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与中国的目标选择_太平洋论文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与中国的目标选择_太平洋论文

论亚太经济合作的态势与中国的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态势论文,亚太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电讯革命和亚太经济崛起,是推动全球新秩序形成的三大主要力量。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衰退,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势。而亚太经济继续增长,市场容量急剧膨胀,高新技术快速吸收扩散,资本流入充裕,区内贸易增长迅猛,亚太经济逐渐成熟,走向自主。500年前,全球的经济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今天这个中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下个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一、亚太经济合作现状

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独家提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的构想,但支持者甚少。自80年代中期以来,除日本和澳大利亚采取更加积极的亚太政策外,区域内各国各地的政策也明显向亚太地区倾斜,使亚太经济合作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亚太合作由专家探讨变成政府行为,形成官、民合作机制同时运作的新格局。从1960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教授最先提出太平洋经济合作的构想,到1989年底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召开,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先后提出过“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设想”、“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等构想,并产生“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等区域组织。这些构想和组织,虽然对探索和协调亚太经济合作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未能在促成亚太经济合作方面产生较大的效应。而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应运而生,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由专家探索变为官方探讨和政府行为。紧接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5届部长级会议后,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部长级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开放贸易和投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基石,加强多边贸易体系,扩大地区和全球贸易以及改善投资环境和程序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中心目标,并通过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和投资框架宣言》,讨论了“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长远发展方向的报告。“名人小组”的报告,建议亚太经合组织在四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即:开放地区和全球贸易、贸易促进计划、技术合作和亚太经合组织制度化。与此同时,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等民间机构,仍然在提供信息,分析和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亚太经合体制中将继续存在着官、民合作机制同时并存的格局。

第二、区域内经贸关系由单向循环变成双向循环,经济活力日趋增强。1985年9月,5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在纽约经过艰难的谈判达成“广场协议”,决定让美元贬值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进而带动韩元,新加坡元和台币相继大幅升值。由此,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一部分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产业和易污染环境产业的生产基地向东盟国家转移,构造三级梯度产业协作体系和转换机制,分散商品出口市场,逐步扭转对美国市场过度依赖的状况。其结果是,对内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对外大大推动东盟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出口主导经济战略的实施,以扩大对外贸、引进外资外技为支柱的“三外一体”外向型经济体制取代内贸、内技和内销为主体的“三内一体”的内向型经济体制。用“出口工业品换回机器”的积极增长机制取代“出口资源一换回消费品”的消极循环机制。这样,在亚太经贸活动中昔日单向循环的国际分工体系改变了,双向循环的新机制就形成了。这就是:日本供应机械设备和中间产品,“四小龙”是出口加工基地,美国提供制成品出口市场。其中:日本不仅是资本,技术和商品的最大供应国,而且是不断增大的制成品“吸收器”;“四小龙”进一步发挥加工基地的作用,并开始向东盟等国家转让资本、技术提供一定的出口市场;东盟等国家既吸收大量资金、技术和商品,又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至于美国,则是提供市场和争夺市场,吸收大量资金和进行资金和技术转让是并行不悖的。

第三、区域内各国的政策向亚太地区倾斜,经济合作从个别国家的要求变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价值取向。伴随着亚太经贸活动双向循环机制的形成,区内各国都调整政策,积极参加经济合作。美国、东盟国家等参与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并力争发挥主导作用。中国1986年正式加入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将参加会议的活动和整个亚太经济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之一。就日本而论,对外战略经历由脱离亚洲到重返亚洲的过程。在过去十年中,日本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境外投资的50%,超过美国而成为最大的投资国,已经形成以日本为主导的“雁型模式”的经济合作格局。其长远目标选择,是立足东亚,走向世界,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作用。至于两洋国家美国,经贸活动的重点长期在欧洲,自八十年代初就加快发展与亚太地区各国各地的经贸合作,1992年贸易额达3.440亿美元,比同西欧的贸易额多50%,比同拉美国家的贸易额高两倍,为国内提供了25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经济贸易关系的日趋密切和重要,美国越来越重视亚太地区。克林顿一上台,就着手调整美国传统的“欧主亚从”的外交、安全、经济态势,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二、中国参与亚太合作的战略选择

1993年11月,欧洲共同体和欧洲经济联盟成立欧洲经济区,美国国会批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地区14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西雅图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张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结构,使全球经济越来越以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大极、三地区为中心组织起来,进而大大加快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而亚太经合组织,则担当着全球经济引擎的角色。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亚太国家的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如何呢?

