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的特点_小说论文

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小说家论文,当代论文,特色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介绍了活跃在80年代英国文坛小说家的美学观点、主要作品和艺术技巧,并对这些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借以探讨英国小说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的特色,即表现出一种折衷主义的文化倾向与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把哲理的思辨蕴藏于小说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及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文化多元现象。而这种文化多元现象,将成为21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社会讽刺喜剧是英国小说的传统因素之一。18世纪的菲尔丁和斯泰恩,19世纪的狄更斯和萨克雷,本世纪初的威尔斯和贝内特,都是这种传统的代表人物。在当代小说家中,金斯利·艾米斯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他的早期作品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喜剧因素,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讽刺更为辛辣,喜剧风格也更趋于成熟。在青年一代小说家中,这种传统的代表人物是金斯利·艾米斯的儿子马丁·艾米斯。他善于观察生活,也善于捕捉恰当的讽刺题材,创作一些精心设计的社会道德小说,有时不免陷入过分矫揉造作的通俗喜剧误区,1975年发表的《死尸》便是一例。在早期创作中,他以故作惊人之笔来显示与父亲的不同之处,夸大炫耀地展示出猥袤粗鲁的姿态。直到1978年出版的小说《成功》,才开始显示出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主人公是一对养子弟兄,他们在当代伦敦的社会生活和追逐异性中激烈竞争。这两位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各自的喜剧性经历来吸引读者,构成一双簧,对于等级森严的英国社会生活和人们熟知的传统习惯作漫画式的报导,产生讽刺喜剧的效果。

马丁·艾米斯的风格显然和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现代的黑色幽默。他自称:“我的书是游戏文学。我追求欢笑。”但他又解释道:“我利用在自己周围看到的所有荒谬可笑的、人们所熟悉的、凄惨可怜的事情…如果严肃地加以审视,我的作品当然是苍白凄凉的。……在这些日子里,到处存在着寒伧破旧、苦难悲惨的景象。”①

马丁·艾米斯对自己的创作提出如下期望:“我可以想象这样一部小说,它和罗布·格里耶的那些小说一样复杂微妙、疏远异化、精心撰写,同时又能提供节奏、情节和幽默方面沉着而认真的满足感,这些品质使我们联想起琼·奥斯丁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这是我自己正在试图去做的事情。”②

1981年发表的小说《其他人:一个神秘的故事》,成功地实现了马丁·艾米斯的上述期望。此书的女主人公玛丽·拉姆是一位记忆缺失的健忘症患者,她像尚未启蒙的儿童一般天真无邪,难以分辨梦幻和现实,甚至弄不清浮云是否悬浮在空中的动物,正如她的英文名字兰姆(Lamb)所暗示的,简直象一头纯洁温驯的小羔羊。在小说的开端,她重新获得了她的意识。但她想不起在那段丧失记忆的日子里曾以艾米·海德的名字生存过,并且在流浪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即小说标题中所说的“其他人”。她的这一段经历,对于她本人和读者来说,都是隐隐约约若明若暗。她的另一个名字海德(Hide)显然告诉读者,她的这一段经历隐藏在神秘之中。小说叙述者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他可能是那位警察,他试图帮助玛丽·兰姆查清她的历史,澄清她和艾米·海德之间的关系;他可能是那个企图谋害艾米的歹徒;他也可能是那个曾经看管过艾米的精神病收容所中的监护人。显然主人公和叙述者的身份难以明确,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这部小说隐喻地阐明了“他人即地狱”、“人生即地狱”这个存在主义的主题。在监狱牢房、医疗诊所、学生宿舍、少年犯教养院和疯人收容所里,玛丽遇到各种各样的“其他人”。他们都是些迷失方向的、被社会毁灭的、精神崩溃的、被命运之神一笔抹去的人们。他们都在玛丽模糊的意识中留下了烙印。玛丽的思想意识和这个充满着罪恶的大都市分离脱节,而那位叙述者却对它的荒谬悖理、腐败堕落了如指掌。这两种不同的透视角度相互叠合聚焦,那就特别清晰地勾划出马丁·艾米斯所说的那种“寒伧破旧、苦难悲惨的景象”。这幅十分阴暗的社会讽刺画,显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具有浓厚的当代歌特小说气氛。

