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情教育的探讨_爱国主义论文

关于国情教育的探讨_爱国主义论文

国情教育的几点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几点论文,国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决定了国情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根据这个原则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本文试就国情教育理论建设中的几个层面作点探析。

一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中凝聚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祖国之所以有这种凝聚功能,是因为她有锦秀河山之“美”,人们“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董仲舒语),从而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使得本民族人民在对祖国河山的审美观中包涵了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并进一步强化了祖国对民族的凝聚功能。中华儿女,包括华侨、港澳台胞对祖国的向心力老而弥坚,至终不移,就是这种“美”熔铸成的。显然,爱国之情是同祖国的“美”,同对祖国国情的认识、体验联在一起的。

爱国,不是抽象的,它常表现为一定的行动,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比如抵御外来侵略、改革不合理体制、努力参加祖国建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动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翻开中国近代史,企图打败列强、富国强兵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有维新百日的皇帝,公车上书的学者,力行洋务的官僚和商人,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家等等,可谓前赴后继,人才辈出。但是,到头来谁也没有实现自己救国的愿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爱国志士仁人的“救国、救亡”理想才得到完整而正确的表述。出现如此差异,原因复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同对国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关。前者没有真正认识国情,因而没有形成对封建剥削的根本认识,未能突破“忠君爱国”的藩蓠,虽出于一片爱国赤诚,但救国之愿只能以失望而告终。后者在全面地、本质地掌握国情的基础上,采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方法,断定要解决中国落后状况的根本办法在于砸碎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因而走上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找到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成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践证明,爱国之愿能否实现,同对国情的了解和把握息息相关。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这都是对了解、掌握国情的基础作用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进行的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掌握机遇,努力使社会主义中国达到国家兴旺、经济发达、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爱国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支柱。如果对中国的国情弄不清楚,对基本路线的理解就必然肤浅,就要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抓紧机遇”就会落空,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就难以突出。况且于此我们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即当国情教育一旦被放松或忽视,那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就趁虚而入,随之而出现的便是人们思想上的混沌和政治上的偏差,弘扬爱国主义的风帆遇到险阻。有的大学生在反思因未能把握国情而带来的后悔时说:“空有一腔热血,难酬报国之志,常常事与愿违。”为了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下简称《纲要》)过程中,注意国情教育的基础作用,确是意义重大。

当然,爱国主义和掌握国情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也应有不同要求。对华侨、港澳台同胞这一层次则应另作别论。邓小平在谈到香港的爱国主义和爱国者的标准时就说过:“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1页)对台湾同胞也可以说,赞成和拥护“一国两制”就是爱国主义。因为这是反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具体表现,而客观上实际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上,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是关心祖国的。他们通过对新中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的观察、感受与体验,已增进了国情的了解。他们拥护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尊严、统一大业、发扬优良传统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深表关心,并为此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国情教育很重要,但要真正做好国情教育也不容易。这是因为:1.国情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情况,它包括诸如历史和现状,自然和社会,民族和阶级,政治和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因素。2.国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也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3.认识国情要受人的立场、思想路线等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不同,认识国情的结论也往往不同。进行国情教育均须考虑这些方方面面,并把它们的关系理顺,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按其客观规律和结合各种教育形式构架一个国情教育的有机统一体。

二 国情教育要同历史教育相结合

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国情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历史也包括现状,且两者联系密切。我国现状国情的形成,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国的不少国情都可以从近现代史中找到历史根源和启示。了解历史,是认识、思考我国国情的起点和依据。所以,邓小平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页)这就是所谓爱国就要知国,要知国就要懂史,必须把国情教育同历史教育相结合起来。

历史教育要“立足于现实”。其目的在于以史为镜,学史明理,为了把握现状的国情,因此,学习历史要着力于引导青年和人民认清中国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近现代史,懂得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以增强对祖国发展的信心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这点出发,在历史教育中,进行近现代史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史段中,翔实地记载着: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所经历的帝国主义侵略及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我国贫困落后的耻辱国情;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一洗国耻的光辉史迹;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创业伟绩;我国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和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的巨大成就。这些历史记载,如果我们分类汇总,就是一套包括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奋斗史、创业史和贡献史的国情教育系列教材。我们要把这套系列教材作为“精神动力”,并着重解决认识国情中的两个问题:

