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_水浒传论文

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_水浒传论文

《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浒传论文,悖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0)06-0122-0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发生了上千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农民为主力军的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重视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了过高的评价,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的问题或掩饰或回避,连鲁迅说张献忠杀人太多的话都不敢引用。与此同时,对以宋江起义为题材的《水浒传》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农民革命的伟大史诗”,对它的局限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敢正视。

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了更科学、更实事求是的评价,如农民起义一般都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还不曾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抗;农民起义的结局一是被镇压或投降,二是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农民起义大多没有提出土地问题;农民的平均主义要求“劫富济贫”,要求将一切财富平分后据为己有;农民战争同样有“残酷性”和“破坏性”等等。

史学界的看法也为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所接受,本来对《水浒传》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得到理解和正确评价,但是,有的学者为了否定《水浒传》,却走了另一条路,就是一方面贬低农民起义,指出它的许多局限和错误,甚至认为它不但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破坏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水浒传》和他所描写的英雄人物,用超过农民起义可能达到的要求来批判《水浒传》。这就成了《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水浒传》的主题,除农民起义说以外,还有“忠奸斗争说”、“市民说”、“游民说”等,但都是在肯定水浒英雄斗争的正义性的基础上提出的。近来,颠覆经典成为时尚,出现了以吴越《品水浒》为代表的彻底否定《水浒传》正义性的观点。他所著的《品水浒》一书,开宗明义,用一首《水龙吟·我评水浒》宣布全书的基本观点:“堪称天下奇书,四成杜撰三分造。常人误读,书生误解,专家误导。啥叫英雄?谁是豪杰?是非颠倒!叹古今往事,云遮雾罩,真面目,谁知晓?胡作非为强盗,上梁山,替天行道?杀人放火,无情无义,不忠不孝。祸害平民,进攻州县,除良安暴。扫前人腐见,拨开云雾,显它原貌。”[1](P8)这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水浒传》。因此,明辨是非,正确评价《水浒传》,是十分必要的,是有现实意义的。

吴越先生的大作涉及很多问题,我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谈《水浒传》是否反映和表现了农民起义的问题。

我们分析《水浒传》的思想内容要看到:一是它确实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由说书艺人、戏曲作家孕育而成;三是由进步作家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起初流传的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伟大作家在此基础上把它写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因而,现存《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我们既要看到施耐庵等人表现忠奸斗争的创作意图,又要看到作品实际展示了歌颂农民起义的客观意义;既要看到忠奸斗争的思想是全书串连在一起的线索,又要看到串连在这一条线索上的英雄人物小传和相对独立的故事,有着农民革命思想和市民道德理想的闪光。所以,我们认为《水浒传》是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想内容是农民阶级、市民阶层和封建社会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层次融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也许这样的认识比较符合《水浒传》的实际。

中国古代发生过无数次农民起义,但是,在小说里很少有反映,写王则起义的《平妖传》、写白莲教的《归莲梦》、写唐赛儿起义的《女仙外史.》等都不成功。因而,《水浒传》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它反映了被压迫人民从分散、自发的反抗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历史进程。他们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像攻打大名府、青州那样大规模的奔袭,像两赢童贯、三败高俅那样的“反围剿”战争,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沉重打击了封建朝廷。“蓼儿洼内,前后摆数千只战舰艨艟;水浒寨中,左右列百个英雄好汉。搅扰得道君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水浒传》第10回)。如果能让皇帝“盘龙椅上魂惊,丹凤楼中胆裂”的队伍,还不算农民起义,那历史还有农民起义吗?同时,梁山义军不断流窜,没有不断扩大根据地,而是打一块丢一块,这正是我国农民战争中常见的保守主义和流寇主义。作品也写到某些英雄人物的过度的复仇情绪和嗜杀行为,表现了农民起义的落后性和破坏性。作品还描写了梁山义军后来由于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而投降,被利用去征方腊,最终被残酷镇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革命失败的悲剧,从客观上说明投降是没有出路的。从以上几个方面看,虽然作者主观上并不理解农民起义,是想把梁山泊的义军写成忠义之师,但在客观上,《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

在研究《水浒传》时,要注意两个区别:一是把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意义区别开来;二是把当时的行为与在现代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区别开来。

否定《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有如下的理由:

