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心理渗透法”强化管理者职业目标_哈佛商学院论文

哈佛商学院“心理渗透法”强化管理者职业目标_哈佛商学院论文

哈佛商学院“精神渗透法”强化管理者职业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商学院论文,管理者论文,目标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不知道是我们选择了哈佛,还是哈佛选择了我们!”在哈佛商学院毕业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上,王铁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求学目的还是人生目标,他的同学和他居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王铁目前的身份是库柏防爆电器及特种产品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在求学哈佛商学院之前,他已经为GE服务了8年。当年在哈佛商学院如学前填写的人生目标与求学原因时,王铁写下了“希望能帮助中国有一个像GE一样的跨国公司,而我自己能成为中国的杰克·韦尔奇”。而他哈佛的同窗好友,目前已经走上自主创业路的张熙则写下了“未来自己开一家公司,达到国际化标准”。

“我们想得居然差不多。”王铁和张熙不禁感慨万分。

显然,每一个商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哈佛、斯坦福和沃顿等顶级商学院之间也许在教学质量上难分伯仲,哈佛之所以是哈佛,沃顿之所以不同于斯坦福,各个商学院鲜明的特色无疑是各自的招牌。而不同商学院独有的精神特质也体现在他们学员的个人气质上。

王铁和张熙惊讶于彼此的相似,这不是巧合。无疑,哈佛商学院是根据学院固有的气质挑选了学生,然后通过悉心培养,强化了学员的哈佛气质。哈佛商学院的宗旨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领导者”。于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使命感,不甘平庸,求新求变……这样一批充满自信,常常不满现状的年轻人便集聚在了一起。

当年的目标

毕业于北大的张熙曾在广州高露洁做了6年销售,那段职业生涯让他获益良多。但是有一天,这个被公司器重,被旁人羡慕的年轻人突然觉得,“一直在快销领域,我想开拓一下眼界,跳出销售这个圈子。”

而毕业于交大的王铁这时候在GE已经有了不错的积累。但是面对可以想象得出的未来,王铁开始犹豫:“在这样一个大公司里,未来是看得见的。但是如果我去读书,未来就是未知的。”

两个年轻人想到了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跨国公司都是缘自海外的公司,为什么可以掌管一家跨国公司的老总都是老外?

于是两个而立之年的男人都写下了自己的目标,进入哈佛商学院,是他们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入学的一张问卷上,他们将这些目标认认真真地填写上去。

和两人一样,后来进入哈佛的钱琼炜也仔细想过自己的未来,“我希望为中国汽车工业作贡献,并希望终身做这件事情。因为我喜欢汽车。”

这时,王铁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们现在做的还真的就是当年写的内容。”

毕业时,他们都有很多选择。王铁知道,自己的梦想,需要依靠这个选择实现,于是他接受了库柏的OFFER。

而张熙选择了英孚教育;但是不久以后张熙便创办了自己的教育公司。张熙之所以选择在教育行业创业,是因他认为教育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可挖,“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一定能成长出一个大公司。”

钱琼炜毕业时,正值中国PE市场火热,钱琼炜便也去了PE,但不久便空降PE所投的汽配件厂做管理,随后一直在汽配件民营企业中做职业经理人。“我发现做这行的管理比做PE更能让我满足。”

回想起那张问卷上的那个关于未来的问题,三人甚至有了恍然若悟的感觉。“看来不只是我们选择了哈佛,也是哈佛选择了我们。”正如哈佛商学院的宗旨“培养能改变世界的领导者”那样,这三个年轻人所追求的改变不仅仅是自身的远大前程,也来自对社会、对国家一份沉重的责任感。于是,哈佛挑中了这三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像哈佛这样有经验的商学院应该可以从求学者的文字中判断是否发自内心,然后作出选择。”他们感慨。

哈佛精神的培养和渗透

“培养能改变世界的领导者”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注重细节的哈佛商学院教育中,对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还涉及了很多气质训练与人格培养。

哈佛给这些中国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哈佛对学员自信心的培养。

“和之前我们在国内受的中国教育不同,哈佛培养了我们的自信。而在走向成功之际,有没有信心去做往往在一念之间的事情。”张熙说,“哈佛的教学机制会给学生制造不小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的最终目标不是淘汰你。这与中国一分之差便被拒之千里有本质区别。”

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王铁不仅感慨,在哈佛求学期间,“跨国公司在我心目中从此走下神坛。”钱琼炜在一边笑道,“去之前是低着头看,现在是抬着头看,看得更清楚。”张熙则补充道。“公司不是天生顶着光环出生的,都是人做出来的。”而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即创办精锐教育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哈佛的课程重在案例,并鼓励同学参与讨论。而哈佛吸纳不同背景的人才进入,更有利于讨论的全面开展。

在谈到各自班上学员组成时,钱琼炜感慨道,“我们班上有四个服过兵役的学员,而即便这四个兵背景也不一样。相比之下,国内的商学院背景则相对单一。”张熙补充,“对于案例教育而言,相同背景的人想法常常一样。”“往往最精辟的言论来自对该行业或公司并不了解的人。”无疑,对不同背景的学员而言,“每门课都会出现专家。”而正是在这样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中,学员们增强了自信。

也许是受此感悟,张熙在创办自己的课后教育机构时,将其在哈佛的心得融入其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关键是如何激发出来。所以我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不能批评学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

对于王铁而言,记忆最深刻的一堂课是毕业前教授的临别赠言。“当时教授说‘你们这群人很幸运,有着比其他人好得多的境遇。但是你们不要忘记,在职业生涯中你们做的决定将影响最底层的人’。”

王铁毕业后空降库柏,以一个中国人高营的身份,管理着美国人,“其中还有一些年纪比我大。”王铁承认,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使其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其最终均克服了。王铁表示他战胜困难的最关键一点是“以诚待人”,这一点也是在哈佛求学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

“我之前在国内没有健身的习惯,现在我一直在健身,这都是在哈佛养成的。”张熙笑道。无疑哈佛商学院在他们身上灌输的哈佛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此后的职业生涯甚至生活态度的细节。

标签:;  ;  ;  ;  ;  

哈佛商学院“心理渗透法”强化管理者职业目标_哈佛商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