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定位分析_高考论文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定位分析_高考论文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导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研究

考试是杠杆,不同性质的考试反拨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高考这样大规模的国家统一考试,它的反拨作用具有导向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尤其对中学,它诱导、影响着教学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高考历史科的导向性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分析高考历史的导向特征,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讨论这个问题也应该有利于命题尺度的把握。本文仅分析高考历史科近三年来的情况。因为这几年高考历史具有一贯性,在某些方面与以往有明显差别。

众所周知,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近年来高考历史科在能力考查方面最明显的导向是注重摆脱和纠正“左”的思潮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引导科学地、客观地认识历史的发展。从1993年世界史的问答题开始,三年来在大小试题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

1993年历史科高考问答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政治领域内世界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并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肯定了资产阶级运动的进步性。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资产阶级运动是否具有进步性,以前的认识至少是不明确的。“左”的认识则过分夸大了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地位。当时这道试题若再要求指出“主流是什么”,其导向作用更明显。这道题的出台使中学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开始摆脱了“左”的倾向,开始重新学习和思考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逐渐接受了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的历史”的观点。这个观点符合客观实际,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形势下,摆脱极“左”思潮和前苏联史学影响而产生的科学认识。如果这样的理论认识不引入中学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仍袭旧说的现象就与整个国家的基本形势不协调。这样说恐怕并不过份。

沿着这一思路,1994年历史科高考命题又进一步,直接提出了关于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问题。问题的设计既富说服力又具思辨性,用革命导师的话指明结论,提出问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1993、1994年的这两道题所涉及的理论认识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学对世界近代史发展的理论认识,肯定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地位。如果说1993年的那道题还没有引起高中历史教师的广泛领悟的话,那么,1994年高考后至少教高三的教师都产生了一种学习的紧迫感。还应该肯定的是,高考在观点、认识上摆脱教材的束缚是正确的。中学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一点。所谓能力培养,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寻找真理的方法,如果我们连现成的“真理”都不能自圆其说,那岂不是南辕北辙吗?且不说坚持极“左”认识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相吻合,就是对本学科的发展来说也极为不利。如果高考命题完全依据现行教材,不能突破现行教材,回避认识问题,那就无法考查能力。世界近代史又是高考考查范围中世界史内容的重头戏,由此理解,命题者也别无选择。无论从哪方面说,这两道问答题所起到的导向作用都是积极的。

除了大题之外,小题之中也开始渗透了由这一基本线索的认识而产生的对一些具体史实的新观点。如1995年高考第14题:

14.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这道题B、C、D三项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调整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才是根本原因。这也是对1848年革命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分享统治权的要求正是A项表述的表现。那么怎样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工人运动问题呢?与此相对应的第30题提出了这个相关的理论认识问题。

30.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民基层会议”,“我们只有一个口号:‘人人自由平等!’”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些要求表明

A.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C.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提上日程

此题的理论认识含义是资产阶级运动是主流,工人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派生出来的,它虽然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其要求仍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这道题的理论认识含量确实比较深,又由于现行教材表述的原因,它的难度值在0.14就不奇怪了。

如果从常模参照性考试的几个理论标准来衡量,上述例举试题的测试结果也许并不尽人意。但是这些试题的导向作用却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影响所至其一是,大部分高中教师已注意到更新知识的迫切性。很多地方的教研部门已把理论学习做为高中教研活动的主课题。当然,这种更新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世界近代史范围内。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史,教师们有同样的要求。其二是促进了教材的更新。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自1979年问世以来,其间做过多次修改。由高考反映出来的教材滞后的舆论,应该承认对教材编著者也产生了影响。据悉1996年秋将有新版本的高中世界史教材问世,做为过渡版本与下个世纪的新教材衔接。这是可喜的。

近年来高考历史的另一个明显导向是在摆脱死记硬背现象的同时,注意引导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考查理解层次目标的试题是高考历史变化中难度提高最合理的部分,无论对高校选拔新生还是对中学教学都是既有利又现实的。考查理解目标对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可能是比较低的要求,但是考查高中生对历史的理解,要求就不能说很低了。道理很简单,理解历史现象需要社会经验。不同社会经验的人读相同一本历史书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如果教学得法,能够引导高中生对所学历史理解透彻已实属不易了。

考查理解目标在选择题型中体现较多。选择题可以考查知识记忆的准确性,也能够考查理解能力。高考历史试题近年来对选择题型功能的挖掘日臻成熟,大多数题目都采用顺向思维的方法增加了选项的迷惑性,如1995年第12题。

12.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此题各选项内容都是顺向的,须排除的三项都有合理成份,但仔细推敲题干要求的“反映”(如果题于再明确一些就更好了)二字,最恰当的是C项。这种题的解答需要理解加记忆。如果记忆准确可迅速排除B项,对A、C、D三项教材中没有文字表述的内容则需要通过理解判断是否恰当。对第22、24题的解答也是如此。这两道题所引用的材料教材都没有出现过。但因为所提供的选项中有正确答案,所以需要的是充分理解材料,在理解材料、理解各选项的基础上,判断哪些选项是正确的。运用材料编制的选择题显然要求有比较高的理解能力。它同材料解析题不同的是,材料解析题给出材料、提出问题,但没有答案,需要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答案;而材料选择题则要求理解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如果学生只会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则完全有可能选错答案。这样命题较好地排除了用死记硬背方法应付考试的可能性。考生如果对教材知识都理解不够,解答这样的试题就不大可能得心应手。估计类似这样的材料选择题今后还会做为试卷的中高难度试题出现,并会适当增加。

