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战争与人才战略定位_人才战略论文

世界贸易战争与人才战略定位_人才战略论文

世界贸易大战与人才战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世界贸易论文,大战论文,战略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为重点的全球化激烈竞争时期。以此为背景,世界贸易大战旷日持久,愈演愈烈。世界贸易大战不但改变了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的竞争格局,而且引发了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使得世界人才资源稀缺化。为赢得世界贸易大战,世界各国21世纪人才战略的基本取向将在四个方面加大力度,即:人才资本投入加大力度,人才结构调整加大力度,人才环境建设加大力度,人才合作开发加大力度。

一、世界贸易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地球变小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挤在世界市场这班特别快车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国际商品的流通之中。作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世界贸易大战不但席卷了全球,而且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有力地改变了世界的原有格局。

1.国际贸易自由化

由于政治对抗的缓和、贸易对垒的减少和通迅、交通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交通和贸易变得简便易行。1990年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量约占各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5%,比1970年增加约20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的迅速、全面发展,使60年代形成的工业化国家出口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原材料、农业产品等)的国际分工发生了重要变化。1970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仅占出口商品的20%,而到1990年就已达到60%,增长了2倍。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已渐成熟。

面对着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工业化国家凭借自己在科技、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抓紧产品的升级换代,转入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增加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品的力度。也就是说,工业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机械、运输设备和服务业等高技术、高收入类型的产业却得到大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相当一部分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实施了海外跨国经营战略。

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拉开了差距,形成了梯次状态。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正在迈步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智利、土耳其等中等收入的国家也正在步东亚国家的后尘,努力向质量阶梯攀登。中国、印度等国正在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一些中东国家在国际贸易大战中却仍然处于劣势,他们始终是初级产品的生产者,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很明显,为了抓住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对策,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档次,以确立更大的优势,投入激烈的世界贸易大战。

2.资本流动全球化

对外贸易推动资本的流动,全球化和频繁化已成为资本流动的显著特征。 全球储蓄的大户是工业化国家, 每个劳动力平均占有资本约有15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3万美元,前者约是后者的11.54倍。因此,资本流动的主流是从工业化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年间, 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资本流动总额(资本流入与流出之和)与GDP之比从7%增至9%。近年来,资本流动达到高潮。据统计,1994 年仅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就达1750亿美元,是1989年的4倍多。

由于资本流动是为了寻求最佳回报,因而它总是流向投资风险小、收益高的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资本流动的受益国。近年来,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大都集中在少量的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局稳定,政策正确,所以资本大量流入。而那些政局动荡、政策失误、经济衰退的国家,不但不能吸引外资,而且连国内资本也会随时流失。比如改革开放的中国在1993年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60亿美元,约等于全球外商投资总和的38.81%。

预计,国际资本流动的更大高潮即将来临,而且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当前,各个发展中国家都在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的环境,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外债信誉度,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跻身于世界经济主流之中。

3.人力资源一体化

除移民外,大多数劳动者都相对固定在一个国家内。但是由于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国际商品市场,因而世界各地的劳动者也就无可避免地由商品贸易和资金流动而联在一起,人力资源全球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世界贸易大战的激烈竞争为劳动者起码带来三个方面的福音。一是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既有可能为劳动者带来廉价的商品,又有可能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国际分工的改变和资本的频繁流动,对人力资源诱发了高强度的需求,刺激的结果是人力从国内需求中解放出来,转移到最适于国际贸易的行业或高生产率的经济范围。东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范例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劳动者工资得到相应提高。近20年来,在出口额占GNP (国民生产总值)比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劳动者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3%。然而,贸易不佳的国家状况则相反。

当然,世界贸易大战也带来严重的后果。首先是工业化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缺乏劳动技能的工人在国际贸易中受到损害。其次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一些本来受到政府保护的行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激烈冲击,所以这些行业的劳动者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再次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或因技术力量不足,或因管理不善,或因劳动力成本高涨,因而失去竞争优势,其劳动者也受到损害。第四是像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既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又缺乏转移生产的应变能力,其劳动者也普遍受损。

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贸易竞争能力,这是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并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二、世界贸易大战带来了人才竞争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科技进步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发生了变化,作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普遍出现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经营者等方面的人才成为抢手货。

1.人才资源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了提高科技进步的档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级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正因为如此,整个世界的人才资源有了较大的发展。

工业化国家由于教育发达和物质基础优越,具有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两个方面的绝对优势,因此人才实力雄厚。早在1980年,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与同龄人口的比率就达到20%—30%,最高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56%和42%。到1992年,这一比率上升到30%—50%,最高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99%—76%。12年间,加拿大增长了57个百分点,芬兰增长了25个百分点,美国和法国各增长了20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尽管教育和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但由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得力措施,人才资源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与同龄人口的比率一般在10%以下,将近半数的国家不超过5%,超过10%的国家不到1/4。1992年, 各国这一比率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将近有1/4的国家翻了一番,其中有些国家甚至翻了二番或更多。阿根廷和韩国的这一比率最高,达到43%和42%,分别增长了21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1970—1992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有技术的劳动者(至少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在全世界所占比重从1/3上升到半数。这一发展速度比这些国家整个劳动力同期同比的发展速度要高出约11—14个百分点。