支离破碎的时间结构,侦探小说的布局,不同的视角和清澈透明的视象,都使人想起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新小说”。另一方面,以当代伦敦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描绘和强烈辛辣的讽刺,又结合了传统小说的各种因素。这两种风格的结合,是英国小说近来最有特色的发展。它调和了现代主义形式实验和现实主义叙述方法之间的矛盾。

1984年出版的《金钱》是一部杰出的社会讽刺小说。此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约翰·塞尔夫是一位令人厌恶的反派角色,集粗野、好色、横蛮、奸诈等恶习于一身。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相当独特,充满着俚语、行话,弥漫着市井色情文学的特殊香气,在字里行间响彻着金钱、金钱、金钱的呼声,令人寒心地感到这里有一种异化陌生的气氛。这是一个国际性毒品文化的世界,吸取各种毒品的瘾君子令人恶心,人际关系十分混杂。塞尔夫是个奸商,频繁地往返于纽约和伦敦之间,靠走私毒品牟利,小说的场景也就随之而不断地变换。最后,塞尔夫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撒切尔夫人统治下的英国,贪得无厌的拜金主义是流行一时的社会风尚和万恶之源。作者对于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揭露和讽刺,是相当深刻有力的。

当代英国青年作家还继承了另一种传统,那就是由伍尔夫和乔伊斯等现代派经典作家所开创的实验主义传统。朱利安·巴恩斯无疑是这种传统的代表。他才华横溢、犀利机智、富于创造性。他的作品突破了小说的传统,不落前人窠臼,与当代其他作家的小说相比亦大异其趣。而且他写的五部小说面目各异,决不雷同。他拒绝遵守正统的小说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规则。他编织寓言、讲述笑话、连缀故事、聚集观念,进行各种形式实验。批评家们煞费苦心想要界定巴恩斯的小说究竟属于什么类型、什么流派,然而他却不屑一顾,勇往直前,去创造一些新的艺术结构,来包涵他所持久关心的题材。他感到自己有一种作家的义务,驱使他提出与我们的生存有关的细小的或重大的诸多问题。

“作家们应该有最高的抱负;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们为之工作的那种艺术形式。福楼拜曾经指责路易斯·科利特,认为她虽然爱好艺术,然而缺乏那种‘艺术的宗教精神’:她迷恋它的仪式程序、法衣祭服和旺盛香火,然而最终并不信仰它所揭示的真理。我当作家,是为了一些次要的理由:喜爱词藻、畏惧死亡、渴望成名、乐于创作、厌恶办公;同时又为了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艺术揭示了人生的最高真理。且听这些谎言在彼此竞争:政客们拙劣透顶的花言巧语,宗教界灵魂升天的虚假承诺,电视报刊污俗不堪的嘈杂之声。小说却为我们提供一些美丽的、有条有理的谎言,它包涵着坚实的、确切的真理。这就是它的自相矛盾、宏伟壮观、富有魅力之处。好久以来,人们曾经周期性地宣告上帝的死亡和小说的死亡。这都是危言耸听。由于上帝是人们虚构故事的冲动所创造出来的最早的、最好的艺术形象,我愿把赌注押在小说上——不论它是何种变异的文本——我相信小说的寿命甚至会超过上帝。”③这就是巴恩斯的艺术观。

巴恩斯的早期作品局限于他家附近的地区。在他的处女作《地铁通达的伦敦郊区》中,作者徘徊于他早年生活过的诺斯伍德,这是伦敦地铁线上的一个车站,也是孩子们星期日的休憩场所。主人公托尼和克里斯是两位青春期的男学童,他们在现实生活之外发明了一个幻想世界,从对于两性关系幼稚无知,发展到憧憬罗曼缔克的爱情,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自我。从外表上看,此书以漫画化的笔调唤起了对于追求时髦而又内心焦虑的青春期生活的回忆,但它的真正企图是要发现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如果获得了自由又会导致什么后果。这部作品荣获1981年毛姆奖。