首先,认为《水浒传》没有几个农民,怎么是农民起义?在水浒108将里确实没有几个农民,但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被压迫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用武装斗争与封建国家机器相对抗,不论其参加者的成分多复杂,也不论其反对封建统治的自觉程度如何,都属于农民革命的范围。其实,中国历次农民革命的领袖人物多不是农民。如隋末瓦岗寨起义的领袖翟让是洛阳的“法曹”(和宋江差不多的小吏),李密是北周大官李弼的后代,当过杨玄感的参谋;唐末黄巢出身于贩盐的富商家庭,本人是落第的举子;北宋的李顺、王小波是贩茶的商人;南宋的钟相是巫教教主等。梁山108将只是领袖和骨干,梁山义军有千军万马,没有农民就没有那么大的队伍,有诗为证:“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水浒传》第6回)这说明,梁山起义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和渔民。更重要的是,《水浒传》把历史上一次并不出色的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具有排山倒海之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少有的。

第二,认为梁山泊的好汉们只为“自己快活”,没有代表农民利益。吴越先生说:“梁山泊的‘好汉们’,包括李逵在内,多次提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生活。这样的强盗,实质上大都是没有一点儿民族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糊涂蛋子强盗!”[1](P66)周思源先生也说:“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一世快活而已,丝毫没有为了贫苦大众的打算。”[2](P10)看来,吴越先生和周思源先生是要求李逵等要喊出“解放全人类”的口号才算是农民起义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正是挣扎在饥饿线上老百姓的朴实的愿望,达官贵人和富贵之家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才不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呢,他们追求的是饮食的精致化。对于八百年前参加起义的贫苦百姓来说,《水浒传》这样的描写不是很真实吗?

有的论者认为,梁山泊没有代表农民利益,没有提出对土地的要求。农民起义一般都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还不曾自觉到把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抗;农民起义大多没有提出土地问题。宋代钟相起义提出过“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但并不是要求平分土地,而“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对人身和财产地位的不平等,对赋役负担的不均的不满,对土地问题并没有深刻的认识”[3]。代表农民起义最高水平的太平天国,虽然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没有真正实行,甚至后来由于急需钱粮不得不支持地主收租。

第三,认为梁山义军没有“劫富济贫”;内部也不平等;领袖人物成为“腰缠万贯”的财主,腐化变质。

他们说梁山泊没有“劫富济贫”,举出晁盖上梁山后第一次“打劫”,得来的财物头领们分一份,小喽啰们分一份,算出他们之间的比例是1:60。于是由此类推,得出结论是宋江等人是“腰缠万贯”的财主。“所谓‘劫富济贫’,实际上是一种财产再分配行为,并没有实现财产性质的改变,不义之财并没有改变为正义之财,只是从一些掠夺者——贪官污吏手里转移到另外一些掠夺者即各个山头的头领手中而已。‘劫富’而没有‘济贫’,极少数头领将不义之财据为己有,腐败变质,正是古代许多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2](P11)。周思源先生一方面否认《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而另一方面却说“这正是古代许多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的确,在农民起义军里,不可能一律平等,必然头领多分,喽啰少分,而且许多农民起义领袖腐败变质。陈胜、黄巢、李自成、洪秀全概莫能外。但是,梁山泊的领袖人物没有一个腐化堕落的。他们没有买田置地,没有娶妾蓄婢,即使上山前要抢民女做“压寨夫人”的周通、王矮虎等,上山后也没有再犯;“李逵负荆”一回,在于证明抢夺民女决非梁山好汉所为;小偷时迁上山前,恶习难改,偷吃了小店的报晓鸡,上梁山泊时,晁盖为维护山寨的纪律要杀了他;他参加义军后用偷盗的本领、飞檐走壁的功夫为义军建功立业,如到徐宁家“偷甲”、“火烧翠云楼”等,而再没有为自己去盗窃。所以,《水浒传》所描写的比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更好,实际上是把他们理想化了。

有的学者为了说明梁山泊并不平等,举出第47回杨雄、石秀上山后,晁盖就给分了房子,“每人拨十个小喽啰伏侍。《红楼梦》中尤二姐一家主子三口人,也只有四个仆人、丫鬟侍候”[2](P11)。这实在是找不到梁山泊不平等的事例,而“鸡蛋里挑骨头”。请问在现代军队里那个军官没有勤务兵(或叫通信员)?难道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必须自己做饭、喂马才算是农民起义军吗?

