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思品课论文_薛菲

浅谈怎样上好思品课论文_薛菲

湖北省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 442700

摘 要:品德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以景入情 以情载理 明理激情 问题讨论 实践体验

品德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那么怎样上好思品课呢?我认为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下面浅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身份。教师应该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是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二、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我通常在教学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导入新课可用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迷语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解除其消极、沉闷的学习心态。具体地说,即是:

(1)以景入情,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游戏、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个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

(2)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堂模式多样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主要以以下模式展开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利用幻灯、图画、故事、语言等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视听,开发其内在学习潜力,克服淡漠的学习心理。

(2)“问题——讨论”模式。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 我们快乐》时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结束后,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2.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选择最好的办法。

(3)实践体验模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欢迎指正。

论文作者:薛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3

标签:;  ;  ;  ;  ;  ;  ;  ;  

浅谈怎样上好思品课论文_薛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