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混凝土结构应用范围和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因此,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质量控制意义深远。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施工环境,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的协调性发展,提升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建筑物整体质量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物整体性能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就是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建筑,在常规状况之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要大于等于80厘米。因为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实性,对此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提升对其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视。在实践中大体积的混凝土施材料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主要就是在这些大体积混凝土中适当的添加相关膨胀剂,通过此种方式保障施工环节的开展。同时要提升对建筑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的重视,基于此为基础保障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进而使其与既定的标准相吻合。要想有效的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在实践中就要根据实际的建筑环境以及施工需求,了解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合理的应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手段,提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整体质量。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2.1、合理配置材料
(1)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原材料,在选择水泥材料之时,可以选购一些强度为42.5的硅胶酸盐水泥材料。在应用前,需要使用实验室检测形式来对其合理处理,确保水泥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促使其可以合理应用到施工中。(2)选择合理的粗骨料,在选择合适的材料时,作为施工企业要求以配筋的要求等,进而选择最符合工程实际粗骨料,促使其粒径满足在施工范围要求,在施工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挑选一些粒径比较大,同时级配较好的石子进行施工,而这主要是由于的此类材料在应用时,可以降低拌和用水量,促使收缩问题的逐渐降低,并且对水泥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在将水泥水化热的和环境下,可以把碎石的粒径合理控制在40~50mm的范围内,进而提升工作的可靠性。(3)选择科学的细骨料材料。在选择这种材料时,要求依据混凝土搅拌的具体要求,采购最为合适的施工原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不断降低水泥的使用量,降低水化热问题。与此同时,对含泥量合理控制,避免出现结构收缩问题,进而提升大体积混凝土强度,促使材料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2.2、合理设置配合比
大体积混凝土是通过多种原材料之间组合,并且每一个材料的配比设计变为了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在进行配合设计之前,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工程的实际需求有充足的了解,进而可以确定好混凝土的强度。在强度确定以后,则应合理选择原材料,并且对材料的质量以及经济性等等情况考虑在内。比如说水泥的应用,通过实践显示,水热化低的矿渣水泥在此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价格较为合适。因此,要求有质量可以保证的厂家,在整个配比中要求对水泥和水等材料的使用量合理设计,特别是水,其使用量都会对其浇筑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水比较少的话,则就会造成浇筑后强度不够,水较多的话则会导致强度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混凝土浇筑
我国目前的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工程,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一般选用较为主流的方法,即:分层浇筑施工法和逐步推进浇筑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基本浇筑方法中,采用分层浇筑施工则更加常见,其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也更为完整和全面。在浇筑前,先对模板内进行分层,制定前期浇筑计划,保证浇筑质量控制能力;在浇筑开始前,应该重视浇筑工作的连贯性,采用效率更高的浇筑工法,保证浇筑工程能够一次性完成,防止出现中途无故停顿的问题,将裂缝控制工作落实到浇筑实践中。除此以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必须提前计算摊铺厚度,且应该保证摊铺厚度均匀,不同摊铺厚度应该对照不同的配合比,在具体浇筑工程开始前,应该切实保证待泵送混凝土材料的和易性和均匀性,保证胶粘材料与骨料的充分混合。此外,还应该尤其注意的是,选用水泥替代品应该考虑其对混凝土强度及防渗性方面的影响,考虑到在浇筑中,水泥用量较低。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必须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在常规的搅拌阶段,施工人员应该增加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搅拌时间,从而确保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在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该委派专人对浇筑质量进行核验,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方可进行第二层的浇筑工作;此外,在进行第二层浇筑阶段,应该待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不能等到初凝结束后再开始浇筑;各层间施工时间间隔应该合理控制,不宜过长,初凝时间为最低控制时间。
2.4、施工养护
保温法主要是指在施工结束之后对所浇筑建筑结构进行温度的保持,混凝土在浇筑之中会产生水化热,假如处理不当,其放出的热量会造成结构温度的迅速变化,进而影响浇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强度。因此,为了保证施工之后,建筑的强度不会因为水化热而降低,可以在施工结束之后对混凝土浇筑结构进行保温处理,防治结构表面的温度急剧变化,影响结构的成型和强度的保持。在实际的温度控制之中,施工人员一般在施工完成之后将结构内外温差控制在25摄氏度以内,并保持二到四周,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顺利成型,避免出现开裂现象。温度的保持可以通过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覆盖保温材料或是在结构表面喷洒热水来实现。保湿法处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表面的水分保持。水分的快速散失也会影响建筑的结构强度,因此,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之中,保湿法处理一般是将所浇筑的结构放置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之中,防止水化放热使得建筑表面水分散失过快从而是结构的表面出现裂痕,影响结构的使用强度。
3、做好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
首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好各项工作。作业期间一定要作好分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与要点,施工期间相关技术和施工负责人员要对现场进行作业指挥。其次,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及时跟进施工进度,做好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最后,做好人员管理工作。一是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选择一个资质比较好、建设水平比较高的团队进行建设。二是严格把控人才关。一定保证施工人员要有技术合格证书,上岗前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岗,既保证工程安全,也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及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加强提升质量意识,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总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能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在施工中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确保建筑工程具有更高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刚.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J].居业,2016(06):97-98.
[2]徐益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2):25-26.
[3]丁浩.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4):64-65.
论文作者:石浩兵,童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体积论文; 材料论文; 结构论文; 强度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