1984年出版的《福楼拜的鹦鹉》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巴恩斯曾到过巴黎并且参观过两个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都郑重其事地申明它保存着福楼拜在《一颗纯朴的心》这个短篇小说中所描述过的那只鹦鹉的标本。究竟哪一只鹦鹉是真的?研究福楼拜的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事触发了小说家的创作冲动。小说的主人公杰弗里·布雷斯韦特是一位退休医师,夫人的自杀使他心烦意乱,他便去研究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生平和著作以求解脱。在研究过程中,他逐渐发觉自己和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查尔斯·包法利医师的命运有雷同之处,从而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他在考察福楼拜的文学生涯过程中发掘了他自己的生活,导致他对自己的各种行为和动机进行反思。他到法国去度假期,寻求福楼拜在创作《一颗纯朴的心》时置于案头的鹦鹉标本,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两只相同的鹦鹉。他多方搜罗证据,来支持他自己设定的荒唐无稽的结论。这部作品一方面是关于那位医生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是一篇关于福楼拜的散文,给读者提供了一连串探讨艺术与人物关系的格言警句,从而打破了小说与散文随笔之间的传统界限,带有明显的实验主义倾向。巴恩斯把档案摘录、离题枝节、寓言传说和布雷斯韦特的个人感情混杂在一起。此书的语言极为丰富,包含了许多模拟别人文体的谐文和鹦鹉学舌的引文,运用了福楼拜的文字以及由此而生的自由联想,并且以反论的形式来写传记,内容芜杂却又充满了洞见和机智。此书获杰弗里·弗伯纪念奖、布克奖提名,并且使他获得法国的Prix Medicis散文奖。巴恩斯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英国作家。

1986年出版的小说《凝视太阳》,描绘一位名叫琼·萨金特的妇女的毕生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才17岁。她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到了中年,她却离开了丈夫,带着儿子漂泊异乡,甚至还到过中国。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由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转向象征暗示的寓言风格。90岁的琼活到2020年,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情景。琼年轻时对每一个问题都感到困惑,试图寻求解答。后来她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作者就把这个故事和其它故事相交替,表明有些问题是无从回答的。当她的生命终结之时,琼思忖道:“女人从小就被训练来相信:男人们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他们不是。他们甚至还不是问题之一。”此书出版后,著名小说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我很高兴从墨西哥向多才多艺的朱丽安·巴恩斯致敬,因为他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体裁的框框,以观念和语言塑造了人物,并且不仅仅凝视太阳,而是凝视着读者的智力。”巴恩斯在国际文坛声誉日隆,于1986年获美国艺术学院颁发的爱·摩·福斯特奖,于1988年成为法兰西艺术科学院成员。

在东英吉利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英国小说家之一。他所有的作品不过是2部短篇小说集,3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还有3部电视剧和1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并且使他获得文学批评家们的青睐?确切的答案是由于他清晰有力地描绘和说明了当代英国社会。错误的答案是他的作品导致了激烈的争论。他的作品涉及谋杀、乱伦、变性癖、虐待狂、骚扰儿童、家庭崩溃等令人困扰的题材。有人因此就把麦克尤恩描绘成愚蠢的性别歧视者,甚至把他的作品视为狂暴的色情文学。他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麦克尤恩异常迫切的道德意图。在20世纪末的西方社会中,贫困与纵欲并存,人际关系扭曲,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去规范,爱滋病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描绘阴沉恐怖的场面,表现心灵与性爱的危机,实在是具有揭示社会痼疾、探讨人类生存困境的严肃意义。

“对于我自己的创作,我怀着相互矛盾的幻想和抱负。我喜欢字句精确而清晰,同时我又重视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和弹性。我揭示了某些被观察到的细节,并且考虑它们自身所包含的结局。我比较喜欢一部作品具有自我完善的特性,被它本身内在的气势和光辉所支撑着,它和这个世界很相似,却又不被它所左右。我喜欢故事,我总是在寻找着那被我想像为具有不可抗拒吸引力的故事。

“和这一切相反,我又重视一种纪实的品质,并且与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相吻合;我喜欢思索个人的隐私世界与包容了这些个人的公共生活领域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个使我着迷的倾向是关于男人和女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畏惧和爱恋,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游戏。

“也许我可以如此来调和,或者至少是如此来归纳这些相互矛盾的冲动。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具有两方面的教育意义:当这部作品徐徐展开,它会把自己的规律教给你,告诉你应该如何写小说;同时,它又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在一个严峻的世界中,去发现人的价值的确切尺度。”④

