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论文_杨荣安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论文_杨荣安

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受压能力迅速增加,车辆超重、超载,车辆驾驶现象逐步增加。公路的高质量修复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

引言

车辙是目前高等级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类型,通常在夏季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沥青面层在通过大量行车反复的碾压的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滚动而形成。沥青的类型对车辙深度有很一定影响,沥青面层组合不太合理,厚度不标准,对车辙深度也有很大影响。在给定的温度和负荷速度的情况下,产生劲度比较高的沥青混合料通常是高粘度的沥青,越高的劲度就有越高的抗车辙能力。因此,通过使用高质量的沥青控制沥青面层的厚度,可以减少车辙的发生。

1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

1)施工前没有作详细考察分析,不了解实际情况,路面设计就比较简单。而且,由于调查不全面导致数据不足,能使用的参数不多,使路面的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路面早期就会破损。2)路面积水处理不当,造成路面排水不良。随着时间的推移,浸水给沥青混凝土路面留下了巨大的隐患。3)收集材料品质高低不均匀,结构层厚度不准确、路面厚度也不合理,沥青混凝土材料配置控制不严格,铺路时碾压厚度过厚、碾压不实,造成路面压实度很差,在摊铺时两层铺筑不能形成整体,使路面防水性能非常弱,面层就会因为空隙率大容易渗水。4)实践证明,没有合理的施工周期,很难满足质量要求。在施工中,有时由于完工时间很紧迫,各种材料都用完了,造成材料短缺,质量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再加上混合材料搭配不当,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5)在病害形成阶段,没有及时去预防和处治,让路面的病害继续发展,容易产生病害。

2车辙病害的分类

第一,结构性车辙。结构性车辙主要是指在路面上形成轨迹的地方出现凹槽,但是凹槽周围并没有出现明显凸起的车辙。导致此类车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沥青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其拌和比例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地面结构强度不足,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受到车辆负荷的长期碾压,此类结构开始发生变形,从而形成永久性的结构性车辙。第二,失稳性车辙。失稳性车辙与结构性车辙类似,其主要的表现特征是在轨迹区域出现凹槽,不同于结构性车辙的是,失稳性车辙的横断面更大,并且周围会出现不规则凸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基层压实施中,为了追求施工效率,对于表面的碾压次数较少,导致结构基础压实度不足,在后续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车辆的长期碾压会导致其发生形变,从而形成失稳性车辙。第三,磨损性车辙。磨损性车辙属于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车辙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轨迹区域的凹槽深度较浅,同时整体宽度很窄,并且凹槽周围没有出现鼓起。此类病害的产生原因是恶劣天气中,为了确保车辆的稳定形式,车主会在车轮上安装防护链,这些防护措施会对沥青混凝土造成较大的损伤,从而形成磨损性车辙。

3车辙病害防治措施

1)控制交通荷载水平。引发车辙病害的内外因素有很多,但荷载水平一定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有效控制荷载水平,以我们现有的道路投资投入水平,车辙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根治。2)优化路面结构。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车辙发生与路面厚度有一定关系,当路面厚度超过180~200mm后,车辙发生的概率降低。但我国目前各等级道路沥青面层总厚度基本不超过200mm,受投资和设计经验限制,增加路面结构厚度难度较大。调查研究还表明,在整个沥青路面结构中,下面层车辙变形平均为12.4%,中面层平均为50.7%,上面层平均为36.9%。在各个调研的项目中,中面层车辙变形的总体范围为车辙总变形范围的45%~55%。因此合理优化路面结构,适当提高中面层强度,对防治车辙有一定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可以通过设置防水黏结层、应力吸收层等结构层,来优化路面结构整体受力状态和提升道路抗车辙能力。

4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治理措施

4.1微表处修补技术

利用该技术对路面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路面车辙病害,同时减少路面积水的存在。但是该技术的施工步骤比较烦琐,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邀请专业性队伍进行施工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该技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车辙病害已经稳定的磨损性车辙,对于深度较大的车辙病害无法进行有效修复。

4.2接缝修补工作

在接缝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整个路面的清缝质量,使用切缝机对路面进行切割工作,对所有缝隙中存在的杂物进行清理,对出现老化现象的路面缝隙进行杂物清理工作,使用高压气体将缝隙类物内吹净。在整个过程中,要使用加热型填缝的具体材料,依据建筑标准对材料进行溶化处理,将材料溶化到具备流动性为止,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做好时间控制工作,防止因为材料标准不满足出现流动性差现象。

4.3预防性养护段病害处治

(1)沥青路面修补施工技术要求。根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中对路面病害处治一般要求:①为防止病害发展和破损面积扩大,对病害应及时处治。②疾病的维护应提前仔细计划,材料需准备好,以确保过程之间的联系。对于凹坑、沉陷、车辙等,应清除原有路面表层,进行机械修补。开挖当天进行维修,设置警示标志,确保行车安全。③修复受损地面需小于修补面积。修复区域的轮廓应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并在需要修复区域外30cm。使修复部分与路面紧密联系。④在修复处理时,二次面层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如果需要重新建立基层,其技术原则应与现行《公路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相一致,需符合《施工技术规范》(JTG/TF20-2015)的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影响路面质量。(2)坑槽、沉陷等病害处理。坑槽、沉陷等病害,先凿除出现坑槽、沉陷等病害的路面面层及松散的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贫混凝土修补至既有路面下8cm,该8cm采用AC-20恢复,最后统一加铺1cm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和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面积较大(病害面积大于30㎡,宽度大于2.6m以上),压路机能够碾压密实区域;贫混凝土适用于面积较小,无法采用压路机碾压区域。

结束语

车辙病害的产生不仅有客观的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交通荷载等影响,还有包括道路材料、结构、工程质量等内部因素。所以要解决车辙问题,必须内外因同时着手,共同作用。在当前条件下,保证工程质量、控制交通荷载水平、提升道路材料性能应该是防治车辙病害最有效的手段。合理添加抗车辙剂不会导致混合料低温性能的降低,甚至还有可能提升。

参考文献:

[1]谭雪峰.水泥混凝土路面微裂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9,5(15):167-168.

[2]张小玉.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的快速检测方法[J].交通世界,2019(19):26-27.

[3]李武龙.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防治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2):81.

[4]刘亚飞.水泥路面加铺单层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9,26(07):153-154.

[5]李明宇,李雪,卢伟.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19(07):12.

论文作者:杨荣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及防治对策分析论文_杨荣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