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十大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十大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十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5-000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然而,要切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绝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必须在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发展理念上多下工夫、花力气;必须实现由以往的、旧的发展理念,向新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由初级发展观向高级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发展理念的更新,就应当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我党以往的发展观相比较,在哪些方面实现了飞跃及转变。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科学理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概括来说,科学发展观对我党以往发展观的超越与转变,突出表现在十个方面,即实现了发展观上的十大转变。

(一)实现了由稳定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我党长期思考和探讨的一对思维范畴。“发展是硬道理”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辩证思维方式,是我党引导改革开放事业重要的思维基础及思想方法,这种把发展与稳定有机结合,既强调社会发展,又关注社会稳定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与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我国社会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社会既发展又存在着各种矛盾;既是社会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面对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有的稳定发展的思维方式,就难以适应新阶段的时代要求,用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替代稳定发展的思维方式,就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在稳定发展思维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思维理念,是对稳定发展思维理念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继承并发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又关注发展的协调性、统筹性、可持续性,在新的思维层次上涵盖、继承并发展了“稳定压倒一切”的稳定观,从而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科学结合起来,是对稳定发展观把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转变与超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是针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表明了发展是科学地解决社会矛盾及问题的发展,只有科学地解决了矛盾和问题,才能获得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切实的发展,科学了也就稳定了,否则,谈稳定而没有科学的方法,稳定的目的也难以达到。科学发展是获得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又是一种科学的稳定观、积极的稳定观。科学发展观既明确了发展的优先性,同时又明确了发展的科学性,把发展与科学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了稳定发展观是发展优先亦或稳定优先双向抉择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一维抉择,是对稳定发展观发展与稳定何者优先双向抉择的根本转变,这更有利于明确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念,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共谋发展大业。

(二)实现了由增长第一向发展第一的转变

增长第一还是发展第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现代化的先行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增长第一战略向发展第一战略的转变。增长第一战略也被称为“单一战略”,其突出特征就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用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估社会发展的水平。这种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对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确有显著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实践的演进,其弊端也日益突显,主要问题在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并没有自然而然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贫富差别及各种社会矛盾,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因此,实现由增长第一战略向发展第一战略的转变,就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第一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是发展第一而不是增长第一,既要谋求经济增长,更要谋求社会发展,避免增长的单一性,突显发展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科学相结合,就是要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统筹性和可持续性,既可切实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可避免重蹈国外发展弯路的覆辙。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传统发展战略的兼容并蓄,又是对传统发展战略的转变及超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我们没有明确地提出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但增长第一的战略理念在相当一段时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国社会出现的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以说与我们头脑里增长第一的理念不无关联,实现由增长第一向发展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思维转型。

(三)实现了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

发展观在本质上又是价值观,是价值抉择,不同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必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抉择。在快与好的价值选择上,是快重要还是好重要,是快优先还是好优先,就是两种决然不同的价值抉择,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我们以往的发展观在快与好的价值选择上是主张又快又好,即快比好重要,快比好优先,快比好的价值度更高。这种又快又好的价值抉择与增长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是完全匹配的,增长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观必然在快与好的价值取向上选择又快又好的价值观,它们是浑然一体的。这种又快又好的价值观、发展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定阶段,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依据及思维基础,对于我国社会快速解决温饱问题并步入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总体上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小康社会的步入,我们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在此情况下,继续坚持又快又好的价值观、发展观,俨然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实现价值观、发展观的置换及转变。科学发展观就是合乎时代需求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在快与好的价值选择上,科学发展观主张好比快重要,好比快优先,好比快的价值度更高。因为好才科学,求科学必须好。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价值观的置换及转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思维基础,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动力。

(四)实现了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是我们长期思考和探讨的一对思维范畴。是效率优先还是二者并重,学界及社会智士也对此各抒己见并长期论争。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思维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始到本世纪初,我们都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张,这也是党的各类重要文献的基本提法。而步入21世纪,我们的认识逐渐深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认识逐渐成为普遍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把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可见我们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转变的过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认识,注重效率,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理念,这种效率优先、效率重要的思维路径,与增长第一、又快又好的思维方式是密切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以往发展观的思维基础,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变化,尤其是“四大差别”即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群体差别的出现,使我们必须反思发展理念,促进了我们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思考,促进了思想认识的再深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以往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基础上的再思考和再深化。科学发展观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性,强调把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并且明确了在社会一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国家二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科学发展观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思维方法,是对以往认识的深化与发展,使我们的认识精致化、具体化和系统化了,使我们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现了由注重GDP增长向以人为本是核心的转变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增长第一、又快又好、效率优先的战略思路及发展理念,必然要注重GDP的增长,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估指标。这种偏重GDP增长的发展理念,对促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注重GDP增长的思维方法,日显单薄与偏颇,它无法体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及整体性,也难以反映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必须用新的思维方法来实现思维的置换与转变。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了这种置换与转变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突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彰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是两种对应的发展理念,在人重要还是物质财富重要,在人优先还是物质财富优先的问题上,二者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发展理念。以物为本强调物的重要性,无物则无人,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人的生存也无从谈起。这种以物为本的理念对解决温饱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以人为本则强调人的重要性,物是为人之物,物是为人服务的,人不是物质财富的奴隶和工具。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物质财富积聚到一定阶段、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求。科学发展观用人均GDP的增长替代了GDP的增长,把人均GDP翻两番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更加突显出人与经济的关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是以民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本,尤其关注民生、民富(不仅是国富)、民主和民享(共建共享),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基础上的认识新升华。