1975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与最终的仪式》,就非常明显地具有麦克尤恩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文笔冷静而精确,善于以极简洁的描绘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奇特的景象。他对于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自甘堕落的人物细腻而又恐怖的描绘给读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决不会在令人震颤的第一阵心理快感之后烟消云散。这些痛苦、失落的特殊人物形象,在读者的回想之中增加了深度和力度。此书为他赢得了萨默塞特·毛姆小说奖。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睡觉》,在风格和题材上和这部处女作是一脉相承的。

麦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充满着令人厌恶的、病态的意象,然而又有着难以抗拒的可读性。小说的主人公杰克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顽童。他的父母由于意外事故而死亡,使他成了一家之主。他奸污了他的姐妹,并且命令他的兄弟姐妹帮助他把母亲的尸首用水泥封在地窖里。这可恶的少年异常冷静地叙述道:“……我也想不出我们刚才所做的是否一件普遍平常的事情……或许它是一种如此奇怪的事情,一旦它被人们发现,就会成为全国每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

惊奇、恐惧和厌恶等情绪变化,都是发生在读者身上。杰克似乎对于道德和一切传统习俗都无动于衷。在他的头脑里,恶梦、死亡与家庭日常生活细节杂然并存,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平常的感觉相互混合渗透,构成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相当接近于卡夫卡的方式。杰克的回忆、梦境、关于母亲的视觉幻影,混合在记录日常家庭生活的叙述之中,有一种不寻常的紧迫感,表明了他的性意识的觉醒。这个病态的故事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特殊视角来叙述,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麦克尤恩承认,“对于我来说,青春期的叙述者是一种很有目的修辞手段。”但他接着又说:“我宁愿我下一步要写的作品更加宽阔、更加复杂,把成人的世界也考虑在内,并且用成人的眼光来观察。”⑤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陌生人的安慰》(1981)的确涉及一个明显的成人主题:“……那是性的权术……那种想像力,性的想像力,男人虐待伤害女人的古老梦幻、女人被虐待被伤害的古老梦幻,如何具体体现了强有力的、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是它扭曲了一切关系、一切真理。”

然而,麦氏在展现一个“由成年人的眼光来观察的成年人的世界”这方面,并未完全成功。那古老的性虐待狂的梦幻,侵入到一对去欧洲度假期的夫妇身上,最后显示出这虐待狂渊源于那谋杀犯困扰的童年。在这部小说的其他场合,成年人的角色由外部的观察来加以描述,显得相当单薄。麦氏在此舍弃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就牺牲了他在早期短篇小说和《水泥园》中那种主观感受的强度和深度,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扭曲的视角。然而,客观性也创造了一种它本身特有的品质。作者仍然保持着他那精确、简略的散文风格,超脱于它所描绘的阴暗题材之上。有时候他用异常优美精确的文字来记述血腥的场面和性虐待的暴行,故事的叙述把正常的反应也包含到那个扭曲现实的虐待狂恶梦之中。

这部篇幅不长而才华横溢的恐怖小说以威尼斯为背景。这个城市似乎镶嵌于现实和梦幻、陆地和水乡之间,沿着男人伤害人而妇女被人伤害这个古老的梦幻主题,展开了一连串丑恶可怖的变奏。科林和玛丽是一对恋人,离开英国到意大利度假,在亲密温柔的两性关系中宁静地休息。在威尼斯迷宫一般蜿蜒曲折的河流中,他们遇到了从镜子里颠倒的形象,那是另一对恋人罗伯特和科罗琳,在他们身上,读者们可以辩认出那古老的施虐——受虐狂模式。那个好色的性虐待狂罗伯特,是古代野蛮男子汉的投影,他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杀妻的刀刃上。在小说的末尾,虐待的暴行达到顶点,这个血淋淋的场面被百页窗中穿透过来的微弱光线所照明。麦氏以不同寻常的魅力和创造性来处理他所惯用的题材。人物的隐私和梦幻与公开的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地组合成一个网状结构,故事的每一个转折都把网索的活结抽紧一匝,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小说把读者牢牢地吸引在它那“勒紧脖子”的艺术形式之中。麦氏极其精细地磨练他的文字风格,获得一种善于折磨人的技巧,他所创造的那种紧张气氛,几乎使人难以忍受。此书获布克奖提名。

麦克尤恩的小说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冷静、精确、激发感官的笔触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近乎魔幻现实主义——这是日常事物的一种变形改观。与许多实验小说松驰单薄的超现实主义相比,它具有更为强大得多的视觉效应和内心冲击力。他的小说惜墨如金,简洁的散文具有奇异的力量和透明清澈的美。他对于叙述角度和声调的控制相当完美,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之时有一种亲历其境的感受。

