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研究论文_金莹熊冰

金莹熊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康复科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62例,分为电项针组和对照组各31例。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电项针组给予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次,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8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对2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电项针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6.58%和 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比常规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疗效好,治愈率高。

【关键词】 电项针;脑卒中;吞咽困难;针灸;吞咽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206-02

自2013年以来,笔者应用电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 6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1 例。治疗组采用电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男 20 例,女 11 例;年龄 40~78 岁,平均 65 岁;对照组男 23 例,女 8 例;年龄 40~77 岁,平均 62 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34例;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五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

1.3 临床表现

神志清楚,有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 2~5 级;吞咽困难病程在发病 6 个月以内;年龄40~80 岁;自愿参加本研究,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4 治疗方法

1.4.1常规针灸治疗:选穴: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廉泉、外金津、外玉液、舌中、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1)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5°~10°向头皮方向平刺,留针30 min, 期间予行针3次。(2)廉泉、外金津、外玉液:以上 3 穴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留针30min。(3)舌中、金津、玉液:以上三穴均点刺放血,让患者自然将舌伸出口外,常规局部消毒,毫针点刺舌中、金津、玉液 3~5 次,少量出血,不留针。(4) 合谷、太冲:以上2穴均双侧取穴,直刺合谷、太冲穴。以上 4 穴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留针30min。疗程:每天1次,每周 5 次,14 天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8 天。

1.4.2电项针治疗:选穴: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风池、供血[1]、翳明、廉泉、外金津、外玉液、治呛[2]、吞咽[2]、舌中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1)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5°~10°向头皮方向平刺,留针30 min, 期间予行针3次。(2)双侧风池、供血、翳明,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3)廉泉、外金津、外玉液、治呛,不留针。吞咽l、吞咽2,不留针;舌中穴点刺出血即可。疗程:每天1次,每周 5 次,14 天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8 天。以上2 组均同时接受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

2.观察方法

2.1 观察指标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困难评价标准分别对入组当天和治疗28天后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1)洼田饮水试验[3]:嘱患者在坐位下如往常一样饮水,喝下 30 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1 分:能顺利地一次性喝完,无呛咳;2 分:分两次喝完,无呛咳;3 分:能一次性喝完,但有呛咳;4 分: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5 分:常常呛咳,难以全部喝完。(2)吞咽困难评价标准[3]:1分:正常;2分:可疑;3~5分:异常。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Willcoxon 秩和检验。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3]

(1)痊愈:吞咽困难消失,洼田饮水试验评定 1分;(2)有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 2 分或未达到 2 分,但较治疗前提高 1 分或 1 分以上;(3)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明显,洼田饮水试验评定 3 分以上。

3.2结果

3.2.1 2 组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结束时,62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其中治疗组 31 例,对照组 31 例。将 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评分等基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4.讨论

本研究以国家级名老中医高维滨教授编写的《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为指导,结合临床,试探性的研究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办法。现将上述特定穴位简介如下:1、供血穴:位于风池穴下1.5寸,平下口唇处,直刺约1.5寸,刺向对侧口唇处。2、治呛穴::位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向舌根部刺约0.5寸。3、吞咽1:位于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旁开0.5寸凹陷中,轻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外侧约3分。吞咽2:位于平颏唇沟颈3椎体前缘,凹陷处,针刺时针尖稍向前刺约0.3-0.5寸深。上述是高维滨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摸索出来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经验穴,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调整作用,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起促进作用,可机械性牵拉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项针治疗与吞咽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其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与吞咽康复训练结合。此外,在本研究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项三针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莉.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4):235-236.

[2]高维滨. 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44-149.

[3]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

基金项目:浙江省卫生厅立项课题(201232615)

论文作者:金莹熊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  ;  ;  ;  ;  ;  ;  ;  

电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研究论文_金莹熊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