——充分认识和估量中国在“亚洲太平洋世纪”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在讲亚洲太平洋世纪。亚洲有三十亿人口,中国大陆就占十一亿多。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这是因为,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完全消失,新的多极格局还没有最终形成。而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政治大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会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现在,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正在快速推进。据统计,1978-1993年,GNP年均增长14.56%,一直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随着经济快速的增长,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6%,比GNP高出1.44个百分点。九十年代将继续高速增长,有可能比GMP高了3-6个百分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资源丰富,市场广大,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资源供给地与产品销售市场,扩展双边,多边和区域贸易的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对外开放,从世界各国各地引进。因此,中国又成为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投资场所。据统计,从1979-1993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4.056个,协议外资金额为2.172.16亿美元,实际投入利用外资600.42亿美元。其中,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美国、东盟等国家。如1992年,全国实际投入利用外资192.02亿美元。其中,港澳86.89亿美元,占45.25%;日本31.79亿美元,占16.56%;台湾10.53亿美元,占5.49%,美国5.8%亿美元,占3.03%;东盟国家2.89亿美元,占1.51%。以上国家和地区合计达到137.93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1.84%。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规模逐步扩大。到1993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在外经贸部备案新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已达4.497家,中方总投资为51.6亿美元。这些企业,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地区就有1.789家,占投资企业数的39.78%,中方投资额32.01亿美元,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2.03%。这表明,我国已经由单向资本输入国变为双向资本流动国。同时,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股票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直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形成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世纪的到来离不开中国的发展的新格局。

——实行开放型进口替代战略,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完成了工业化早期阶段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对重化工业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完成了“进口再替代”的任务。而今;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已经启动。这就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以劳动和技术密集相结合、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两翼,实现工业化后期的高加工变化的任务。为此,需要完成石化,机械、电子等产业部门由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的转变,使之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轻纺、缝纫和服装等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出口,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外汇保障。由此,就全局而论,我们认为应该实行开放型进口替代战略,首先要集中力量开发或引进高新技术,使某样零部件或加工阶段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打入亚太国际市场,完为全球产业体系的一部份,以求跟踪世界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以求逐步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九十年代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以参与亚太地区高层次水平分工为目标选择,而不能盲目追求国产化率。

与此同时,要推进“大经贸战略”,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其整体目标应该是:外贸总额适度超前增长,集约化发展,市场多元化,地理分工合理,走向良性循环。为此,一要形成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开拓亚太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接轨运行;二要实现对外经贸大融合,把外贸、对外投资等项业务结合起来;使商品,技术、服务一体化协调发展,双边、多边、区域经贸合作相配合;将贸易、工业、农业、技术、银行、商业组合起来,促使国内国外宏观调控相衔接,形成中国参与亚太市场竞争的整体合力;三要扩大对外经贸规模,提高参与亚太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强化经济总量贡献度,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和总量平衡机制,加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发展的力度,发挥全面的导向功能,逐步深化参与亚太经贸合作的层次。

——实行外向型多元化战略,依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的特点,适应亚太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参与各个层次的产业分工协作。

第一、要发展智力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经济起飞奠定基础。劳动密集型是亚太地区产业进化升级的基础工业,号称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就是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起步的。它们经过长期的努力,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丧失了,并逐步向亚洲低工资国家转移。而我们是低工资国家,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劳动就业率,加快资金积累,带动整体经济繁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带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资本、技术和知识的密度显著提高,体力型劳动密型产业的竞争能力日趋下降;国际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不仅东盟各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亚洲“四小龙”也未彻底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双重特点的智力型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才能在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分工和协作中保持优势。

第二、要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协作,以求适应亚太地区产业优升的新趋势。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日趋缩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进行。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应亚太地区高科技工业蓬勃兴起的新趋势。否则,势必导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八十年代,全国安排能源、交通、原材料等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约300多项,投资总额高达3.100多亿元。近几年来,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贵阳等地,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样,就可以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提高参与亚太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的水平。

——实行以跨国公司对付跨国公司的战略,同亚太地区跨国公司建立密切的关系。当代世界,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基地,触角伸展到四面八方的跨国公司正在全球快速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1990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3.5万家,设有15万家分支机构;1992年跨国公司发展到3.7万家和17万家分支机构。其对外销售额1982年为2.4万亿美元,1992年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7%,大大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外直接投资约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居主体地位。跨国公司以遍布世界的生产资本经营资本以及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向各个主要经济领域积极扩张渗透,在较高利润基础上取得长远发展,以求不断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成为决定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区和尚未成型的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圈谁胜谁负的重要因素。近二十年来,跨国公司力量的消长,对日本有利,对美国不利。1971年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650家,美国占358家,日本74家,英、法、德138家,其它国家80家。到1993年,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500家,美国占161家,日本占128家,英、法、德102家,其它国家109家。这个变化是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日本经济腾飞和亚洲“四小龙”崭露头角的深刻反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发展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的中国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系统中去,已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决策的重大战略。

标签:;  ;  ;  ;  ;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与中国的目标选择_太平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