在当代英国青年作家中,有一群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后裔。他们虽然加入了英国籍并且用英语写作,但是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使他们的小说富于异国情调而显得与众不同。这些外来作家中的领袖人物,是萨尔曼·拉什迪和石黑一雄。

拉什迪生于印度孟买,祖父是位诗人,父亲是爱好文学的穆斯林富商。他在英国受教育,并娶英国女子为妻。他如此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

“自从1975年我开始写《午夜的孩子们》以来,专注地投入的小说创作规划,对我而言,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界定。至于小说《羞耻》和《撒旦诗篇》,在我看来,是企图在自我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达成妥协的一种尝试;而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家族、不同的神祗。首先是作家创造了作品,然后,也许是作品创造了作家。”

“然而,每当我谈起我的创作,我立即会自相矛盾。除了自我探索之外,还有这样一种意味,即把创作看成神圣的诺言。也许以下的说法更接近于我的感受:创作填补了失去上帝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

“但是,我又要说,我喜爱故事、喜剧和梦幻,还有新奇:正如小说这个名称的内涵就是去创造新奇的东西。”

“以上所说,没有一件是十分真实的;把所有这些都合在一起,就真实有余了。”⑥

1975年,拉什迪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格里姆斯》。此书写一位长生不老的印第安人,为了探索人生的意义而长途跋涉,遇到许多奇人奇事。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幻想小说。也就在这一年,他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午夜的孩子们》。此书于1981年出版,使拉什迪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形象,提供了许多具体细节,进述了无穷的故事,表达了各种观念,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层面来阅读和理解。这是一部以家族和国家历史为背景的喜剧史诗,也是由殖民地的印度向独立的印度转化过程中一种深入内部的考察,在政治讽刺之中揉和着奇特的幻想。

故事发端于1947年8月15日,印度在那一天获得独立。当夜第一个小时,诞生了1001个孩子。由于其中一个名叫萨利姆的孩子有心灵感应能力,于是他召集这些孩子们的灵魂每天午夜相会。这些孩子出生于不同的民族、宗教、种姓和阶层,他们的心灵聚会就相当于印度社会的缩影。这是在一个严密编织的家族史框架之内对于印度历史的考察,把1919至1957年印度所有重大的历史件事都囊括无遗,涉及金庙大屠杀、印巴分治、孟加拉战争、颁布紧急状态法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拉什迪深入开掘了宗教和社会习俗、个人经历与国家大事诸方面的丰富素材,揭示了三代人的经历和命运。主人公是三个孩子,即富商之子萨利姆、卖唱艺人之子湿婆、杂耍艺人之女帕瓦蒂。萨利姆出生于富裕家庭,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力图把午夜的孩子们团结起来,把印度建设成为理想的国土。然而他的理想却在不断的打击之下逐渐破灭。出身贫寒的湿婆具有破坏与罪恶的欲望,而这正是笼罩着印度社会的最大势力。拉什迪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来审视印度的命运,证实了印度教关于“末世”的宿命观,认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人欲横流的黑暗时代。怀着一种世俗的观念和企求理解的人道主义愿望,拉什迪在这部小说中详细剖析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留下的遗产及其灾难性后果。拉什迪具有异常丰富的想像力,这部小说突破了关于小说形式的传统观念,把现实和虚构、小说和历史糅合在一起,显然受到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和印度电影创作的影响。此书使作者荣获布克奖、詹姆斯·泰德·布莱克纪念奖、艺术委员会文学奖,以及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