1.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个国情的认识。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行?史实是:按资本主义那一套来搞,在中国不是没有人试过。中国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百年里,不少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试用资本主义道路救中国,但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主义不允许,他们联合起来,在中国实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历史证明此路不通。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是个历史结论。邓小平为此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保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页)这个历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情教育。懂得历史,了解国情,这部中国历史的“精神动力”就可以进一步启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立志图强”的民族自尊心;引导人们领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帮助人们体察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际,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加深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清不断出现的新的国情。了解历史,就能深入历史的本质,掌握历史的规律,清除历史唯心主义的影响。比如,面对有人扬言要在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的暗流,懂得历史,才能根据历史的规律反对对历史的歪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地看待我国现实的国情;才能懂得中国为什么出现共产党、为什么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是活生生的扎根于亿万人民之中的现实,是不依靠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最后才能把爱国思想转变为爱国实践,把满腔热血倾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实现爱国主义的升华。又比如,“穷”是我国国情之一。如何看待?懂得了历史,才能历史地看待它,既看到祖国“还穷”的现实,又看到祖国“更穷”的屈辱历史,也会更加缅怀祖国“脱穷”的奋斗经历及其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更看到祖国“致富”的光辉前程和肩负的历史责任。

三 国情教育要同思想方法教育相结合

思想方法教育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国情教育只有同这个思想方法教育相结合,才能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新历史时期的新国情。毛泽东同志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情中,就始终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历史方位、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传统文化、政治经济、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国情,采取了诸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剖析、定量与定性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经历史证明,这都是光辉的实践,伟大的成功。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国情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情教育,在思想方法引导中,有两个方面是很值得重视的。

1.全面地看待国情。当前,要了解的国情内容很多,《纲要》中就指出:“要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这些国情,重要的一条就是引导用全面、辩证的观点进行国情分析,切忌片面。江泽民同志说过:“认识中国国情,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这就是全面、辩证的观点。比如《纲要》中提及的人口现状,便是个突出国情。中国人口之多,堪称“世界冠军”。常说人多力量大,这是对的。但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多,自然带来很多困难,造成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负担。不能简单地强调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而要考虑人口和人手。手能生产,但口要吃饭。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生产效率很低的条件下,人口过多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更好发挥。人口多,这一国情,对我国建设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不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这个国情,就陷入主观片面。从决策角度看,就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我国现在强调计划生育,就是全面认识这个国情制定的基本国策。从公民的角度看,能全面、辩证地认识人口多这个国情,才能拥护和执行这个国策。又比如说,从我国的经济状况看,相对说还是穷的。穷是我国国情之一。对这个国情,如果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它,就能实事求是地找到穷的原因和脱穷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就能根据一切事物无不在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头脑清醒:虽然穷,穷则思变,艰苦奋斗,总会后来居上;即使富,如果为富不仁,骄奢淫逸,也会坐吃山空;倘如本来就穷,还要嫌穷,好逸恶劳,则是衰亡之兆。只有这样看待国情,才能有精神,有动力,才能展望前景,奋力脱穷。

2.开放式认识国情。中国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世界发展对中国的要求。所以,我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这个国情决定了国情教育要进行开放式教育。《纲要》中也指出:“国情教育要放在整个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国情教育要敢于和善于突破封闭式的框框,讲自己不要回避落后的一面,讲西方不要怕讲先进的一面,要把国情教育同学习外国的优秀东西结合起来。讲自己的落后在于找自己的差距。要懂得落后与进步是相对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乃是进步的表现和起点;讲人家的优秀在于学人家的先进,要防止以国情的特殊性排除人类有益的东西,搞自我封闭,自我约束。当然,讲开放,也要有规矩,要坚持两点:一是讲方法。比如《纲要》中要求:“在国情教育中要把中国和世界其它不同类型国家对比。”这就要用比较法。在研究国情时,把中国的国情同别国国情作某些比较,对于借鉴别国的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比较要坚持科学的方法,比较必须作得适应,比较的首要前提是比较双方必须具有可比性。如果比较时忘记了基本条件的不同,那就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方法,就会得出错误的甚至有害的结论,二是要讲精神。不能一讲开放变陷入“忘我”、“无我”的境界,不顾国情而完全否定自己,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搞“全盘西化”。如果只看到祖国的落后与贫穷,就屈服于外部的经济、政治或技术压力,而愿受辱受损,以至丧失国权、国格,那就是对爱国主义的严重背离。总之,开放式的国情教育就是既要了解中国,也要了解外国;既认识本民族的优点,也知晓本民族的弱点;既善于学习,又善于鉴别;既胸怀四海,又志在中华。

[审稿 善初]

标签:;  ;  ;  ;  

关于国情教育的探讨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