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银行转型中的十个问题_银行论文

职业银行转型中的十个问题_银行论文

专业银行转制的十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7月,《商业银行法》正式颁行。从此,商业银行有了一个 维护自身稳健经营的法律准绳,中央银行也有一个依法加强监督的法律依据。它使社会主义银行朝着法制化、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中国银行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自1994年国家先后设立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分离出政策性金融业务之后,已经开始走上了商业银行的道路。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三性、四自,这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核心。以此衡量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制,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确实任重而道远。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制,关键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要解决以下十个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的客户,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活动的现代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到位,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的企业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一是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负债率过高;二是折旧率低;三是企业办社会和离退休职工的负担过重。这样的客户,要银行承担贷款,存在着莫大的风险,会使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现在推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正是使企业成为拥有一定资本金可以独立承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法人企业。毫无疑问,银行应当支持企业改革,这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但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二,产权流动,使企业本身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从“七五”计划开始,我国就提出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确实在加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至今仍是粗放经营,很难摆脱由投资增量所调节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权不能流动,缺少对投资存量的调节。用一句形象化的说法:我们的企业只能开,不能关,只能生,不能死。问题越积越多,就带来了亏损面的不断扩大,由此就影响到经济上只能靠增量调节,没有增量,就没有速度,也没有效益。而增量调节带来的效益,又被凝固化的存量和亏损所抵消。在经济总体上,就只能是高投资、高速度、低效益。这种产权不能流动造成的企业资产凝固化,在银行信贷方面则体现为信贷存量的巨额沉淀和凝固。有资料说明,银行信贷资金中不能调节的存量高达80—90%,这是目前信贷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专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多、信贷风险增大的一个原因。最近中共中央关于“九五”和201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依靠市场竞争,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银行只有推动产权流动,才能对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存量有所促进。当然,这同样也需要有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

第三,利率市场化。这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前提。目前的利率管制,使利率有所扭曲,银行利率低于黑市利率,也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是负利率。利率的非市场化,是目前投资饥渴症难以遏制,也是企业非法集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倒资金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制是非常不利的。利率管制对专业银行还有两个不利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和居民存款利率倒挂(3 年以上居民存款利率13.5%,另加保值贴补率,如1995年5—10 月保值贴补率在12%以上,而3年期贷款年利率只为13.5%);二是中央银行 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率偏高,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的利率偏低,加上央行再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就使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中央银行多吃了专业银行的利息。

第四,改革贷款限额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专业银行实行信贷限额管理,在国有经济占统治地位、金融机构不多、金融商品单一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控制信贷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防止资金分散,保证重点建设的作用。目前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已经占到三分之一,打破了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中小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在新增贷款中已占有30%的份额,打破了国家银行的“一统天下”。资本市场的发展,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直接金融的发展,打破了银行间接金融的“一统天下”。同时,金融商品的多样化,四家专业银行在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已占到新增总资产的46%,银行自身也打破了存贷款业务的“一统天下”。这四个“一统天下”的被打破,加上中央银行只对四家专业银行实行信贷限额管理,对一般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使得信贷限额管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日益受到削弱,不能再起到控制信贷总量和保证重点的作用。

同时,信贷限额管理作为一种指令性计划指标,还使得专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超过信贷限额发放贷款,而中央银行却不承担专业银行存款不能放贷的利息损失。

第五,要划清国家同银行的关系,承认专业银行也是企业,除了依法纳税之外,不应再承担税金以外的政策性负担,就这一点来说,目前专业银行承担的税收外政策性负担是很大的。主要的负担有三项:一是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除了正常利率之外,还要承担保值贴补。1995年1—12月的保值贴补率,分别为9.84%、10.38%、11.87%、11.47%、12.27%、12.92%、13.01%、12.99%、12.64%、12.07%、12.07%和13.24%。这项贴补,是银行承担了本来应由财政上承担的通货膨 胀损失。二是前面说的专业银行吸收了存款,在中央银行贷款限额之外不能发放贷款承担的利息损失。这是专业银行承担了本来应由国家承担的为进行宏观调控而付出的代价。三是现在不少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利息到期不能支付,而银行却要按应收未收利息向财政交纳所得税和地方税费。据调查,现在企业欠银行1亿元贷款利息, 银行要花利息吸收大约1亿元存款才能为这笔“应收利息”交上税费。 大体是:上交所得税5500万元,交营业税、城市维护费和能源交通基金1500万元,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2000万元,支付利息和相关费用1000万元。这是财政上吃了专业银行一块。

第六,建立灵活的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一是对贷款实行抵押和担保制度。二是呆帐准备金,现在提存率过低而又冲销不足,名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则增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

第七,要从法制上保障银行在企业兼并破产中债权人的权益。目前,四大专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有不少企业资不抵债,已濒于破产,究其原因,有决策失误,有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或市场变化。有企业经营不善,也有银行贷款失误。但现在推行的兼并和破产,不少是政府行为,搞剥离、转制、分立和破产,使银行贷款悬空,实际上是挖银行一块,这是自毁长城,是十分危险的。市场经济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地会有破产,银行对破产企业的贷款难以收回,可以承担一些应该承担的损失,但兼并破产的作法应当公开化,市场化,应当明确银行债权人的地位,明确银行有权对濒于破产的贷款企业,可以托管或接管。应当明确,毕竟是债权人破股东的产,不是股东破债权人的产。

第八,专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改造。一是明确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放弃任何保持管理或调节职能和充当国家机关的念头。二是加大经营力度,银行要善于调度资金和经营资金,而不仅是守住规模。三是发放贷款不仅要评估贷款项目,而且要善于考核企业,评价企业。四是项目贷款只以约期偿还为前提,不能以项目积累和积累多少为前提。五是顾客第一,不仅要改善服务态度,而且要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九,金融改革要以《商业银行法》为依据。现在中央银行在利率和贷款规模上放宽了对一般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约束,却牢牢地捆住四大专业银行的手脚。要警惕重蹈国企改革上“放开猴子、捆住老虎”使大型国有企业耗尽元气陷于困境的覆辙。金融改革如果不保护银行,人们预言,国有大企业的今天,将是四大专业银行的明天。

第十,要保护银行。目前深化国企改革,不少政府部门、国有资产部门和不少地方政府,往往只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很少考虑银行资金的流失,很少考虑银行债权人和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几家大中型企业的倒闭,影响再大,毕竟是局部损失,银行的兴衰,即使是小银行倒闭,其影响却牵动千家万户,造成连锁反应,严重的会影响稳定,乃至危及政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标签:;  ;  ;  ;  ;  ;  ;  ;  ;  

职业银行转型中的十个问题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