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亚洲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_法国经济论文

欧洲新亚洲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_法国经济论文

欧洲新亚洲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背景论文,政策论文,新亚洲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冷战年代,由于受美苏全球争霸格局的制约,欧洲国家更具内向性,即首先考虑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安全需要而无力他顾。而自70年代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的亚洲国家也把目光集中于美、日两国,对昔日的宗主国并不看重。因此,直至冷战结束前,欧亚关系处于一种不全面、低层次的状态中,远不及欧美关系和亚美关系,使欧美、亚美和欧亚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缺少一边的三角形。冷战的结束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马约的签定和实施,使欧共体演变为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集团。然而其对世界上最具潜力,最有希望的亚洲的影响仍非常薄弱,与它本身所具的实力极不相称,也与美、日在亚洲取得的巨大进展形成鲜明的反差。自然,欧洲东部的剧变首先吸引了西欧各国的目光,使得它们急于要开垦这一“处土地”。但当东西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融合的努力遭到极大的挫折和陷入困境之时,它们不得不把眼光转向了远东,转向了亚太。一时间,“进军亚太”成了欧洲国家从政府、企业界到民间共同热衷的话题,并且,各国纷纷开始制定新的亚洲政策和战略,积极采取配套的各项策略和措施逐步加以实施。

一、背景

(一)冷战后经济不振和东西欧融合的失败迫使欧洲寻找新方向。

冷战的消逝为世界经济的融合扫除了障碍,创造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条件。西欧在摆脱了冷战的束缚之后,力图利用“地利”之便,加紧开拓正在实行经济转轨的东欧地区,使其变为西欧独有的经济领地。西欧大举东进的策略有两种战略意图:(1)与美国争夺东欧的控制权并影响俄罗斯的战略选择;(2)帮助东欧尽快转轨并在此基础上使欧洲经济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统一的欧洲。为此,在冷战后最初几年,西欧不仅为东欧的改革积极出谋策划,而且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改革方案的不切实际和几十年来的痼疾无法消除,东欧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且近期内难有起色。因此东欧不仅未成为西欧的新兴市场,而且正成为西欧难以脱身的泥淖。

与此同时,西欧也出现了“后冷战综合症”:政局不稳、经济动荡、贸易磨擦加深、社会问题突出。1993年欧盟成员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0.3%,预算赤字占欧共体社会总产值的6.4%,失业率为10.8%,失业人数已突破1800万。尤其是德国,由于统一东德的负担过重,使其再也无法充当昔日的欧洲经济火车头的角色。特别是科尔政府为吸引外资和抑制通胀而执行的高利率和硬马克政策,引发欧洲的金融风暴,动摇了欧洲货币体系。1993年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机制,而法郎比价大幅下跌,欧共体汇率机制严重受损。周期性衰退、财政金融危机及结构性危机的交替作用,严重地阻碍了西欧经济的复苏,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一系列政治和信任危机,震撼了西欧的整个社会基础。此外,欧盟自马约签定后陷入了举步不前的困境,法德轴心开始分裂,“多极欧洲”主张凸现了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化,英国则成为欧盟内部顽固的“捣蛋者”。西欧一些富有远见的领导人充分意识到,仅靠调低利率、稳定物价、发行国债、使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来振兴经济是不够的。西欧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外经济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扩大出口,寻找投资热点来带动国内经济的振兴。而制定并实施新的亚洲政策正是西欧重振经济的重大举措,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为欧盟及其成员国找到了基本一致的对外战略方向,有助于克服欧盟的分化趋势。

(二)亚洲经济的崛起为欧亚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最重大的经济事件,它正极大地改变着全球经济力量的对比,并将影响下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欧洲新亚洲政策的出台恰好反映了这一趋势。特别在进入90年代后,当西方经济为“后冷战综合症”所困,处于低迷状态之时,亚洲却一马当先,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猛增长。30年前,亚洲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的8%,为世界市场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只占4%,至1994年都已超过25%,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区。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199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之下,亚洲经济发展更快,年均增长率达到37.8%,超过了1993年的7.5%。从国别和地区来看,新加坡达到9.2%,韩国达到8%,香港达到5%,台湾达到6.6%,东南亚地区则达到4.8%。作为亚洲经济火车头的中国虽受紧缩政策的影响,1994年仍维持11.4%的高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认为,到下一个世纪初(2005年~2010年),亚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的30%,将超过美国和欧洲(20%—30%)。