1988年,他的第四部小说《撒旦诗篇》出版。这是一个难以挽回的严重错误。由于书中含有某些不恰当的内容,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使他长期不敢公开露面。在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中,他写了长篇童话《哈伦与故事海》(1990年)和文学评论集《想像中的故土》(1991年)。1993年9月,《午夜的孩子们》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25周年而颁发的“特别布克奖”。评委主任比尔·韦布说:“我们选择了《午夜的孩子们》,因为这部小说能改变我们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方式,对我们很有帮助,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拉什迪的最大成就是风格的力量,它表达了一种多元的世界主义文化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混乱冲突,以及南亚次大陆独特的色、香、味。丰富而又辉煌,这种独创的风格显示出一种历史的想象力和精巧的构思。拉什迪在语言的大胆创新上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令人眼花缭乱。拉什迪虽然用英语写作,他的散文也吸收了印度语言的优点,具有流畅的节奏和高度形象化的内容。神话和寓言,双关妙语和市井俚语,这一切混杂在一起,栩栩如生地传达了民间传统、都市生活,以及孟买家族神话中生机勃勃的活力。拉什迪巧妙地再现了传统民间口语的旋律线,它宛如一圈圈的螺璇线向前推进,不断地重复迴旋,忽然离题万里,忽然又回归主线,添枝加叶,继续发展,创造出多层次的涵义和完整的生活图景,从这种语言的技巧中,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印度现实生活的活力和节奏。

拉什迪虽然加入了英国籍,他却属于另一个文化传统,那就是移民的传统。他离不开他的本民族在文化上、政治上的历史传统。他运用居住国主流文化的语言(英语),来重新界定和描绘现实的本性,来表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使他的作品具有魔幻性、艺术性和紧迫的政治性。《午夜的孩子们》结尾部分深刻的悲观主义,从回顾印度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合情合理的。虽然他是远离本土而从外部来写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仍然有可能如此申辨:他的丰富相像力,他的多元文化背景,赋予他一种批评的透视角度。他从这个新的视角去切入现实,去学会“如何从一种古老的、充满神话传奇的文化中去建造一个现代化的新世界,而我们已经把这种古老的文化带入到一种更新的文化的核心”。

如果说拉什迪以狂放不羁的想象力和绚丽斑驳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那么石黑一雄却以细腻入微、简朴淡雅取胜。他的风格令人想起浮世绘、书法、园艺等日本文化所特有的内在气质。这位1954年生于日本、1960年来到英国的青年作家,如此表述他的文学观念:

“我是一位希望写作国际化小说的作家。什么是国际化小说?简而言之,我相信国际化小说是这样一种作品:它包含了对于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景象。它可以涉及乘坐喷气式飞机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人物,然而他们又可以同样从容自如地稳固立足于一个小小的地区。

“所谓写作国际化作品的小说家,具有多种含义。他不该僭越读者的知识范围。例如,他描绘人物之时,不可借助于他们所穿衣服或他们所消费商品的商标名称;这类情节除了很狭窄圈子内的读者之外,对于其他人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也不能依赖巧妙的语言手法,特别是双关语,因为不能指望对此作出传神的翻译。(在我看来,任何一位作家,如果认为他自己所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字,那么他的读者极为有限是理所当然的!)最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能够鉴别那些真正为国际读者所关心的主题。”

“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日益国际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在过去,对于任何政治、商业、社会变革模式和文艺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进行高水准的讨论而毋庸参照任何国际的相关因素,然而我们现在早已超越了这个历史阶段。如果小说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进入下一世纪,那是因为作家们已经成功地把它塑造成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国际化文学载体。我的雄心壮志就是要为它作出贡献。”⑦

他开头的两部小说,都是描写童年时代的故乡,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荒凉孤寂的日本。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浮世绘,那是一种精巧微妙的日本画。在朴素淡雅的散文平静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野蛮战争和投在广岛、长畸那两颗原子弹的惨痛回忆。处女作《荒凉山景》(1982)的女主人公悦子,是一位住在英国的寡妇,她的长女的自杀引起了她对于往事的回忆。她想起了在战后重建长畸的岁月里,她和一位骄傲而又贫困的妇女幸子交上了朋友,并且认识了她的女儿茉莉子。幸子和一个美国人发生了关系,打算离开日本,对女儿漠不关心。这使悦子深感不安,但她还是竭力找幸子为伴,因为后者实际上体现了她内心的恐惧和欲望,两人的命运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悦子陷入了不幸的婚姻,她和社区中的其他妇女形同陌路,后来也嫁了一个外国人并随他离开日本,最后在异国他乡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两位妇女的女儿都性情孤僻,不可能有爱心,她们的性格都被战争所扭曲而无法恢复了。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就是她们自己母亲的影子。