人才资源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加大了世界贸易大战的激烈程度。

2.人才资源稀缺普遍化

尽管整个世界的人才资源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今世界人才资源的主要趋势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稀缺化。

在工业化国家,由于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和服务性方向转移, 因而普通工人过剩贬值, 而人才却短缺升值。 如美国从1979 年到1987年,受过高等教育的男青年实际工资上升了11%,而只受过中等教育的男青年实际工资却下降了20%。到90年代,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失业人数已达35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技术工人。人才缺乏直接威胁着工业化国家在世界贸易大战中的主宰地位。为缓解这一状况,引进人才成了工业化国家的人才战略措施之一。仅70年代,美国就从国外引进了约5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基数小,素质低,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稀缺程度更为明显。1990年,将近有1/4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率低于3%, 与工业化国家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经济,在世界贸易大战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大批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投资商或跨国公司也急需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不可能都从本土带来的。此外,发展中国家还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威胁,这就是人才的大量外流。由于人才资源的短缺,使得发展中国家人才不断升值。1985—1988年间,墨西哥化妆品企业中的白领阶层与普通工人的工资比率从2升到2.5。1980—1990年,智利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相对高中毕业生上升了56%。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实力虽然有强弱之分,但人才资源稀缺却成为共同的趋势,由于人才资源的普遍稀缺,世界性的人才竞争在所难免。

3.人才竞争炽烈化

没有人才,就无国际贸易的优势可言,因此,人才竞争已成为各种竞争的焦点。又由于人才资源的有限性,因而人才竞争势必愈演愈烈。

美国是世界人才竞争的最大受惠国。1965年,美国再一次修改移民法,大量吸引别国的人才。60年代,几乎所有的南美国家都有数量不等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向美国,总计数字达到2.69万人。70年代,美国加速引进人才,引进规模达50万人,相当于加拿大的8倍,英国的40倍。 这些人才大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占一半以上。仅菲律宾、印度、韩国和中国四国就占42%。据统计,70年代美国相当于从每个流入的人文专业的人才身上获益约23 万美元, 从每个流入的工程师身上获益约25.3万美元,从每个流入的医生身上获益约64.5万美元。

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人才一度也都流向美国,因此这些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外流问题,制订了得力措施以保护本国人才资源并吸引别国人才。英国自60年代后期提出“回娘家”计划,曾促使4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国。日本为与美国争夺人才,一方面在美国设立研究所和兴办开发型企业,直接利用美国的人才;另一方面利用美国教育与科研经费困难的机会,投资美国,直接利用美国的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此外,还设立“国际领域研究体制”,向世界开放,从海外招募大批人才。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流向美国的人才日益减少,甚至有些已在美国定居的人才又流向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

发展中国家是人才竞争的受害国。70年代,菲律宾移居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新培养人员总数的12.3%。印度仅1971年就有约1 %的专业技术人员移居美国。苏丹的外流人才约占国内人才总数的44%。拉丁美洲每年约有8%的理工科和20 %的文科大学毕业生流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对付人才外流的严峻挑战,采取了种种措施。一些国家对外流人才征收移民税和护照税,还有一些国家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改进职位配置方式,稳定人才队伍。为了吸引人才回归,韩国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设立了三个“韩国科学家工程师协会”,拢络延揽外流人才。非洲国家联合成立了“政府间迁移委员会”,在工业化国家物色流出人才并动员他们回归祖国。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则或为回国专家支付归国费用,或为回国专家提供各种生活费用信贷和海关特惠,以此来吸引人才回归。

当代世界的人才竞争已经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这促使各国政府在21世纪到来之纪,抓紧制定更加坚实有效的人才开发战略。

三、21世纪人才战略的基本取向

21世纪,世界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自然资源等因素,人才竞争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国家拥有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这个国家在世界贸易大战中的地位。因而,世界各国都将根据各自的国情,制订各具特色的人才战略,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人才实力。然而,尽管世界各国的人才战略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人才战略的基本取向都是大致相同的。21世纪各国人才战略的基本取向可以归纳为四个“力度加大”,即人才资本投入力度加大,人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人才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人才合作开发力度加大。

