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别差异在学生作文中的体现论文_张若一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论断:“男孩子作文不如女孩子写得好。”事实果真如此吗?即便如此,“好”与“不好”的定义是什么呢?通常谈论的男女生作文的好坏,主要是谈语言表达的区别。有的老师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强,作文就算好;词语使用优美,作文就算好;修辞方法用的多,作文就算好。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根据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性别差异在作文中的体现”这一研究课题,从语言表达、构思立意、逻辑思路等方面对初中生的作文进行研究。

二、研究走向

以“性别”“作文”为主题在知网搜索相关文献,找到195篇。下面对这些文献,从学科和发表年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表一:

由表一可知,从横向发展来看,关于性别差异在作文中的体现,涵盖了多学科多学段。研究对象为中等教育的最多,初等教育其次。而在中等教育学段的语文科教学研究中,有效的仅十余篇。

表二:

由表二知,从纵向发展来看,在2008到2017这十年间,2012和2013年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高峰时期,2015年之后,该项研究的热情逐渐递减。

三、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性别”“作文”为主题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95篇,而语文方面的作文教学只有。经过筛选比对,以初中学生为对象,且符合本文研究课题的文献只有十余篇。

这些文献研究分析了男女生在作文中体现的差异,如《对口单招班级男生的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蒋卫华》 一文中,分析了男女生的思维习惯差异,该作者认为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女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提出教师应做好点评工作,因材施教,增强学生自信心。但由于本文重点在于分析男生的作文水平,所以其他建议措施不具备代表性。

又如《浅谈学生性别差异与作文教学 崔丽君、刘丽华》这篇论文,研究者从多方面分析了男女生在作文中的差异,认为女生心思细腻,叙述常有感情色彩,在社交和情绪方面的辨别力显得更强,在个性倾向上更容易显示“人物定向”;而男生抽象思维能力更强,比较喜欢摆弄物体并探究,喜欢一些刺激、冒险的活动,个性倾向上更容易显示“物体倾向性” 。

赵建芬、尹丽娟、李蓓的《性别图式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性别差异》这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基于性别图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如,就初中生群体而言,仍然是传统观念中的“男生理科好,女生语言能力强”。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已经表现出性别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作文的逻辑性,词语的搭配、修辞的使用等方面。因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早期女孩与男孩之间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受到教养行为、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媒体等环境中有关性别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观点都会影响。

总体说来,关于性别差异在学生作文中的体现这一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能够清晰的指出作文中的性别差异,但观点结论仍然是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本文将在第四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四、存在问题

1、横向看来,已有研究范围够广,但却没有集中于某一学段。

关于性别差异在学生作文中的体现这一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研究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初中阶段仍然是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作文能力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它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维和语言上讲,它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能力,是学生提高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基础能力。

其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初中生的年龄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男女性别分化较大,性别意识较强。这一学段容易体现出性别差异。但相关研究非常缺乏。

2、纵向看来,许多研究文献泛泛而谈,不够深入,缺乏实例。

该领域在初中学段的研究不仅十分匮乏,而且已有的研究缺乏深入的论证。许多文献资料泛泛而谈,没有相关实例。如《浅谈学生性别差异与作文教学》一文,提出了男女生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何处呢?无从知晓。举例说明,作者认为“女生心思细腻,叙述常有感情色彩”,但这个结论,缺乏具体的实例来论证。研究者可以把体现男女生这一差异的作文摘出,做对比分析。

3、偏离主题,大谈对策。

许多文献在浅谈男女生作文中性别差异之后,大谈特谈对策措施,谈现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学术研究最后的落脚点要回到实践上来,也就是说,我们分析男女性别在作文中的差异是为了更好了解现状因材施教。但是,如果研究不够深入,那对策也就无法具体可行。

4,该领域研究缺乏主流文献。

通观该研究领域的全部相关文献,发现主流文献少之又少。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等等,十分稀少。可以说,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有很大一部分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

五、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意味着教育既要注重人的共性,又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和个性。我们以往的教育,过于注重培养人的共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重视性别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育不仅要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要遵循心理发展的性别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比较重视遵循与照顾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规律与年龄特征,而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性别规律和性别特征则比较忽视。这种状况固然同我国在性别差异心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有关,但在观念上教育工作者本身也缺少因性施教的理念。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性施教,充分发挥男女各自的心理发展优势。同时可以使人们获得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增进异性间的了解,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思敬.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M].北京:

[2]赖瑞云.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3]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若一(1993年—),女,汉族,山东省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为聊城大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作者:张若一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论性别差异在学生作文中的体现论文_张若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