这是一部优美动人的作品。日本和英国的各种因素被一张闪烁不定、隐而不见的意象之网维系在一起,被非常坚韧牢固的记忆的丝线牵联在一起。这是对于一位原子弹爆炸之后幸存者恶梦般的回忆和内心情绪骚动的极其冷静含蓄的剖析。它用精巧无瑕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凄凉,是一部不可思议的谜一般的作品。我们从来无法确定:是什么使幸子在贫困之中生活,悦子为何嫁给一个外国人并随他到英国去,哪些事件导致了她女儿的自杀。把这么多的线索留在阴影之中不予揭示,石黑一雄加深了这个故事的神秘感、恐怖感、负疚感。虽然作者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这部小说的浓缩概括、严谨含蓄、言不尽意,都是典型的日本风格。此书被译成13种文字,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温尼弗雷德·霍尔比奖。

石黑氏的第二部小说《浮世艺术家》(1986年)也是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础。大野增次是一位老年画家,年轻时接受了军国主义宣传,认为日本皇军是在进行一场保卫国家的圣战。因此他满腔热情地用他的艺术来宣扬皇军的赫赫战功,成为雄踞画坛的名家。然而,战后的日本却在美国占领军的导演之下开始推行“民主化”方针,在这个新的社会环境之中,甚至他的女儿也认为他过去的历史是一种耻辱。他在家庭、艺坛和政界的崇高地位都丧失殆尽。

大野曾经认为他自己过去的生活是合情合理的。他认为皇军的圣战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因此他努力寻求一种持久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爱国情操。小说使读者们相信,大野当时的动机是真诚的、崇高的。这就是本书讽刺性主题的核心:他的“浮世绘”艺术不过是昙花一现。如果用一位书中人物的话语来表达,那就是所有最美好的事物“在一夜之间聚集到一起,又在第二天早晨烟消云散”。在皇军庆贺他们的武功之际,大野的生活和事业都达到了高峰。他感到他的爱国热情使他找到了他所寻求的持久艺术形式。后来日本战败,他恍若从梦中醒来:原来整个日本民族过去是在为某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也并未扎根于现实世界,而是寄生于一个被岁月的浪涛席卷而去的漂浮世界。一切都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然而,此书并不仅仅是一则醒世的道德寓言。作者的笔法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和非凡的小说技巧,展示了主人公的回忆和沉思。尽管这位老画家曾经支持过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他仍然不失为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他认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比金钱更重要,但是他却愿意为了女儿的利益而牺牲他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在未婚女婿的亲属面前忏悔自己在战争年代所犯的错误。因为他意识到,他女儿的幸福婚姻很有可能被他过去的失误所破坏。尽管此书的主题是谴责日本军国主义,但它并非干巴巴的说教而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当大野看到他的外孙在房间里“策马驰骋”,他问那正在游戏中的孩子把自己想像为什么人物。那孩子的回答竟然不是大日本帝国的武士,而是美国西部的牛仔。这个回答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这不仅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调侃。在石黑氏幽默的笔触之下,隐藏着一种对于美国文化渗透和政治影响的忧虑。

和前面一部小说相似,此书也是一部节奏缓慢、缺乏情节而充斥着回忆、对话和偶然邂逅的小说,石黑一雄承认自己是一位写作缓慢的作家,书中的布局他都要仔细地反复推敲。他很少对他的人物作出直接评判。他宁可提出问题,考虑道德的价值,而不是作出结论。他说:“我是试图逐步在暗中削弱自鸣得意的情绪,而不是确切地勾划出我自认为有持久价值的东西。”1986年,《浮世艺术家》获布克奖提名,并且获得惠特布雷德奖,被译成14种文字。

石黑的第三部小说《盛世遗踪》(1989年)不再以对于战后日本故土的回忆为题材,而是描写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叙述者斯蒂芬是一位男管家,这是地地道道英国式的传统人物。由于人物描绘十分令人信服,此书深受英国读者和批评界的欢迎,为作者赢得了作为英国文学最高荣誉的布克奖。据石黑一雄本人说明:“这本小说写的是个人悲剧。此人把感情与软弱纠缠在一起。他自动放弃了爱情和做人的权利。英国的中上阶层常有此类行为。”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的个人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英国人传统保守观念的历史根源。老派英国绅士常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受教育。这些孩子从小脱离父母的怀抱,在学校里受到各种强制性的管束,养成了一种过分克制自己本能的自我约束力,终于形成一种内向、保守的性格。石黑是日本人,却能够发现早期学校教育对于英国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

