

记录与传播人类知识、文化是书籍出版的根本目的,探索、描述和阐释人类文化则是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承载丰富人类文化信息的地方文化,既是书籍出版覆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指向。《千年海曙》文化丛书尝试以人类学思想方法在编辑出版学、传播学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耕耘,实践地方文化的释读与传承。

1.整体性视域中的地方文化

利用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可识别大气VOCs中的关键活性物种。不论是OH消耗速率还是臭氧生成潜势,烯烃均远高于其他VOCs物种,芳香烃和烷烃次之,且两者的值较为接近,炔烃由于总量最少,OH消耗速率与臭氧生成潜势均很小。尽管烯烃占TVOCs体积分数仅14%,但其对LOH和OFP的贡献分别接近或者超过50%。而占比超过3/5的烷烃,对LOH和OFP的贡献均不超过20%。下图9给出了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排名前十的VOCs关键活性物种。可见,春节期间站点的VOCs关键活性物种主要为丙烯、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正丁烷、异戊烷、异丁烷、反-2-丁烯、丙烷和1-丁烯。

Up until now,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the high output power of the GaSb based SDLs23. At present, the maximum CW output power of GaSb based SDLs emission at different wavelength has been listed in Fig. 3.

第一,丛书内容规划格局的整体性。丛书第一辑策划为“街巷物语”“湖上望族”“经世文脉”“满庭风华”“一城留芳”5个系列,分9册讲述。通过对历代以来海曙城市区划、署衙政务和官吏士子等史料的整理,考察了地方的政治文化,通过对月湖文脉和浙东学派的剖析,梳理了地方的学术文化,通过海曙地名、街巷、社庙寺观和商行等相关典故的讲述,呈现了当地的生活文化和经济文化。丛书通过对不同文化属性的观照,勾勒出了地方文化的完整图谱。此外,每种文化属性的呈现都有人、物和事件要素与之对应,把地方文化还原到整体的、动态的社会过程中加以描述。例如,对地方经济文化属性的反映重点放在“江夏”这片从清朝乾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100多年中宁波最繁华的街巷,既有对药行街、战船街和钱业会馆等具有典范意义的街道、建筑这些“物”的介绍,也有对“船王”包玉刚先生等杰出企业家和居住江夏的李氏、屠氏等家族的“人”的讲述,以及对宁波钱庄业兴盛和衰落的“事”的分析,呈现出渊远流长的经商传统和古今熔铸的商业精神,完整、立体地阐释了地方文化中的经济文化属性。丛书内容规划把时间和空间的线索纵横交织,以政治、学术、经济和生活为立面,以重要事件、标志建筑、杰出人物和民间典故为具体节点,立体地建构出“结构、符号、信仰、规律和法则相互作用”[2]的地方文化网络系统。

参与丛书内容编撰的专家、学者们,有任职于当地文化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有任教于当地高校的教授、博士,还有专注于宁波地方文化研究的当地民间文史爱好者,其中许多还是生长于斯的宁波籍,学术和地缘上的连结促使他们秉持“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对地方文化展开深入其中的参与性阐释,穷尽潜心之功钻研地方史志和文献,或深入田野到当地民间搜寻、发掘典故并加以比较、考证和整理,在深刻理解文化符号表征意义的基础上,对文化事项作出了原汁原味的分析与解释。由于深得宁波地方文化沃土的滋养,还使得这些专家、学者怀着特别的深厚情谊与强烈责任感投入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从“主位”视角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出发,以作为文化持有者的个人体会与感悟丰富了本土经验的涵义,也把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质融入了对地方文化的观照,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赋予了地方文化更强的时代内涵。文化传承不是依靠少数人或个别文化部门能实现的,地方文化是社会生活和民间智慧的结晶体,秉持“主位”视角,并努力激发当地民众的参与,是实现本土文化释读、传承的题中要义。

