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AST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论文_吴春刚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AST(m-AST)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选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4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4例以及健康对照组人群24例,在入院前及入院后2周采集所选人群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m-AST水平并比较。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m-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测定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的m-AST水平,提示两组患者的m-AST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但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m-AST水平降低无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明显,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是评估肝细胞坏死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有判定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线粒体AST;自身免疫性干预;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182-02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炎,不同于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亦不同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往往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自身免疫学肝炎,起病较为隐匿,病情进展缓慢,若病情不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则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是处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关键,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既往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免疫性特征研究较多。本文以m-AST为研究指标,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自我院选择自身免疫性肝炎24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炎24例,以及健康对照人群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8岁之间;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在28~76岁之间,包括病毒性肝炎18例、酒精性肝炎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三组人群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组间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组、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均行相关检查,参考相应诊断标准明确诊断[1]。

1.2 试剂与仪器

本文检测m-AST所用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均购自上海北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研究方法

2.1 标本采集

所选人群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量约2ml,经离心机分离血清,备用检测。

2.2 线粒体AST检测方法

本文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m-AST,具体操作步骤参考仪器及试剂说明书。

2.3 统计学分析

本文m-AST检测值为计量资料,文中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在入院时及入院2周后采集所选患者的血液标本,检测线粒体AST水平并比较。经过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得出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m-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在入院2周测定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的m-AST水平,提示两组患者的m-AST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但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m-AST水平降低无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明显,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各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4.讨论

我国肝炎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因此自身免疫性肝炎未受到一定的重视,既往相关研究较少。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既往研究提示其与药物、化学物质应用、病毒感染以及遗传因素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往往无法检测出相对应的病原体,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全身乏力、黄疸、瘙痒以及腹痛等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2-3]。且临床上多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一起发病,被称为重叠综合征。当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综合资料,并通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进而诊断,因此该病临床诊断较难,给后续的治疗亦增加困难。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免疫抑制剂疗法,以控制病情进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缓解病情,若病情早期不得控制,往往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尤为关键。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一种细胞内功能酶,主要存在与胞质以及线粒体内,在人体的心脏、肝脏细胞中含量较高。线粒体AST在血清水平中升高,表明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发生坏死。因此m-线粒体是衡量细胞坏死的良好指标[4]。此外,m-AST半衰期较短,若肝细胞受损停止,则血清m-AST水平会快速降低,表明预后良好;反之若肝细胞持续损伤,则m-AST水平降低缓慢甚至不降低。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m-AST水平,探讨去诊断价值,对于分析了解和诊断病情十分重要。

本文分别对自身免疫性肝炎、非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健康对照人群进行了m-AST水平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肝炎组患者的m-AS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肝炎患者经过治疗后,在入院2周测定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的m-AST水平,提示两组患者的m-AST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但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m-AST水平降低无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明显。说明m-AST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较大,与肝细胞受损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J].肝脏,2015,20(12):969-982.

[2]郑晓丰.m-AST、RBP、PA、ADA和FN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2009,24(12):886-888.

[3]李树倩,周璐,张洁,等.9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21(3):239-242.

[4]段树鹏,朱利红.自身免疫性肝病56例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7):649-652.

论文作者:吴春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线粒体AST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论文_吴春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