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历史性论文,典范论文,光辉论文,领导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科学地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和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新的实践中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而高高地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具有的鲜明特征,也是她的神圣职责和一大历史性贡献。

一、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作好了理论准备

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十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所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众所周知,旗帜问题,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问题。高举什么样的旗帜,也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而作为党的旗帜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也必然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这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而,系统地阐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便成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一个基本前提。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曾进行过多次阐述和概括。

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取得的共同认识,概括为12条基本原则。这12条基本原则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涉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方面。它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论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论述,关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论述,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接着,他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的又一次新的阐发和概括。

1992年1月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统一思想”,并且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内容十分丰富。关于“中国特色”、“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等重要理论观点,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突破。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列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所包括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战略论断和政策思想之后,他还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为了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同时也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好思想理论准备,江泽民于同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及其所包括的一系列主要之点,从而正确地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各主要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是从新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所作的一次重要概括。

在此基础上,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全面、准确、深刻的新概括,将其基本内容归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9个方面。这9个方面的内容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正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再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从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不仅正式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郑重地称为“邓小平理论”,而且进一步强调指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文、统一路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就为我们党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作好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二、科学地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奠定了思想基础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郑重地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出这个决策,表明我们党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前进。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由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因此,科学地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乃是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系统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的同时,也反复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指导作用等方面,科学地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而为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理论渊源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也“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坚持、继承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新高度。所以,江泽民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从时代背景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当今时代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当代即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时代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从对总体国际形势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中,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事实说明,能否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时代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全球战略总格局中考虑和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以新时代内容。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也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确认和一再强调的,称邓小平理论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从实践基础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新的革命也就是新的实践;而新的实践也必然需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同时新的实践也必然产生出新的理论。正是在新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以江泽民多次指出,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其实质而言,这个理论就是关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从指导作用来说,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这种历史性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分不开的。江泽民一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四大给邓小平理论所下的一个言简意赅而又准确深刻的定义,同时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确认。在此基础上,江泽民1997年5月29 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和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 又对邓小平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据此确认: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评价,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段落,更加明确地确认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而科学地解决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关键问题。

三、提出并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备了主体条件

一个政党高举什么样的旗帜,首先是中央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中央的问题。因为一个政党的旗帜就是这个党的行动指南。只有全党都了解这面旗帜、接受这面旗帜、信仰这面旗帜,才能在这面旗帜下聚集起来,沿着它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为了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并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为高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备了主体条件。

首先,明确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要求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著作,“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199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以此来武装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增强团结,振奋精神。”在此基础上,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大通过党章(修正案)也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纳入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再强调这一点。

其次,深刻阐明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性。为什么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呢?一方面,这是由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已如前述)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四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1993年11月2日,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

再次,对如何学习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明确具体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时,即对如何学习这一理论提出了基本要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对学习的要求也进一步明确和具体了。1993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指出,我们学习邓小平的著作,要联系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把握时机发展自己、“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邓小平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要同学习他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胸襟开阔,通观全局,勇于创新,开拓前进。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强调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仍然是坚持认真研读原著,在学好原著上下功夫,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还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等等。

复次,多方举措积极推进理论武装任务的全面落实。精心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增订再版《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连续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研讨班。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加强自身学习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3次全国邓小平理论研讨会, 中央有关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5个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 各地各部门也相断建立了一批理论研究机构,并推出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认真制作和播放了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逝世后,中共中央发表了悼念邓小平的3个重要文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重大措施, 越来越多的同志了解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容和基本观点,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认清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这就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备了主体条件。

四、在新的实践中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年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在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同时,也多方面地丰富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邓小平理论永葆其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题中应有之义。

1.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一是首次科学地评价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的科学论断;二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认为统一认识的客观基础,明确指出“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三是把“两个搞清楚”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四是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也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五是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回答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和系统化,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这主要包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肯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3.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一是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历史阶段”;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二是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目标。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三是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四是进一步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五是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五大又对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是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二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三是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概括的两个“牢固树立”、三个“显著提高”和一个“良好局面”。四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以及实现基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政治保证。五是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作用,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等等。

5.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中,坚持、继承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一是明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这是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总的战略方针。二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下世纪前50年的“三步”战略目标。三是明确提出了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四是明确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包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科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坚持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等等。五是科学地阐明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所有这些,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6、丰富和发展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党的十四大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自觉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为指导,聚精会神的抓党的建设,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一是深刻阐明了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二是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强调指出,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继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是围绕总目标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强调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等等。

此外,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限于篇幅,恕不在此一一论列了。

总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已任,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科学地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和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新的实践中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而高高地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既显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也是她对党、对人民、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事实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