格尔茨的“深描”理论还主张立足“主位”视角,即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深入观察、探究文化。文化分析者深入文化符号和文化行为之中,站在文化持有者的立场与当地民众保持在同一理解层面上,通过参与式的理解态度识读本土文化属性才能深入、准确地对该文化加以阐释。

“深描”是格尔茨确立的阐释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开创了人类学新的研究进路,也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格尔茨认为文化分析是一种解释性科学,目的在于对意义的探求,即通过描述特定化、情境化和具体化的文化并解释其中的深层意义,实现一定文化中的象征体系对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解说,达到对地方性知识的观照、理解和阐释。[4]把“深描”引入地方文化的研究,利于细读出文化属性的本土意味和内涵,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一种可阐释的绵延传续的背景”。[5]

2.地方文化的“深描”阐释

第三,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自2008 年公司重组成立,受特殊群体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华北油田矿区大环境影响,维稳形势始终比较严峻。应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密切关注员工队伍思想动态,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利益诉求。对于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引导职工群众从正规渠道反映合理诉求,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作为人类学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的民族志,其形态随着学科发展、技术进步和人类认知方式进阶而拓展,自20世纪70年代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成为独立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以来,影像民族志与文字书写的传统文本民族志各自独立、互为补充,促成了更加完整、深入的文化描述,并通过与其他学科方法的融合互动加深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解释。

以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卡方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见表1),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R2=0.183,说明因变量总分的18.3%可以由自变量年级、专业和是否上过医患沟通课来解释。F=31.106,P<0.05,说明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可以显著影响因变量总分。由表2可知,年级、专业、医患沟通课程是因变量的影响因素(P<0.05)。

第二,文化事项分析视野的整体观。从整体性视角来看,事项所承载的观念与实践都与其所在地域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文化属性以背景、过程、并列或主题等多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对这些关系的追寻探索是人类学整体性思考方法识读文化的必由之路。月湖是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文化事项,读懂月湖,也就读懂了宁波地方文化的内在结构与核心内涵,丛书中对月湖的书写与分析,既全面观照了月湖的不同文化属性,也洞悉了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事物文化属性的开掘是有先后的,月湖最初承担水利功能,从唐至宋开发了园林审美,成为城市开放式公园,两宋时期则开启了文端,王安石创办县学之后,“庆历五先生”等教育闻达汇聚,“淳熙四君子”哲学大家荟萃,湖畔书院林立,书楼遍布,其流泽延续至明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埠以来,海曙得风气之先,涌现了翁氏、马氏等新型家族,又见证了精英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3]功能的演变对应着月湖不同文化属性的渐次生成,其顺序与自然和社会背景密切关联,呈现出历时性的变迁,这体现了地方文化内部属性的背景联系和过程联系——在变动不居的过程中凝聚而成并受到较大的背景或机制的影响,通过对月湖文脉形成过程的梳理发现它是政治文化、地理文化、学术文化和经济文化等多种属性使然,这些多样的文化属性在自然地域和社会传统上有着共同的源头,它们之间呈并列联系,互相嵌入、共同作用,最终把社会实践和观念整合到了同一主题中,这个主题即是地方文化。

3.影像民族志方法的引入与创新

丛书对地方文化的“深描”分析,是对文化属性符号细节进行微观式的细读。格尔茨倾向于把文化当作一种符号系统,在关注文化生成的“具体情境”即特定地方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等的前提下,通过对符号系统的分析、探讨实现对文化的“深描”阐释。把地方文化属性符号化,则包括礼俗、仪典、律法、文学、艺术和世界观等一系列富含文化意味的现象都可视作为文化符号,地方文化就凝聚成“积累型的总体性符号系统”,当地民众借由体现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6]丛书中对宁波古城重要文化遗存之一的宁波府庙——老城隍庙的分析,即把老城隍庙对应为一个相互融混、驳杂的符号组合而加以条分缕析、分层探讨,释读出物态建筑和非物态典故、传说等所承载的本土文化意涵。通过考察府庙的典型建筑符号例如门匾、鸳鸯作、侏儒柱等构建及蝙蝠、仙鹤等装饰,知晓了当代民众的审美意趣、生活智慧和寄托的美好愿景,通过考证和分析作为信仰符号的“城隍神”,解释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观,通过解读由神明引申的民间历史典故、人物传说,及其中人物符号对应的真善美的判断,洞悉了当代民众的价值观。

