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兼论我国当前的能源安全_石油论文

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兼论我国当前的能源安全_石油论文

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兼议当前中国能源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海湾论文,中国论文,因素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3月20日,美、英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时至今日,人们对美、英发动战争的理由“反恐”与“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越来越怀疑,而美国“争夺伊石油之心”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昭然若揭。本文试从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石油)探析伊战原因及战后海湾地区的能源之争。

一、世界油气资源的地缘构成

石油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经济命脉,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政治特性,能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间的稳定与安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油价每提高10美元,持续1年,发达国家的GDP下降0.25%,通胀率上升0.5%。”(注:Cambridge Energy Reasearch Associates,Accenture,and Sun Microsystems,Global Oil.Trends 2003.)鉴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大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西方国家无不介入石油活动,竞相展开角逐,运用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手段施加影响,以确保它们对国内外石油资源的有效控制。但是,石油的分布很不均匀,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并能支撑起本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种分布的不均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必然引起能源争夺,由此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近年,伴随世界油气重心的时空变化,新的油气地缘经济格局已逐步形成,“大中东石油地区”(中东、北非及环里海地区)同俄罗斯的油气在全球油气供应、出口和定价方面相互影响,连成一个从北非马格里布到海湾、里海、俄罗斯西伯里亚及远东地区的巨型带状区域,其油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65%和73%,被认为是世界油气的心脏地带。在当前及未来的岁月里,世界油气需求主要来自环绕这一地带外边的两个部分,一是“内需求月牙地带”,主要由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组成,英国和日本分属“内需求月形地带”的外围;二是“外需求月牙地带”,主要由北美、南撒哈拉非洲和 大洋洲组成。这就是当代世界油气资源地缘政治图。在此基础上,有关国家围绕争夺中 亚油气资源和跨国通道又构成内外两个三角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内三角主要指中国、伊 朗和土耳其在亚洲腹地油气运输通道上的竞争;外三角主要指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和中国三大力量间的相互钳制关系,内三角的竞争受到外三角相互钳制关系的极 大影响。

二、海湾油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过去,世界油气地缘中心主要在美洲的墨西哥湾,70年代后逐步转移到中东的海湾地区。90年代起,世界大国纷纷制订并实施自己的能源安全战略,海湾地区作为世界石油地缘中心的地位因此不断受到其他地区油气源的挑战以及其他因素的冲击,但海湾地区 与世界其他产油区或产油国相比,在储量、产量及产能等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其“石 油心脏地带”的中心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撼动。下表是世界石油产储量的分布:

国家和地区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占世界石油储量的比重

北美 18.5

17.7

美国 10.41.8

加拿大 3.3

14.8

墨西哥 4.91.0

中东 29.2

56.5

沙特 11.6

21.5

伊朗

4.87.4

伊拉克 2.99.3

科威特 2.78.0

阿联酋 3.28.0

非洲 11.17.6

亚太地区 10.63.2

拉丁美洲

8.88.1

欧洲

9.11.6

欧亚大陆 12.56.4

俄罗斯 6.8-

其他

4.0-

不难看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5国的石油产、储量占世界的25.2%和54.2%,而卡塔尔、巴林和阿曼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关于伊拉克,目前有两种不 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几年来,由于受联合国长期制裁和去年美伊战争的影响,石油开采相对于科威特和沙特来说要少得多。开采的少,剩下的就多,况且近几年伊油气勘探进行得也不多,故伊拉克石油储量基本停留在以前的数据上,不准确,据美国测算,伊实际蕴藏的油气资源要比现在公布的多得多;另一种观点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伊战后,即使伊石油储量非常巨大,但它要重新回到世界石油市场尚非易事。即便如此,海湾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第一总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其次,海湾石油的开采成本为世界最低,这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至关重要。

从被誉为“未来世界第三大能源中心”的里海地区看,由于其法律地位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以及其复杂的油气管道铺设问题,要里海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国际油市仍存在很大变数。英国牛津研究所认为,里海石油生产的起飞将十分缓慢,短期内不可能撼动海湾油气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可见,美国等世界大国在海湾地区展开激烈的能源战显属不可避免。

