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永勤论文_王永勤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永勤论文_王永勤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下面谈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1 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2 重视基础——开拓创新领域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核心。要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如:只有在了解显微镜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寻求更快捷的方法,或提出改进显微镜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措施。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当然,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生物学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力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尤显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而开拓知识面,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这样才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吸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探索、创新。

3 强化实验——培养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 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这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4 质疑思辩——激发创新才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没有被晒死?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为什么说森林能调节气候?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却能往高处流?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新的思维和火花。又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些学生提出,我们小组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其它虫子?我表扬这个小组的学生观察很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班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质量,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在质疑、启迪、探求、实践中得到提高。

5 组织活动——启迪创新灵感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如有的同学制作了根雕作品,有的同学制作了生物学教具,通过制作活动,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指导的得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 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例如,在校(班)内组织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让小组成员定期办一份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奇闻趣事的小报刊;也可根据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生物智力竞赛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探究等栏目,选做一些符合学生 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尝试利用无土栽培地方法培育一株植物、引导学生制作招引鸟的简易人工巢箱和饲养台、尝试花卉的嫁接和扦插技术等;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 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小智慧、大发明”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并把他们平时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要明确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王永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王永勤论文_王永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