《千年海曙》既出版有纸质丛书,还制作并播出了电视文化专题作品,以影像手段记录、展示文化,通过对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探讨实现对该文化的解释,继承了影像民族志的方法以实现文化的记录与阐释。同时,《千年海曙》文化专题在传播实践中还有所创新,通过地方文史专家、学者的讲解,辅以图片照片、档案影印和影像片段等可视化资料的方式,使写在书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可闻、可见的场景与过程。口述的讲解形式、地方志古籍记载和最新学术成果相得益彰的讲解内容、电视专题纪录的呈现方式,又把现代影像科技手段、口述史料和地方志等相融合,创新了地方文化书写和传播的途径。

《千年海曙》依托文化学者和专家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人类学方法整理编辑成文化丛书并通过地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把晦涩深奥的地方文化知识通过具象化、艺术化的影像表达和通俗化、直观化的专家学者讲述,转化成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文化专题,实现了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播,其纸质书籍和影像专题相辅相成地阐述、记录并传播地方文化的模式,也拓展了丛书出版的功能和意义:第一,扩大文化资源共享,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影像技术的运用和电视媒体的参与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传播的受众面,消除了纸质书籍对读者年龄、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种媒介形式相结合的通俗化、平民化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帮助更多的受众享受到了文化资源,并从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中得到新知新悟。第二,呼应时代精神号召,建设地方文化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国影像方志》《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精品广获好评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渴求。《千年海曙》文化工程立足地方,创造性地阐述和传播地方文化,富有响应时代精神的积极意义。

三、《千年海曙》文化丛书出版传播对现代书业的启示

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图书策划思路方法。记录、解读和传播人类的优秀文化,是许多人文类学科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学术旨趣,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人类学在方法上的相互印证和跨学科的路径实践也正是基于此而得以实现。人类文化是图书出版的重要主题之一,引入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能引导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图书出版内容向更加优质提升。以文本内容为核心,开拓思路与方法以产出高品质图书,在出版业“过度重视资本运作,忽视内容提供”[7]现象存在的当下,尤其值得坚持。

多方面协同参与,深化图书对地方文化题材发掘。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根植于民间或散落于乡土的宝贵财富,但见诸图书的仅是其中少数。对大量珍贵地方文化的发掘,不单是为了丰富图书出版的题材,更具有为地方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或抢救记录即将消失文化的现实意义,深入、有效地实现其发掘,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文化单位和出版机构的协同合作,以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持有者的热情参与。

多媒体联合互动,创新图书出版传播模式。以传统方式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通过电子书、影音资源等内容载体,连接互联网、电视媒体、移动互联等传播平台,既能提高受众获取阅读内容的便捷性,也能增加受众阅读选择的自主性。这将有利于图书出版根本职能的发挥,培养更广泛的读者和受众,激发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 .弓秀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

[2] 约翰·奥莫亨德罗.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 .张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5

[3] 《千年海曙》编委会.千年海曙第一辑一城流芳[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1

[4] 陈科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功能的“深描”——以泰山封禅大典为例[J] .人文天下,2016(4)

[5] [6] 凤媛.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 .文艺理论研究,2011(5)

[7] 文心,郭易.对话童健: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返璞归真[J] .出版发行研究,2013(5)

*本文系2017年度宁波市软科学项目“影像文本中的宁波‘书香之城’建构与传播”(2017A1010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标签:;  ;  ;  ;  

地方文化释读与传承的人类学路径实践-基于《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