(六)实现了由局部倾斜发展向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发展的转变

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它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认识及思维发展的结果。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属于渐进式社会改革,其特点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这种特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的政策及发展策略,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倾斜性。在区域关系上向东部倾斜、向沿海倾斜;在城乡关系上向城市(试点城市)倾斜;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向经济发展倾斜;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向经济基础倾斜。这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发展战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我们以往渐进式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往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同时又结合我国目前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四大差别”等,提出了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面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着力突破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既蕴涵了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又实现了对局部倾斜发展理念的扬弃及转变。

(七)实现了由赶超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赶超式的发展理念,与又快又好、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都属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发展理念。赶超式发展理念的特征是在发展的步伐、节奏上,强调快速,强调跨越,是压缩型、并步型的思想方法。其较有代表性的口号就是“三步并作两步走”,“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压缩型、并步型的发展理念,表明了国人的自信与发愤图强的精神,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便是现在再提这些口号,仍然具有振奋和鼓舞人心的作用。然而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面对我国社会当下的现实,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其实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压缩”也无法“并步”的,还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跨越、无法赶超的。比如资源与环保就是无法跨越赶超的,也是无法压缩并步的。我们为赶超式发展理念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快速消耗和土地的急速萎缩。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何者优先的价值选择上,赶超式发展理念强调经济优先、金山银山优先,为此我们走过了先建设、到污染、再治理的弯路。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第一而不是增长第一,是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当代人,也指后代人,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结合,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发展而断绝了后代人的发展之路。要面对未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何者优先的价值选择上,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规律,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绿水青山优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具体政策上,科学发展观主张,先有环境治理方案,再搞经济建设。主张把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边建设边治理,边治理边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对以往赶超式发展理念的超越与转变。

(八)实现了由两个文明建设向四位一体建设的转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理念上,我们也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我们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实,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就是指经济建设,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文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的提法日显单薄,越来越不能涵盖日益丰富的实践内容,尤其是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于是我们提出了三大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即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大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提法,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然而,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社会需求和生活难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于是,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基础,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加强四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识日益深化和完善,我们的发展理念也更加系统化、精致化和科学化。“四位一体”、四大建设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全新的发展理念,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九)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是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完善的认识发展过程,可概括为:由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所谓管理型政府,重在“管”字,大权在握,大包大揽,什么都管,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结果是裁判员没当好,运动员也没当好。当然,管理型政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仍发挥了其必要的作用。所谓治理型政府,重在“治”字,讲究分而治之,权力下放,该管则管,不该管则不管;宜市场则市场管,宜社会则社会管,宜政府则政府管。治理型政府将职责定位为当好裁判员,重在定规则和协调各种关系。而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重在“服务”,将政府职能定位为做好服务员。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人民、社会和市场,都是政府服务的对象。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职责,政府必须关注民生,为民造福,不能将权力作为为己牟利的工具。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对管理型和治理型政府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服务涵盖了管理与治理,是在管理与治理基础上的服务。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深化了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整体科学发展的新型政府理念。

(十)实现了由富裕社会向和谐社会的转变

在社会目标的选择上,我们党也有一个认识深化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生产力发达的富裕社会,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共识,追求富裕社会就成为当时的社会目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富裕社会的目标理念。而随着我国社会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总体步入小康社会,我们的社会目标就有必要作出新的修订及校正。尤其是面对贫富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群体差别不断扩大的局面,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俨然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我们党在富裕社会的目标选择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和谐社会与富裕社会的理念相比较,富裕社会着重思考的是先富与同富的关系,而和谐社会着重思考的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关系。和谐是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和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和谐社会的目标理念更宏观、更全面,也更精致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民造福的理念,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思维保证。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在以往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与时俱进,实现了对我们以往发展观的十大转变,是新的发展观和发展理念。我们应当深刻领会与把握这十大转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收稿日期:2009-06-02

标签:;  ;  ;  ;  ;  ;  ;  ;  

科学发展观的十大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