1.人才资本投入力度加大

人才资本的投入是为了形成人才生产力。21世纪世界各国将普遍重视人才资本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预计到2000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同龄人口的百分比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工业化国家将普遍达到50%—70%,中等收入的国家将普遍达到30%—50%,低收入的国家也将普遍达到10%—20%。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将风靡全球,不但终身教育普遍受到重视,而且还会进一步尝试各种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的教育方式,职业大学(亦称短期大学或社区学院)不但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得到普及,而且将在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发展。高等学校在读学生的成分变得复杂化,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将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使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能进入大学深造,各国政府将普遍采取设立低息教育贷款和赞助再教育基金等有效措施。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教育跨国投资也将兴起,收购别国大学、设立大学跨国分校、合资办学和引进外资办学等将会普遍受到重视。

当然,作为人才资本投入的补充,引进人才将是各国的长远战略。21世纪的国际人才流动将不再是单向的由穷国流向富国。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向工业化国家争抢人才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人才也在所难免。人才竞争进一步炽烈化,将逼迫各国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保护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

科研投入,对于人才来讲也是一种资本投入。由于科研投入比教育投入更易见效。所以不但将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而且将得到各国企业的更加重视。

2.人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由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的增大成为未来世纪经济活动的主潮流,人才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将得到大幅度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行业将被逐步淘汰。工业化国家将加大新兴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专业人才的比重,经营、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人才将成为抢手货,特别是高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更将受到青睐。同时,这些国家传统的一般性产业行业,如低技术、低附加值专业的人才则大量过剩。为调整人才结构,工业化国家早就调整了教育的专业结构,加强了对现有人才的转业和升级培训,加紧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对于那些过剩人才,有条件转移到海外的就鼓励他们到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工作,其余的提供优惠条件支持他们更新专业或继续深造,以便早日转移到本国急需的人才领域。

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人才结构的调整。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像韩国、新加坡、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为了早日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把人才结构的调整目标瞄向工业化国家,力求达到高起点和高效益。而一些具有相当科技实力的人力资源大国,像印度、中国等国也力图在21世纪成为工业化强国,他们将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来调整人才结构,一方面根据本国国情巩固扩大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性技术产业在世界贸易大战中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抓紧升级换代利用高新技术人才大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高的位置。那些低收入国家面临的任务则主要是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形成适当的人才结构,以保证本国的产业能得到发展,保证本国利益在国际分工中不受损害。

3.人才环境建设力度加大

为了稳住现有的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各国都在探讨人才环境的建设问题。

21世纪,很多国家将会针对美国等国的“人才掠夺”策略从法制的高度采取顽强的抵制措施。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移民法”和“出入境管理法”,将是日、加、澳以及西欧的工业化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通过“移民税”和“护照税”来限制人才外流,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法”和“教育税法”来促进人才的教育培养,此外还通过“双重国籍法”、“技术进步法”等来鼓励海外人才回归并为回归人员工作创造条件。

大多数的国家都将更加重视人才市场体系的建设,使人才资源的配置产生更大的效益。特别是那些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国家,将更加重视人才市场的作用。这些国家在21世纪将建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并使之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使之在市场经济运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人才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多的国家将更加重视国家对人才市场的干预,进行适度的人才宏观调整,以利于人才资源的保护和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建立灵活的户籍管理和保险就业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既是21世纪各国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是21世纪各公司企业人才战略的重点。只有解决了这一点,才能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

4.人才合作开发力度加大

由于人力资源全球一体化,整个世界人才资源也就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人才竞争之外,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广泛的人才合作开发的可能性。在21世纪,这种合作开发将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和越来越有成效。

21世纪的人才合作开发除了表现在人才资本的投入上之外,还表现在由于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建设海外分公司而带来的人才的合作上。不论是资本流动,还是在海外建立跨国分公司,初期大多数的高层经营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都来自本土,而一般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则可能在当地招聘。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当地人才逐渐进入高层经营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需要靠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才能进行。

合作的另一个方面将表现在人才的跨国流动上。由于工业化国家的掠夺性人才引进,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甚至造成国家关系的紧张,因此世界上著名的专家学者巴格瓦蒂等提出在未来时期由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的建议。一种建议是由工业化国家向所获人才征收所得附加税,并将之交还给培养这些人才的国家。第二种建议是由有关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缔结双方补偿协定,人才输入国向人才输出国一次或分期支付经粗略估算的款项。第三种建议是工业化国家采用较优惠的贸易待遇和投资待遇来补偿发展中国家的智力转让。第四种建议是工业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流入,尤其是严格控制留学生、访问学者和技术人员取得居留资格,不滥施政治避难待遇等。当然,这些合作能否在21世纪实现,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国家的态度。不过可以预料,那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明目张胆的人才掠夺在21世纪将会有所收敛。

21世纪,世界人才资源将更加一体化,除了竞争对抗的一面之外,还有合作开发的一面。这一趋势将有助于世界贸易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世界各国只要采取了正确合理的人才策略,就能在地球上建立起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人才秩序,并都能从中获利。

标签:;  ;  ;  ;  ;  ;  ;  ;  ;  

世界贸易战争与人才战略定位_人才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