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欧亚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欧亚经济巨大的互补性为欧亚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许多亚洲国家中,基础工业和设施正在建立,服务业刚刚起步,巨大的投资与消费潜力亟待开发。而在所有这些领域中,欧洲国家则拥有亚洲国家急需的设备、资金、人才和成熟的经验,因此欧亚经济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欧洲必须扭转与美日在亚洲的竞争劣势

最近几十年来,欧亚经济关系发展较快。据统计,东亚和东南亚在对欧盟出口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7.1%扩大到1992的12.5%,在从欧盟的进口中则由6.9%增至15.7%。而欧盟在东亚与东南亚出口的比重1980年为15%,1992年为14.9%;在进口中相应为12.5%和12.6%。从这两组数字比较中可看出,亚洲在欧盟的经济份量在上升,欧盟在亚洲的经济份量却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欧洲在亚洲市场的竞争中已极大地落后于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1993年,日本对东亚的贸易额已占其贸易总额的38%;对东亚的投资从1989年占投资总额中的12%上升到1993年的18.5%,而且投资势头正在扩大。1989年~1993年,随着经济战略重心不断移向太平洋地区,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也猛增60%,投资额已超过900亿美元,并且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已占其贸易额的54%,大大超过了与欧洲的贸易额。与此相反,欧盟一度忽略了亚洲市场。据统计,1992年欧盟对亚洲的出口仅占其全部出口的7.5%,从亚洲的进口也只占其全部进口的11.2%,而欧盟各国在亚洲外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尚不足10%。因此,欧盟如欲搭上亚洲的经济快车,不被美日远远抛在身后,必须加快进入亚洲的步伐,扭转竞争的劣势。

二、内容

基于上述的认识和客观需要,欧盟及其成员国纷纷制定了各自对亚洲的新战略。

德国:对亚洲的认识比其他西欧国家转变得早,动作也做得快。德国有其他西欧大国所没有的独特优势是在亚洲没有殖民地包袱,因此不会遇到清算历史责任的要求和引起不必要的疑虑。1993年年初,德国就兴起了“亚洲与中国热”。这股热潮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推动,并最终影响了德国政府的对外战略选择。近几年来,德国同亚洲的贸易迅速增长,1993年对亚洲的进出口额比1992年增加16.5%,1994年又增长了18.4%。以中德经济为例,1994年两国贸易总额将近12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1993年9月德国政府制定了新亚洲政策。1994年1月,德国召开了驻亚洲地区的使节会议,通过“10点纪要”,对贯彻落实“新亚洲政策”提出了具体设想和要求。在会上,外长金克尔强调:“当前亚洲政策最迫切的任务是有效地推进实现德国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并要求经济界更多地向亚洲地区的环保、公共设施、交通、能源供应领域进行投资,加强与亚洲地区各个层面领导人的个人联系,同时强调了要与亚洲重要国家进行政治对话。由此看出,德国政府不仅把进军亚洲视为经济利益的必需,而且也企图以此谋求亚洲国家对德国政治上的支持,为德国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打下伏笔。为了保证企业界顺利地进入亚洲市场,德国政府一面努力争取在亚洲国家的重要城市增设领事机构,一面鼓励工商、企业界在亚洲开办各种办事机构。另外,德国政府为了鼓励向亚洲出口和投资,宣布提供赫尔梅斯担保。

法国:1994年2月法国制定了第一个打入亚洲市场的总体计划——“在亚洲主动行动计划”。其目标是从1994年起3年内,要把法国对亚洲市场的出口从目前占法国总出口的7%,提高至10%,把对亚洲市场的占有率从2%增至3.5%。具体的措施是:

(1)重点加强与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的经济关系。法国认为中国是打入亚洲市场最关键的一环,其新亚洲政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法关系是否能顺利发展。因此,法国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政治经济同步发展的策略,尽力恢复法中往日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返印度支那是法国迫切的愿望,为此,法国正努力恢复与越南的传统关系,寄希望于越南经济改革的成功与腾飞。新加坡一向是欧洲企业进入亚洲的桥梁和基地,法国希望利用新加坡充裕的基金和开发亚洲市场的经验,参与中国、印尼、印度等国家的发展计划。

(2)利用自己在能源、电讯业、运输和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强和加快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3)克服以往仅靠几个大公司打入亚洲市场的弱点,采取包括财政、金融和保险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利用商会的协调作用、借助大公司的力量等手段,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参与亚洲市场。

(4)调整政府职能部门的对外战略,帮助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亚洲地区的研究工作,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加大政府用于亚洲地区的资金比例;利用各种机构和手段,充分地展示法国经济、文化和政治形象,以求扩大亚洲国家和人民的认同。

英国:虽然英国尚无完整的新亚洲政策,但英国在整个亚洲有20多个英联邦国家,在亚洲仍有重大的利益。在德法先后制定了新亚洲政策后,梅杰首相也于1993年11月首次宣布将对亚洲的地位予以优先考虑。贸易大臣理查德·尼达姆表示英国决心集中精力开拓亚洲市场。1994年初政府贸工部、外交部审议了对亚洲的政策,认为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如成立亚太咨询小组,在驻亚洲几个使馆内增设商务官员等。

欧盟:为了协调目前各成员国对亚洲政策的调整,使之成为一种合力,充分展示欧洲在亚洲的整体形象,1994年7月13日,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新战略》。这是自欧盟成立以来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对外政策,标志欧亚合作将步入新的阶段。欧盟认为欧洲在亚洲的基本利益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体现在欧洲应当抓住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更应体现在欧洲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亚洲国家和地区减少贫困、解决发展不平衡、顺利转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走向亚洲新战略》的总体目标是:(1)加强欧盟在亚洲的经济存在,这是整个战略行动的关键和基础;(2)通过促进国际合作与理解,致力于亚洲的稳定;(3)推动亚洲不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4)致力于发展和巩固亚洲的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之基本自由。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新战略进一步提出应加强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对话,与亚洲国家建立起稳定和平等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新战略在经济方面提出:(1)依据国别和产业部门制订扩展经济关系的优先顺序;(2)争取废除那些阻碍贸易与投资的歧视性法规;(3)提供有关当地投资环境的信息:在中国、印尼和巴基斯坦设立“欧洲商业委员会”,并使之与欧洲各国的商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促进欧洲在亚洲的投资活动。(4)扩大与亚洲的科技合作,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内设立欧洲技术中心;(5)对一些实行经济改革的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和积极的帮助。

三、特点

作为亚洲地区的后来者,欧洲提出的新亚洲政策和战略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容,才能与已在亚洲有很深根基的美日全面竞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欧洲这些政策和战略具有如下特点:

⒈突出经济优先原则,淡化意识形态之争

加强欧洲往亚洲的经济存在和推动欧亚经贸合作是欧洲对新亚洲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欧洲之所以刻意突出欧亚的经贸关系,强调经济优先原则,淡化和回避意识形态之争,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首先,欧洲国家在亚洲有着长期的殖民史,不能过份强调西方的价值和政治制度。其次,由于冷战后的美国并未淡化意识形态之争,反而把美国和西方的价值价硬塞给亚洲发展中国家,阻碍了双边经贸和政治关系的正常发展,所以欧洲吸取了美国的教训,不与亚洲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作无谓之争,以便尽快地与亚洲领导人在经贸领域取得共识。欧盟文件强调“理解亚洲每个伙伴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特性。”德国政府强调承认东西方体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了解其根源“才是对话的基础。”英国和法国政府最近在发展对华关系时已注意淡化意识形态之争,求同存异,优先发展经贸关系。这种更加务实和灵活的亚洲政策不仅有利于欧亚关系的发展,也有利于欧洲在亚洲塑造回异于美国和日本的整体形象。

