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论文_李佳静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论文_李佳静

李佳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十三团中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及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97-01

1、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引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0无疑是有理论基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胜,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布鲁纳曾指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例证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在七八年级学生眼中,数学比历史难学得多,因为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故事恰恰顺应了这种思维,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根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性,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七八年级的初中生来说,学习需要和兴趣越强,学习内容就会越吸引他们,同样学习内容越是符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越是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因此,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和有用,也适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它使得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引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里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以用情商来表示,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如今有许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智商虽然较高,情商却很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0,在现实社会容易受挫折加重心理负担。初中学生一般处于12一16岁之间的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较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是/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0,是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时期。初中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同时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不成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图表、漫画、地图较多,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具体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第一手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上,简单的图片、图表经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如教科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诸侯国非常多,尤其要让学生准确记清楚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利于后面秦灭六国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刚上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二) 有助于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图示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示,能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述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灭六国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回忆战国七雄的位置,再出示图示,让学生观察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然后设置问题“通过秦灭六国的顺序,能够说明秦使用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秦灭六国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图示把秦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既帮学生记忆了“七雄”的位置,又掌握了六国灭亡的顺序,化难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科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在这里,“构造得很好的模型”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还提出,任何一个学科有基本结构,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就是知识网络或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体系,才能最终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 四) 有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难度降低,对教学要求却更高了,这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到“授之以鱼”,乃至“授之以渔”,首先自身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解掌控和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结语:

文史结合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历史教学不能只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全部教学,必须进行学科整合,最好的整合学科就是文学,虽然在笔者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学生真的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012,(2)。

论文作者:李佳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论文_李佳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