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分析论文_王世洪

王世洪

(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内镜灭菌率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照《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对使用后的结肠镜由专业人员进行清洗消毒,检查镜头以及钳道、附件,并且对比消毒前后内镜病原菌数量。结果:结肠镜消毒前检测出5种病原菌;在消毒后未检测出病原菌。结论:结肠镜使用后由专业人员采用酸化水进行消毒的灭菌率比较高,其能够保证内镜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 结肠镜 清洗 消毒

近年来结肠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趋于广泛,其有助于预防以及诊治疾病,结肠镜的结构复杂、构造精细、材质特殊以及管道细长等导致其清洗消毒困难,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而且其消毒时间过长,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结肠镜的清洗消毒方法有很多并且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结肠镜的消毒质量以及提升灭菌几率,一种快速安全和高效的消毒结肠镜的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结肠镜的清洗消毒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过的结肠镜176根,清洗剂为酸化水。

1.2清洗消毒方法

结肠镜的清洗消毒依照《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也就是经过手工水洗、酶洗、次洗等步骤后,采用酸化水进行消毒以及末洗。结肠镜从人体内退出之后需要抽吸酶液,通过预清洗后,再采取全管道灌流清洗程序。水洗是用管道清洗刷来刷洗包括吸引管道、活检孔道等部位[1];并且装置管道灌流器,启用消化内镜消毒系统,进行水洗2分钟。酶洗是指将水洗过的结肠镜转移到酶铣槽,使全部镜身淹没在酶洗液之中,同时启用全管道灌流进行循环清洗2分钟。次洗则是再次将酶洗过的结肠镜转移到次铣槽,使用流动水源冲洗全部镜身,并且进行管道灌流以及循环清洗1分钟。将次洗过后的结肠镜用高压气枪吹过之后放置在消毒槽中并且启用全管道灌流,使其在酸化水中循环浸泡3分钟即为浸泡消毒。末洗则需要带上无菌手套,将消毒后的结肠镜转移到末洗槽使用过滤水冲洗,时间为1分钟。

1.3病原菌的种类

结肠镜消毒前检测出的5种病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结合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奇异变形菌。收取各个样板后采取肉汤营养液按照1:10比例进行稀释,在外加营养琼脂做倾注处理,在37°C温度下进行孵育一天后再观察计量细菌的浓度。

1.4统计处理

对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肠镜消毒前后镜头、钳道以及附件等检测到5种病原菌,菌落计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消毒后结肠镜的镜头、钳道以及附件都未发现病原菌。详见表1.

3.讨论

结肠镜的彻底清洗是保障病原菌消灭的前提[2],普遍的清洗消毒结肠镜的方法只是关注消毒并不注意清洗,这让消毒灭菌的效果大大的受到了影响,,并且结肠镜官腔结构细长复杂导致了清除官腔内附着血液以及粘液和分泌物的困难性。在清洗操作中带入的水分、消毒液挥发、取物等能够导致浓度下降,使结肠镜的消毒水平和灭菌效果受到影响。曾有文献指出,不规范的清洗消毒方法的使用会导致内腔检测不合格,使其内腔合格率低于其外表。经过彻底的请洗结肠镜,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境内出现有机物污染的几率;采用独立并且加盖的消毒槽和在结肠镜浸没入消毒液前,需要吹干镜身水分并且擦干外表,保障其有效浓度,提升病原菌消灭的效果。所以,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性,在使用结肠境前中后三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操作指南来使用。

医院感染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质量监测,为了强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管,需要依照要求对内腔以及外表面采取监测,偶尔会发现内腔样本中未发现菌落等现象,从内镜外表面获取的标本中出现了菌落生长和超标的现象。这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有个别患者本身疾病致使粘液十分粘稠造成内镜的严重污染。内腔的清洗需要采用高压水枪以及无菌毛刷进行反复的冲洗和刷洗,并且活检孔道以及吸引器管道的两端都需要用刷头,这种操作程序能够大大的提升内腔清洗效果;但是内镜的外表面清洗方式仅仅是使用湿的纱布在镜身上下反复进行檫拭,若内镜的外表面有粘稠粘液,其采用的纱布会严重污染,并且持续的檫拭同样难以保障清洗效果,所以需要及时更换纱布,强化檫拭力度与次数[3]。在另一个方面,采用消毒机进行消毒的内镜,清洗人员往往会因为人工清洗后还要采用机器清洗消毒而粗心大意,在清洗内镜时较为马虎。未经过人工清洗的内镜总体消毒合格率较低,这表明内镜在进行机洗前采用人工清洗时很重要的。同时,经过标准的清洗步骤,内镜的检测上基本未发现病原体,尽管培养仍然没发现有微生物生长的迹象,采用手工清洗对内镜进行彻底的清理能够尽最大可能的减低内镜出现有机物污染的几率,保障消毒效果。曾有文献报道,消毒效果和消毒液的效率时间正好呈现出正相关,在消毒液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时间越长这灭菌效果越好。所以,采用机洗为内镜进行清洗消毒的时间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换言之,清洗内镜的消毒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熟练掌握有关消毒灭菌的知识,加强道德规范,拥有极高的责任心,能够依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其中的操作要求,踏踏实实的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医院的管理部门还要做好感染监测测以及质量的控制,定期对其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及早发现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杜绝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把握好内镜清洗消毒中各环节的质量关。

本研究中,结肠镜在消毒前从镜头、钳道、附件中发现了5种病原菌,其中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结合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奇异变形菌。然而在消毒后结肠镜的镜头、钳道以及附件都未发现病原菌。在对结肠镜进行清洗消毒的过程中,都是采用酸化水消毒,由于其快速环保并且无毒等优势[4],这在很多医疗机构都能够广泛采用。有专业的人员对结肠镜进行清洗消毒能够保障其清洗质量,同时提高灭菌几率,加快机械的周转,使得临床检查以及治疗时间变得充裕,满足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雅军,李永生,吴敏奎等.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460-3461.

[2] 班海群,张流波.全国39家医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4(4):70-75.

[3] 徐岚,刘玉红,韩颖等.镇江市内镜消毒效果与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187-1189.

[4] 李永宏.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展望[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0):128-129.

论文作者:王世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结肠镜清洗消毒结果分析论文_王世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