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以北京师范大学高中历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程为例_心理契约论文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以北师大版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历史论文,为例论文,契约论文,一课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更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交互。它是以师生的平等地位为前提,以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和解放师生为目的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形态。[1]这种教学以对话精神为指导,注重师生“对话意识”的培养,在对话中进行的是生命的交流和共享、思想的沟通和道德提升,更是新思想、新行为的创造。根据国内主流的对话教学分类观,对话教学可以分为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师生对话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在实施师生对话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接受度和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就提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西方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都说明了教育的成效不仅与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有关,还与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有关。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2]在教育教学领域,师生之间也存在心理契约,那就是教师与学生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通常,师生之间“心理契约”表现为互相之间的一种心理意向,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遵守纪律、尊敬教师、和教师积极互动、主动学习、课后自觉完成作业和其他学习要求等;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有:幽默、风趣、准备充分,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公平对待学生、有爱心,能包容、有信任等,这些期待具有内隐性、主观性、互惠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种心理上微妙的相互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与学的关系并直接地表现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当师生双方关心并尊重彼此的心理期待并最大限度地推动彼此心理契约得到满足时,心理契约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功能就能够正常发挥出来。[3]可以说“心理契约”是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的心理基础。

      形成心理契约的基本要素有三:师生双方了解并满足相互需求,形成正确期待,构建信任关系。它们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对话的重要纽带。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设计理念有四:基于平等和尊重,实现互动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恰当的手段和资源。如下图所示:

      

      笔者尝试以“心理契约”基本理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立足点,以促进师生有效对话的实现为出发点,进行实践性探讨。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负面现象是教师习惯于把史实和相关认知结果灌输给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定势备课,很少站在学的立场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交流、探讨和争论。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师生双方应有的相互期望被破坏,应有的心理契约关系中出现了违约现象,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尝试应用“心理契约”理论,探讨其促进师生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基本策略思路如下:

      

      以下以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

      彼时笔者到广西借班执教,只有课前5分钟和孩子的接触时间,所以笔者首先要做的是在心理上打破彼此的陌生感,消除上大型公开课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营造师生之间比较和谐和宽松的小环境。笔者先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然后请孩子们一起做个心理小游戏:

      师:请大家一起跟着我念“老鼠、老鼠、老鼠……”十遍,然后回答问题。

      生齐声读:“老鼠、老鼠、老鼠……”

      师:猫怕什么?

      生齐声答:老鼠。

      大家一愣,全场笑翻。我接着做了分享:“思维定势”很容易误导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多角度独立思考,不要被教师、教科书以及已有的经验固化和定势。

      这个环节我借助心理游戏,一方面放松学生心情,一方面给学生以思维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无形中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家的第一印象都很好,接下来的教学就有比较好的心理起点。

      1.创设情境,切入话题

      学生对某一话题感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激发兴趣的话题或是问题,必然是对话教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起点。教师要善于设计、精心提炼有价值的话题,为学生搭建乐于参与的“对话平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也是难点。我设计的切入话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问题:

      [材料1]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展览墙前,习近平讲述着他的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师问:这里“复兴”意思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用“复兴”这个词?中国的发展处于“低谷”吗?

      从高一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他们对于经济决策和制度运作不甚了解,教师的设计旨在激发兴趣,问题的抛出,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冲击;话题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革”后中国的发展从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同时让学生从这个问题中,感受到“中国梦”有渊源可循,它与新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今天我们所进行的努力也是继往开来的。用倒叙的办法开阔学生的思维,在心理上与现实产生交互,有利于思考的启动和对话的开展,也在逐步建立心理契约。

      2.递进设问,渐次深入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载体,在对话教学中,学习活动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隐含在问题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设问的技术,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不断抛出的问题,以问启思,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促成师生双向质疑式的全面对话:以问导向,激起学生新的思维涟漪和对话高峰,使对话得以拓展和延续。

      [材料2]按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计算,一五期间为35元,三五期间降到26元,四五期间跌到16元。工业每百元资金利润,1966年为34.5元,到1976年下降为19.8元。

      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计算,“文革”十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超过建国30年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商业、城市公用事业的全部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因此,从总体看,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文化大革命”简史》

      师问:想一想,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面对这一状况,你要从何入手解决问题?