梁山泊有没有“劫富济贫”,他们夺来的财产和粮食到哪里去了?他们夺来的财产和粮食主要是用于山寨的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官军是靠政府供应军粮,“先于各路差官供送粮草,沿途交割”,但是官军还是要抢劫,“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而农民军没有人给他供应粮草,他们本身也处在紧张、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只能靠打下一个城镇,打开官府的粮仓;或“吃大户”,夺取地主富豪的粮食。在保证军队需要之余,分一点给百姓,赈济灾民。这就是农民起义的真实情况,《水浒传》对此有如实的描写。打下青州,“宋江急急传令,休教残害百姓,且收仓库钱粮”。“天明,计点在城百姓被火烧之家,给散粮米救济。把府库金帛,仓廒米粮,装载五六百车”押回山寨去(《水浒传》第58回)。打下祝家庄,“所有各家,赐粮米一担”,“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得粮五千万担”(《水浒传》第50回)。

和历史上不少的农民起义军相比,作者是把梁山泊理想化了,写成了一个用“义”作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鲁,曰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每个人物都是英雄,但任何个体又离不开英雄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但在集体中都能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梁山泊内部没有压迫、没有歧视,没有惩罚过一个人,哪怕是小喽啰。正如宋江所说:“我自从上梁山泊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过一个。”(《水浒传》第83回)只有到招安后,征辽时“陈桥驿滴泪斩小卒”,这时已经离开梁山泊的乐土,到了奸臣当道的黑暗世界了。

第四,认为梁山泊没有提出打倒皇帝,建立政权的要求,因此不是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这样几种结局:被统治阶级武力镇压,起义失败,这是多数;投降,这在农民起义中是时常发生的,如唐王仙芝,就曾和尚君长一起向朝廷“请罪“,后来被镇压。南宋杨幺起义队伍中,王佐叛变,导致杨幺起义失败;建立新王朝,如朱元璋,虽然后来当了皇帝,建立了封建王朝,但没有人否认他是农民起义。总之,不管是什么结局,都不能否定梁山泊起义是农民起义。《水浒传》描写的是受招安,然后征辽、征方腊。为什么《水浒传》选择这个结局?一是受历史记载和《宣和遗事》的影响。《宋史·侯蒙列传》提到侯蒙曾建议招降宋江,以征方腊;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埴《皇宋十朝纲要》简略地记载了宋江从征方腊事,虽然史料有抵牾处,还有争论。《宣和遗事》:“后遣宋江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二是李逵等人喊出“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的口号,反映了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有过打倒皇帝,建立政权的呼声,但是《水浒传》的作者在小本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成《水浒传》时,是用“忠奸斗争”的思想贯穿全书的,所以,如果写梁山泊义军夺取政权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合作者的思想,李逵的话,只能被认为是“疯话”。三是水浒故事在南宋、元代这样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代流传、发展,用“忠君”“护国”作为梁山泊的结局与此有关。但可贵的是,作者写出梁山义军投降后的悲剧,客观上说明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五,《水浒传》写到了战争的残酷,如梁山义军打入大名府时,“被杀死五千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梁山好汉复仇时滥杀无辜,如武松“血溅鸳鸯楼”等,其实,这也是农民起义的真实写照。作者没有谴责,反而作为英雄行为来歌颂,因此,在现在,特别对青少年是有负面影响的。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在客观上反映和描写了农民起义的作品,当然,它所反映和描写得并不完全正确和真实。

首先,施耐庵等人是封建社会里的进步文人,他们并不理解也不赞成农民起义,并没有把梁山泊起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看作“善与恶”、“义与不义”、“忠与奸”的斗争。因此,小说中忠奸斗争贯穿了全书,竭力歌颂忠义思想,这都表现在对方腊起义的态度,在宋江受招安等问题上。其次,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他们是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观察农民起义的。因此,《水浒传》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在作者笔下,既看不见田野庄稼,也看不见男耕女织,看不见农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劳动,而只有酒楼妓院,瓦舍勾栏,以及开茶馆、卖炊饼之类,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市井社会生活的画卷。

《水浒传》虽然还有很多局限和问题,但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是不可否定的,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是不可能被颠覆的。

标签:;  ;  ;  ;  ;  ;  ;  ;  ;  

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悖论_水浒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