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几位作家及其作品,而是要对这些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借此探讨英国小说的发展趋势。本人并非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在我试图作出必要的理论概括之时,深切地感到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等“新潮”批评理论并不能给我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论。在这方面,我还是不得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确信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我有两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首先是弄清楚小说家本人的美学观念,而不是批评家们见仁见智的议论。其次是细读文本,反复推敲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涵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非常谨慎地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见,供读者们参考。

70年代后期,沉重的福利开支和僵硬的计划经济使英国的生产发展滞缓,引起人们普遍不满而导致保守主义思潮的高涨。撒切尔夫人在80年代长期执政,就是保守思潮占优势的直接后果。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当代英国小说家们也开始反思整个战后阶段的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重新估评其成败得失。标新立异的实验主义已让位于某种新的创作趋势。但它决不是简单地回到19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实验创新,已作为文学艺术中新的传统因素而被当代英国小说家消化吸收,已经失去了当初那种反传统的势头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活跃于今日文坛的英国小说家,并不像后现代主义作家那样把小说看作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更为关注。然而,他们又不像19世纪小说家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更大的实验性和幻想性。读者们既能读到马丁·艾米斯的社会讽刺小说,又能发现朱丽安·巴恩斯的新颖艺术形式;即能欣赏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又能品尝石黑一雄淡雅朴素的风格。当代西方社会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时这种思潮略占优势,有时那种思潮略占上风,但是没有一种思潮具有持久的、绝对的优势。当代英国小说自然就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此外,后工业社会中的多元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侵蚀,又凭借电视、录像等现代化传播媒介渗透到各个领域,导致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合流,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折衷。当代英国小说既非传统的现实主义,又非典型的现代主义,既不非常高雅又不绝对通俗,它体现了一种折衷主义的文化倾向与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多元混杂是它的一大特色。

当代英国小说可以有丰富曲折的情节,也可以是情节淡化的作品。不论情节如何,这些小说决不是单纯叙述故事。读者阅读这些小说,也决不是一种纯粹的消谴娱乐,而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审视与感悟。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充斥着种种畸形扭曲的现象,促使人们痛定思痛地探究问题的根源。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对普及,当代英国小说所面对的读者群体,是善于思索的一代。而当代英国作家中有不少专家教授和在大学创作专业获得学位的学者型人物,他们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擅长于哲理思辨,他们往往借助于一个简单或复杂的故事来阐明人生的真谛或探索社会问题的症结,从而满足读者们喜爱思考的审美需求。这就使不少当代英国小说具有一种双层复合结构,在表层外壳和深层内涵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我们读这些小说,就不是轻松地听别人讲述故事,而是必须仔细地反复推敲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求把握住隐藏在表层外壳之下的哲理内核。我们在阅读巴恩斯、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等人的作品之时,都必须经历一番思考摸索的过程。

移民文学的繁荣,无疑是当代英国小说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布克奖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自从1981年拉什迪获布克奖以来,印度裔作家维克拉姆·赛斯、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里、斯里兰卡作家迈克乐·翁达杰等都曾获得该项大奖。在六七十年代,英国小说几乎没有可与法国“新小说”、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相匹敌的作品。到了80年代,英国小说终于在国际文坛上异军突起、重振雄风,在一定程度上是仰仗于亚裔移民作家的活力。这些跨越两种文化的作家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使用英语这种国际通用语言来写作,并以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为这种古老的语言增添了新的魅力。他们都同时熟悉西方文化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具有双边文化综合的优势。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移民社区独特的文化结构,人物的命运就在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化结构之中生动地展现。移民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移民作家的小说在英国文坛声誉日隆,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垄断地位的失落和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文化多元时代的来临。双边文化意识和国际化的文本,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也拓展了读者的审美视野。随着国际移民浪潮的不断高涨,这种文化多元现象必将成为21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

注释:

①②马拉·利维:《马丁·艾米斯》,引自《文学传记辞典》第14卷,底特律1983年版。

③劳拉·古敏:《朱丽安·巴恩斯》,布克书屋1990年版。

④⑤戴姆米恩·格兰特:《伊恩·麦克尤恩》,布克书屋1989年版。

⑥玛丽亚·库多:《萨尔曼·拉什迪》,布克书屋1988年版。

⑦温迪·布雷德马克:《石黑一雄》,布克书屋1988年版。

标签:;  ;  ;  ;  ;  ;  

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的特点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