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度、三维”--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探讨_思想品德论文

“层次、度和立体化”——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课教学论文,层次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使其更具实效性,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在以下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针对年龄特点,把握教学层次

教学层次就是教学的坡度。小学思品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最浅显的道德常识。这些内容贯穿于1-6年级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为将这些内容有序、有效、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接受、理解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将思品教学的要求按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年级段,其要求是了解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产生从动的道德行为。第二层次为中年级段,其要求是理解道德知识,认同道德情感,产生应动的道德行为。第三层次为高年级段,其要求是掌握道德知识,投射道德情感,产生主动的道德行为。例如“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教育,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各安排了一篇文章,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思品教学既要从认知上逐步加深,又要从行为习惯的要求上逐步提高。除此以外,在教育过程中,同一年级每一单元的各个课时,及每课时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其教学过程均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是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根据认知规律,把握明理之“度”

明理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明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弄清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什么”,“为什么要按这一道德规范去做”,以及“怎样做”才能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明理是思品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难就难在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例如《自觉遵守纪律》一课,第一应该让学生明白,纪律是集体生活特有的现象,是集体生活的特征,是为了保证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对集体成员提出的一些共同的行为要求。第二要教育学生为集体的利益遵守纪律。但如果教师为了强调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对学生讲:“只要遵守纪律,一切工作都可以做好,谁遵守纪律谁就学习好”这显然是对该课教育要求、教学目标的错误解释。所以在明理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观点正确,说理透彻。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和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以及能被小学生理解的成人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录音、录像、图片等手段,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清,说得明,记得住,学得会。我们常选用的方法有:对比明理法,类比寓理法,典型事例晓理法等。其次,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课文中道德教育的要求,正确地把握明理的度和量。例如: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一课时,第一是让学生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第二是教育学生做到,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能贪小便宜。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补充进法制教育内容,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小偷小摸——盗窃犯罪——劳动教养”这一思路去随意拔高,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超过了“度”和“量”。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把握明理的度和量,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和文明的道德行为,显得尤其重要。

三、根据行为特点,实施导行“立体化”

导行是思品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思品课的导行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个教育途径和教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和支持,将“导行”落到实处。

1.把思品课教学与班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知行统一,强化实践”的原则,始终把班队活动作为“导行”的主阵地。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情绪易变,常有言行不一,易反复等实际情况,依据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活动,力求课堂教学获得的感性知识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例如教《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我们在讲清课文观点后,将事先拍摄的本班学生陆玲玲在楼梯上发现一小纸片后,主动拣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去的那种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主动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给学生示范导行,课后让各小队讨论商量如何为集体做好事。结果班级分别成立了“蓝精灵队”、“啄木鸟队”、“小天鹅队”、“白衣天使队”等,结合大队部开展的“雏鹰争章达标”活动,开展了“小天鹅爱宝小”、“马路在微笑”、“啄木鸟在行动”等主题活动,还设立了检查督促记录岗,进行一月一交流,一学期一评比,到学期结束班级95%的同学戴上了雏鹰奖章,最多的学生戴上了三枚。因此,将思品课与班队活动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2.把思品课教学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根据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小太阳”现状和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敬”的模糊认识,我们首先讲清课文的观点,并号召学生将“父母心中的‘小太阳’”变成“‘小太阳’成为父母的大温暖”。同时举行班级学生家长会,向家长讲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和培养目标,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随即向家长派发了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要求家长按表每天认真如实填写,并向家长申明此表结果不与任何成绩挂钩,以消除他们的顾虑。

一个月后,我们邀请家长参加班级举行的“我为父母添温暖”的主题班会,效果很好,家长满意地说:“这样的教育实在,可信、可行。”

3.把思品课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思品课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加强课外导行,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是提高思品课实效的有效途径。如教第二册《注意交通安全》一课后,我们与邻近的城区中队联系,一方面请交警战士为学生们举行遵守交通规则的讲座,让学生观看因违反交通规则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录像、照片;另一方面请交警战士带我们的学生去街头、路口、繁华地段实地观察、练习,继而给学生操练,指挥交通手势,让学生跟着民警叔叔上街执勤,维护交通安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由于我们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准确地把握了课堂明理的“度”,建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德育立体化教育、导行网络,因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提高了思品教学质量。

标签:;  

“层次、度、三维”--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探讨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