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方对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血清粘附因子的影响论文_熊鹰,游建明,王芝平,张志高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南长沙 410300)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粘附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血清ICAM-1及VCAM-1表达水平变化,分析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Ρ<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Ρ<0.05);两组中医证候均有明显好转(Ρ<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Ρ<0.05)。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清ICAM-1及VCAM-1含量均有降低(Ρ<0.01),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Ρ<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提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粘附因子水平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关键词:益气活血方;气虚血瘀;进展性脑梗死;ICAM-1;VCAM-1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其中80%患者为脑梗死,而且在脑梗死患者中约 20%- 40%在治疗期间会出现病情进展。使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更一步提高[1]。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是脑梗塞的基本治法[2],我们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法为中心,将补阳还五汤化裁加减为益气活血方,进行临床对比研究,观察其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CAM-1、VCAM-1水平的影响,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病例收集均来自浏阳市中医医院中风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06月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在发病6小时至1周内梗死出现进展,经NIHSS评分增2分或更多者,并通过复查头部CT或MRI排除脑出血、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为进展性脑梗死。所有病例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拟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关于中风病的证候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将全部60例入选病例按表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纳入30例,脱落4例,观察分析26例;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3例,观察分析27例。治疗组2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2.76±7.35)岁。对照组27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3.12±6.8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其中治疗组高血压20例,2型糖尿病16例,高血脂23例,长期饮酒史8例,长期吸烟史16例,脑卒中家族史8例,对照组高血压21例,2型糖尿病15例,高血脂24例,长期饮酒史10例,长期吸烟史15例,脑卒中家族史7例,两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基本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150-300mg)+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天,瑞舒伐他汀钙片20mg口服,1次/天,川芎嗪1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天;胞二磷胆碱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天。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黄芪30g,当归15g,干地龙10g,石菖蒲10g);每次一包(100mL),一天两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吸氧、脱水、营养支持及调节血压、血糖等治疗,共治疗2周。所有患者未使用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各组分别于入院1天、7天、14天采用无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采集前一天禁止高脂饮食和饮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CAM-1、VCAM-1水平,试剂盒购自长沙丽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生活质量积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根据是否满足正态性分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分, ±S)

与对照组比较:△Ρ<0.05;与治疗前比较,**Ρ<0.01

2.6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CAM-1、VCAM-1含量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CAM-1含量无明显差异(Ρ>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ICAM-1含量均有下降,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ICAM-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CAM-1含量比较(ng/ml, ±S)

与对照组比较:△△Ρ<0.01;与治疗前比较,**Ρ<0.01

3 讨论

益气活血是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治疗的主旨,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3];益气活血方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之益气活血为精要,立意为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进行加减为黄芪、归尾、地龙、石菖蒲四味药物,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益气以温通血脉,补气使气血旺盛;归尾活血和血,兼能养血为臣药;佐以地龙行散走窜,通经活络,同时地龙通经可助瘀去而新生,达“推陈出新”之效。加入石菖蒲,开窍醒神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4],针对中风病气虚血瘀常兼夹痰的病理特点,达到开心窍、安心神、醒神益智的目的。前期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能显著提高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疗效[5]。本研究表明加用益气活血方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提示益气活血方可显著提高气虚血瘀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黏附分子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CAM-1 能使白细胞与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粘附,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6]。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ICAM-1可直接损害脑实质组织,使脑组织内大量神经元出现凋亡[7]。VCAM-1属于细胞黏附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介导单核细胞的黏附。当脑缺血发生后,VCAM-1 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脱落后成为可溶性 VCAM-1,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加重脑缺血[8]。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直至今日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仍尚无定论[9]。本研究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明显升高,1-2周后水平逐渐降低。常规脑梗死西医治疗能明显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水平,且加用益气活血方可使其水平降低更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能显著降低气虚血瘀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ICAM-1和VCAM-1水平,能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水平可能是益气活血方提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Chen Y,Liu Y,Luo C,et al.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involved in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xtra- and intracranial arterial lesions[J].Exp Ther Med,2014,7(6):1495-1505.

[2]董洪坦,李令康,贺立娟,等.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1):131-135.

[3]杨德富,吴明华,陆海芬,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6):831-832.

[4]林晨,安红梅.石菖蒲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230-232.

[5]祁晓,游建明,王芝平,等.益气活血方促血管新生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60-64.

[6]Stefan B,Sandrine B,Laurence T.Adhesion molecules and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msis,2013,170(2):191-203.

[7]Huang X.Association of serum levels of 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w ith se-verit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ll Biochem Biophys,Cell Biochem Biophys,2015,72(2):359-61.

[8]张红,周洪兴,白阳,等.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4):3417-3418.

[9]Ahmadm,Graham SH. Inflammation after stork:Mechani sm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J].Transl Storke Res,2010,1(2):74-94.

作者简介:熊鹰,男,1988年07月出生,2013年06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工作于浏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熊鹰,游建明,王芝平,张志高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8

标签:;  ;  ;  ;  ;  ;  ;  ;  

益气活血方对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血清粘附因子的影响论文_熊鹰,游建明,王芝平,张志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