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幸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秦艳娟

《教师职业幸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秦艳娟

秦艳娟 广西灵川县潭下镇枣木小学 541208

摘 要:教师职业幸福研究是立足于素质教育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特点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校实际情况中改善校园生活质量追求幸福工作家园等基础提出的,是依靠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论等理论支撑才得以开展的,因而形成了关于教师幸福感特点、影响因素如价值观念、社会支持、健康状况、专业素养和围绕其影响教师幸福感因素采取有效策略的研究成果。但此研究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加强其系统性和行动能力。

关键词:教师 幸福感 价值观念 社会支持 健康状况 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幸福研究”课题于2013年9月立项,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需要,根据课题安排,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还到名校参观学习经验。

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有调查表明,有六成教师感觉没有“幸福感”。

一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

二是“繁重的非教学工作”更让教师感到疲惫。

三是教师收入普遍偏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教师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没有创造性的单调重复劳动只能使教师身心疲惫,无法体会到创造劳动的喜悦与自身的成长。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让教师通过享受专业的成长,提升职业幸福感。

幸福是教育的本真要求,幸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幸福是教师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幸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教师职业幸福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重视激发个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教师长年累月同学生打交道,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高危人群,只有充分挖掘教师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才能让教师幸福地同学生相处,向学生传递幸福。

2.幸福教育论

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实然存在,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应然追求,教育的幸福目的也是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统一的价值标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研究目标

1.更新学校办学理念,建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障体系;落实“以人为本”,通过学校各种文化引领全体师生转变观念,打造共同愿景,让师生共同感受教与学的快乐。

2.完善学校管理机构,建立适合提升我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组织保障体系;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守护与教师职业相匹配的精神家园。

3.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过上幸福、智慧、快乐的职业生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自主参与,提升教师专长成长的“内驱力”,把专业成长和教育活动看成是自身职业的幸福体验。

5.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激发职业幸福感,保障专业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主。在研究开始阶段,进行文献资料搜集分析,为研究确定逻辑和事实起点。在研究实施阶段,以参与科学教育的教师为主,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的程序来开展研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抓好反馈与考察这两个环节。研究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适时交替辅助以一些其它研究方法(如访谈调查、个案研究、专题总结等方法);同时,根据研究的情况与特点,将行动研究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主要方法,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实际总结的双重研究目标。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实验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撰写实验方案,申报立项和开题。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以及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2.举行开题会议,把握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促进教师幸福感的社会支持系统、教师应激水平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规划的途径研究以及引导教师转变价值观念改善健康状况的研究等四个子课题。

3.制定课题方案。负责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4.加强课题管理和考核。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8月),实验中期阶段。

理论学习与实验研究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一是定期召开例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三是及时反馈。

2.制定修订研究计划和方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收集关于该课题的案例、论文等,为汇集成课题成果集作准备。

3.课题中期汇报。

4.召开课题结题视导会,总结前段时间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确定下阶段研究工作任务和重点,明确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具体任务,为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实验后期阶段。

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编撰论文集,形成资料文献。

1.制定有关结题工作的计划,召开全体课题组教师参加结题工作预备会,布置相关任务。

2.整理出课题的研究报告。

3.汇编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师论坛等成果集。

4.整理资料,撰写工作报告、结题报告,开好结题会。

第四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总结评审阶段。

汇报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进行课题成果的推广。

六、成果及分析

1.教师幸福感的特点

(1)主观性:

从幸福感的评定标准来看,它依赖于教师本人内心的认可度,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内心尺度。因此,测量教师的幸福感主要依托教师撰写自我报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整体性:

从幸福感的评定范畴来看,它反映着教师对其整个生活质量的态度,因此,它是一种综合评价。

(3)相对稳定性:

从幸福感的评定时空来看,它区别于教师在某时、某地、某事、某人上产生的瞬间快乐情绪,它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2.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价值观念是核心,社会支持是管理,健康状况是保证,专业素养则是基础。

(1)价值观念:

教师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上,如个体自身职称的认定、工作条件的优越、荣誉称号的获得、教学业绩的排序、奖金发放的标准等,它浸透在教师的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是一种内心尺度。教师对此很关注,有很高的期望值,并强烈影响着教师幸福感指数的提升。

(2)社会支持:

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社会关系,如领导、同事、朋友、学生和家长等的作用,它提供给教师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强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幸福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在获得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比如:领导的赞赏、同伴的羡慕、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舆论的认可等都可以使教师的幸福感长久保持下去,并逐步提高其幸福感指数。

(3)健康状况:

教师的健康状况受教师职业影响很深,除了工作特征带来的视力、呼吸、声带、颈椎、腰椎、坐骨等方面的身体疾病之外,还会伴随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持续出现,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狂想症、职业倦怠感等。因此,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教师幸福感提升的基础。

(4)专业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工作感到疲劳和压力大的因素中,专业发展超过了70%。大部分教师若在工作的前10年中专业得不到较满意的发展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前20年内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专业魅力就会丧失工作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产生抱怨、猜忌、偏执的心态。因此,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感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3.操作策略

(1)学习引领,转变价值观念,提升幸福情意。

“学习”,是一种触及心灵、影响行为的深层次内心转变的过程。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工作观、学习观,可以培养教师开阔、创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教师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学习,合理地舒缓了教师焦虑、烦躁、压抑的情绪,调整出了健康的工作心态,有力排解了来自社会的不良价值冲击力,使教师更进一步认识了职业幸福感的意义,知道了如何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学习,无疑是在加强师德建设,是在引导教师把课堂当作实践幸福的舞台,为教师感悟生活、体验职业幸福、创造未来幸福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教师思维的幸福指数。

(2)管理调节,优化社会支持,营造幸福环境。

①制度管理,增强满意度。

一套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促使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教师幸福感的培养。学校制度管理遵循人文性、激励性原则,做到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增强了教师的满意度,有效培养了教师的幸福感。

②团队管理,增强归属感。

和谐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团队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形成了以岗位分工为标准的教师团队、管理团队、后勤团队格局,形成了以年龄层次为标准的老年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团队,重视老年教师的经验指导,重用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行团队效益评价,引导教师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培养了教师的幸福感。

③家访管理,增强责任感。

家访,是学校教育面对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是教师寻求社会支持的途径,是教师和谐家长关系的体现。教师理解学校外的生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培养幸福感。

我们定期举行“家长有约”活动,专家亲临指导,老师和家长互动,学生成果展示,活动主题明确,形式灵活多样,使教师、家长、学生同时受教育,增进彼此的感情,培养了各自的幸福感。

我们倡导“千名教师进万家”,让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校门、走近学生、走向家长,在同家长的零距离接触中更深地理解教育事业,理解教师责任,培养幸福感。

(3)娱乐调适,改善健康状况,享受幸福健康。

研究表明,教师属于亚健康群体,由于劳力工作而引发了精神压力和心理郁结,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减轻、改善。因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充满活力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增进了教师的和谐交流,改善了教师的健康状况,提升了教师机体的幸福指数。

(4)研训一体,促进专业发展,体验职业幸福。

①规划,超越自我。

规划是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学校教师职业愿景的调查数据显示:想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的占27%,想成为市区优秀教师的占57%,两项占84%。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自我规划,促进其专业发展,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实现美好的人生。

②培训,充实自我。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培训,是变教师“独学”为“广学”、变“孤陋寡闻”为“博学多长” 的有效途径。充实自我,离不开培训。因此,学校根据教师专业水平方面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技能的特点开展了系列学科校本培训。数学解题能力培训适应了当前的“走进数学王国”竞赛,语文同课研究引导着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备课叙事提升了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作业管理研究叙事则是在向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挑战。不断地培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充实自我,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了,班级学生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了。看到了学生的进步,这才是教师最大的欣慰与幸福!

③实践,磨练自我。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炼自我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学校坚定不移地开展“节节课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笔下生辉”教研专修反思活动,践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行动计划”,促使教师在不断地钻研、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吸取同伴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彩个人的教学魅力。经过长期不断地一课一评、一课一思、一课一得、一课一写,教师综合教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课堂更有活力了,学生“乐学”情绪浓厚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品尝到了成功带来的幸福。

七、存在问题

1.教师幸福感培养的研究还不系统,还缺乏一些阶段性和典型性的研究数据,并以这些数据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措施深入研究。

2.对教师幸福感指数的提升能够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缺乏把其研究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价值观念、健康状况、专业素养等因素共同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地观察比较、搜集数据、分析案例、付诸行动才能使本研究趋于完善,作用于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指数。

论文作者:秦艳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教师职业幸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秦艳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