⒉强调关系全面发展

突出经贸关系并不意味欧洲准备放弃与亚洲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欧盟需要在亚洲塑造一个整体形象并让稳定发展的欧亚关系与欧美、欧日关系成为犄角之势。德国除了要在亚洲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外,还试图让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接受其“政治大国”形象和支持它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席位的努力;而法国和英国有重返前“附属国”,扩大其在亚洲的政治参与和传统影响,显示其大国地位之意图。要实现这些战略动机,欧洲必须与亚洲建立起全面合作的关系。除传统的经贸关系外,在政治对话,高层互访、军备控制、科技环保、教育文化、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在作出努力。建议召开“欧盟——东亚首脑会议”即为明证。

⒊重视改善对华关系

目前欧洲各国对亚洲的新战略中各有重点的伙伴国或地区,如德国着眼于东盟,英国抓住亚洲的英联邦成员国及香港不放,而法国则力图“重返印度支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欧盟和它的成员国毫无例外地重视与中国改善关系。要想在亚洲解决问题,有所作为,避开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大国,而且正将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因此,对华战略是整个对亚洲战略的关键。欧盟在出台其新亚洲政策后,又于1995年7月推出《对华长期关系政策》,提升了欧盟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层次,并且在中国重返“WTO”问题采取了较公正和积极的态度。德、法、英等欧洲大国领导人主动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互访制度。在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欧关系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据统计,199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470亿美元;英国成为欧盟成员国在华的最大投资国,对华投资累计已达45亿美元;德国成为欧盟成员国对华的最大贸易伙伴,1994年中德贸易额达134亿美元;法国则成为欧盟成员国对华最大的援助国,从1985-1994年,法国共与中国签定了12个财政协定与3笔赠款,总额达131亿法郎。当然欧盟及其成员国在与中国打交道中并未放弃它们的政治意图,它们一方面在亚洲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图分化亚洲国家,从中谋取“渔人之利”;另一方面,它们又时时不忘迫使中国加入以西方价值观和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中去,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不时在香港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及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搞些小动作,制造小磨擦,以此来抬高与中国打交道要价,逼迫中国政府做出更多的让步。欧洲的这些小伎俩虽能得一时之逞,但对一个实力和信心正在高涨的国家过多地要胁则近似于玩火,最终会不利于欧洲在亚洲的根本利益。

四、影响

欧洲的新亚洲政策反映了冷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地区力量的对比,体现出欧洲领导人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这必然会对本世纪未和下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重大的影响。

⒈加快欧亚关系的发展

“亚洲需要欧洲,欧洲需要亚洲”,这不仅是口号,更应是行动。欧盟及德、英、法等大国在新政策出台后,明显加快了与亚洲国家改善关系的步伐。欧洲和亚洲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它们的相互依存,也密切了传统地缘的关系。亚洲国家对欧洲尤其是欧盟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集团在世界上发挥稳定和积极的作用持基本肯定态度;而欧洲则支持亚洲国家尤其是东盟和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欧亚关系的稳定和高速发展将为欧洲和亚洲在下一世纪在世界战略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重要的基础。

⒉激化亚太地区的竞争态势

毫无疑问,新亚洲政策的影响是广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刺激了美国和日本。为了巩固和扩大在亚洲已有的优势,面对欧洲的挑战,美国和日本必然会更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竞争态势。美国“不退出亚洲”的誓言和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趋势应视为对欧洲挑战的回应。美、日、欧在亚洲地区的激烈竞争将使该地区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既有众多的机会,又包含有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将在二十一世纪国际事务中心扮演重要的角色。

标签:;  ;  ;  ;  ;  ;  ;  

欧洲新亚洲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_法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