      师问:可是两年时间过去了情况没有大的改变,为什么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阻力是什么?

      师再问:这种停滞状况如何突破?

      师追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这一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些步步推进的问题好比是给学生一个个思维的抓手,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史料信息和教科书的提示去思考和对话、交流,并产生更多的疑问,环环相扣,思维螺旋上升,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提示,抓住学生的思维兴趣,适时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心理契约的良性作用能极大促使学生们积极投入和教师的对话中,实现师生认知共振、思维同步和情感共鸣。

      3.倾听互动,衍生新问

      持续有效的“对话”应该是双边的,师生交互的,只有在安全、放松、愉悦的心态下,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会呈现主动和生成的状态。心理契约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为起点,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期待,抓住良好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观察和倾听,面对生成性的问题,给予肯定和积极鼓励、引导,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予以观照,因材施教,调动其实现价值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最终使师生双方的需求达到和谐统一,提升对话的有效性。

      [材料3]展示图片:1978年小岗村农民的字据《保证书》。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师:请同学们阅读这则材料,材料中我们发现1978年12月,小岗村的干部们在偷偷做一件事,很危险的事。同学们可以针对看不太明白的问题大胆提问。

      生问:老师,既然有坐牢杀头危险,那为什么他们要铤而走险?

      师反问:这个问题问得好!冒险的代价巨大,但冒险总是不得已或是有其极大的需求的,小岗村这些农民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展示史料说明农村的困境和农民的生存问题。)

      师问:他们做了什么事要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

      生答:包产到户。

      师问:这种做法为什么会导致起“坐牢杀头”?

      生答:当时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民公社体制,私有就等于资本主义。

      师答:回答正确!该同学对于这一时期国家的基本政策理解很到位,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包产到户违背了公有制的原则,这是反社会主义的做法,是反革命!那么这样违背国家政策的做法对吗?

      生答(犹豫):当然不对,也不好说……

      师追问:换个角度想想,农民为了活下去铤而走险,这说明国家的体制有没有问题?

      生答: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有很大弊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师再问:那应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冒险尝试,大胆突破了错误的国家政策的桎梏,冲到改革的前沿,得到中央的认可和支持。)

      师总结:由此可见改革的内容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样的“提问—追问—质疑—反问式”对话中,教师的提问具有定向、启发、引导的功能,围绕这些问题的对话引领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既达到教学目的,又使得学生产生成就感。对话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表明其思维的活跃和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出现阻滞或偏离预设时,教师不能生硬地给出结论,通过变换角度巧妙地引导学生突破障碍,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对教师的认同感强,师生在交互和共情状态下,心理契约更加牢固,进一步推动有效对话的持续。

      4.启发拓展,完成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4]在心理契约视角下,课堂师生对话的效果呈现关注点有二:一是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的关系,这也是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积极有效对话,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中启发拓展,提升认知水平,顺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本课以“中国梦”为话题引入,以“梦想照进现实”为阶段的总结,在这条主线贯穿的最后,提出一个活化经验的问题:

      师问:中国人这一阶段的圆梦之路给我们什么启迪?

      生答:要有变革的勇气,敢于突破旧传统。

      生答:要勇于创新。

      生答: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师再问:说得好!但这条路要如何找呢?

      生答:根据自己的国情,还有世界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

      师追问:对,既要面向未来,又要适合自己的特点,这叫传承中创新,是很高明的智慧。关于改革的方向大家还有想法吗?

      生答:改革要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答:要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师答:很好!大家总结出了改革的根本方向: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改革成功的基本因素。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所以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应用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学设计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重要目标。通过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找到规律,活化经验,学会以史鉴今,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中要求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

      综上所述,“师生对话教学”是高中历史课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对话教学中以“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心理基础,师生在心理层面形成共同的约定,即“心理契约”;而“心理契约”的形成,有助于师生在对话中心有灵犀,相互理解,交流意愿增强,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该课笔者的教学实录被收录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配套光盘,全国发行。

标签:;  ;  ;  ;  ;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以北京师范大学高中历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程为例_心理契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