三、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伊拉克

伊拉克作为海湾地区的一大产油国,其油气藏量占阿拉伯世界第二位,美甚至认为它的藏量在沙特之上,为阿拉伯世界之最。要想控制中东的油气源,从政治、经济上控制伊是关键。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伊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控制了伊,对控制世界石油运输主要通道大有帮助。此外,美国想通过控制伊石油出口,分化欧佩克组织,逐步削弱目前由欧佩克掌控的石油定价权,强化美对世界油价的影响。美经济在90年代获得高速增长,靠的就是廉价石油。但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动荡不定的油市使美经济深受其害。2002年,美消费石油约6.9亿吨,占世界油消费总量的约1/3。美国内产量约2.8亿吨,其余靠进口。美要获得廉价石油,必须控制欧佩克;要推行单边主义,必须抑制对手实施能源战略。海湾地区的局势表明,美最容易找到借口,公然下手的就是伊拉克,更何况伊在油气方面拥有的得天独厚条件符合美的要求。由此,美发动对伊战争的能源原因可归纳如下:

1.通过打击、控制伊,以制服海湾各产油国,进而控制海湾的石油生产与流向。

2.通过制服并控制海湾产油国,达到削弱乃至瓦解欧佩克。

3.控制了海湾能源即意味着控制了中东能源,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维护美的世界霸主地位。

美之所以对石油如此感兴趣,发动对伊战争,“还直接来自小布什政府官僚政治结构的特点,在小布什政府内的100位最具影响的官员中,一半以上与石油公司和军工企业有直接经济利益,其中包括小布什总统本人及副总统切尼、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商务部长埃文斯等。”(注:冯绍雷:《伊拉克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复归》,http://www.xslx.com/htm/gjzl/dyzz/2003—7—15—14—346.htm)“根据美国学者的介绍,从来没有 一位美国总统敢于这样把国家战略与私人和企业集团利益如此不加掩饰的直接挂钩。” (注:冯绍雷:《伊拉克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复归》,http://www.xslx.com/htm/gjzl/dy zz/2003—7—15—14—346.htm)

对美发动对伊战争的原因,美大学教授卡莱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海湾地区,把它作为侵略更多地区、建立更大势力范围的起点。伊战是确立美对欧亚中南部地区霸权进而称霸整个欧亚大陆的更大行动的一部分。为什么要确切地指出海湾和里海地区,因为这两个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中国在10年后将完全依靠海湾石油和里海石油,欧洲、日本和韩国也同样如此。”(注:http:// finance.sina.com.cn/ j/ 20040213/1159630416.shtml.)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拥有与美国相似的动机和目的。尽管布莱尔政府一直与小布什政府保持统一口径,极力回避倒萨的真正目的,但英国学者普遍认为,发动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油气资源的控制权,而这种资源战争才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常态。用英国学者约翰·格雷的话说,冷战已被资源争夺所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正逐渐被地缘政治冲突所取代,这种情况是国际关系回归到正常状态的表现,从整个历史进程看,人类大都是为了争夺黄金、钻石、河流和肥沃的土地才进行战争。

美伊战争的硝烟尚未退去,石油争夺战的乌云却已密布。伊战后,美国虽深陷泥潭,但战争红利一手在握,大权独揽,就连英国这样的盟友要想分一杯羹都很困难。至于法、德等国,则早就作好了应对准备,为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它们制定了新的能源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尽管美将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国,但许多欧洲国家还是不顾美的反对,积极鼓励本国油气公司到伊朗投资,或致力于对沙特、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的能源投资与开发。现在,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在内的几家欧洲石油公司已通过了沙特的投资资格预审,开始就沙特3个总计50亿美元的天然气田开发项目进行洽谈。”(注:常泽鲲:《世界石油地缘新图景下的石油安全问题——兼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日本,是一个 资源贫乏的岛国,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政府。由于海湾地区是日本能源的重要 供应地,因此日本非常重视发展同海湾各国的友好关系。2003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了 《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对伊重建,“应主动、积极地 参与”。2003年10月召开援助伊重建国际会议前,日本抢先表明向伊提供50亿美元资金 的意向,仅次于美提出的203亿美元。2003年底,在“国内舆论两极分化”情况下,日 政府依据“特别措施法”,做出向伊派遣自卫队的决定。日本的这些行动无疑都与伊油 气资源有关。

四、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启示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离不开石油,在新世纪,如何保障稳定充足的石油供应,已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当前似应首先关注与重视如下问题:

1.尽快制定和实施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2.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逐步加大我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的意外中断。

3.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应对突发性油价波动。

4.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利的集体石油安全体系。

5.高度重视与产油国的油气战略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6.开展与石油消费大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战略合作。

7.走节能道路,当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潜力很大,按保守的估计,中国的节能潜力是26%,相当于3亿吨的石油消费。(注:沈中元:《中国的节能潜力》。载《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1月号。)

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早作准备,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  ;  ;  ;  ;  ;  ;  ;  

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兼论我国当前的能源安全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