除选择题外,问答题近几年也是要求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问答前半部分是叙述教材史实,后一问的“基本道理”就是对所述史实理解后的结论。1995年的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问题中的“主要原因”既有对史实的掌握也有理解;“遵循什么原则”则是对有关史实归纳总结后的思考。这里也不存在较多成份的运用能力,因为没有新情景、新材料。但要求理解的层次是比较深的。虽然比较深,但教学中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样的导向作用应该说比较恰当。

按照现行教材和教学的整体水平,过多的考查高中生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要求过高,欲速则不达。而考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是完全可行的。这对教师也是一种适当的鞭策。因为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需要有超出教材几倍的水平,教师应该做到这一点。教学从理解高度把知识讲透了,学生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也就形成了历史思维能力。反之记住了没有理解的史实就叫死记硬背。另外,历史不像数学。数学可以依据定理从推理得出结论,历史的结论则不能依据推理,必须有史实根据,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教材中表述的各种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这样的目标操作起来仅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能够使学生很快地提高学科理解能力已实属不易。重点考查理解层次足以达到选拔性考试区分度的要求。高考历史的难度和要求近期都不宜再提高了。尤其在标准分制度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要求过高势必降低历史科在全部考试科目中的权重。而着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既可以达到能力考查的目的,同时也比较容易把握整体难度对于教学的导向,也使大多数教师感到是可及的目标,在教学中是可以具体操作的。

近年来高考历史对知识记忆的要求也有变化。这方面的导向也须注意。否则教学会劳而无功,会挤占、影响能力培养的时间和效果。

填空题型的解答全靠记忆。这种题型1993和1994年占15分,1995年降低为10分,今后或许还会减少。近几年要求填充的内容只有1994年“爱尔兰南部于__年脱离英国的统治……”一空有较偏之嫌,其余大多数均为重要的知识点。选择题中1994年第20题,要求排列二战后印度、越南、印尼、缅甸独立的先后顺序,要求记忆过细,有误导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大多数考查记忆的选择题都是应知应会的内容,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

问答题近年来重分析,引证史实也是粗犷式的要求。近年来问答题的评分标准出现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求引证的史实“采点”给分;要求分析的内容“采意”赋分。这种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评分办法也折射出高考对记忆程度的要求。

注意能力考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与注重能力培养相辅相成。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即便是培养新型的史学工作者,也没有必要要求过细过繁地背诵史实。高考的这种导向是大势所趋,很具现实意义。因为教师转变观念落实在教学上势必要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特点之一就是过分强调记忆。过去高考注重考知识,导致一些教师要求学生背教材,也使外人认为历史无非就是背,所以什么人都可以教。现在高考注重考能力,但若偶然出现一道记忆要求繁琐的试题,也会使教师们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心有余悸。反之完全杜绝这样的试题,其导向效果就是鼓励大胆放弃对细梢末节的记忆训练,把精力投向于能力培养。高考的导向作用甚至大于高中教学大纲及其有关的行政命令。因此对每一道试题都需审慎再三。

顺便说一下,高考也出现过导向不明的试题。1995年的第15题:

15.在日本的武装倒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经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通过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

此题从记忆角度立即可以排除C项。D项中“彻底消灭”表述不准确,略做思考也应排除。A、B两项似是要求分辨的重点。但如果要排除A项,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为现行教材并没有明确表述在倒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是那些人。考生即使选对了B项,对否定A项大概也不会有十分的把握。史实上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起了领导作用。如果不想指明这一点,则A项的提法可修改一下。欲指明这一点在没有教学背景做依据情况下,只能提供新材料。似现在这样,认真思考的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答对的考生也未必知其所以然。不了解明治维新研究结论的教师恐怕也不会引起注意。

另外,1995年试卷难度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笔者看来,是试题多处击中了中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现在命题组人员的知识结构已不是一般的大学教师水平,有些命题教师是我国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这样高水平的学者似乎不可能出容易的试题(有些在他们看来也许很简单了)。据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统计(见《历史教学》1995年12期)95年试卷中32道选择题,其中难度值在0.50以下的就有14道,最高难度达0.14。这反映了命题水平与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问答题的42题则教学普遍没有重视。对43题的认识则如同那些选择题一样,属于水平之间的差距。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新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1996年9月开始使用,那么1997年高考仍要依据现行教材。在使用现行教材的同时,又要运用新的观点,这仍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了解有关教材各章内容的新认识,如对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早晚的评价。近年来几本权威性著作都一致认为林肯在内战初期坚持统一的立场是正确的,如果较早地颁布宣言会导致没有参加叛乱的蓄奴州倒向南方。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

2.对知识记忆的要求,时空观念仍应重视,但时间不必过细。1994年第20题那样过细的时间记忆题今后不大可能再出现。空间概念则须加强。因为这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地理概念问题,还包括必然因素。最近有人撰文指出,认为长江是天险实属误会;历史上江南政权的保卫战往往发生在江淮之间,这是很有道理的。另外,特别应加强理解基础的记忆,包括概念的准确记忆。总之,基础仍需加强,但方法需要改变。

3.高考对于1949年后中国史和1945年后世界史的考查,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有大题涉及。这两段是教学的弱点,研究不够,认识不足,亟待加强。

标签:;  ;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定位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