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出现及其军事战略的演变_军事论文

北约的出现及其军事战略的演变_军事论文

北约的产生及其军事战略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军事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多国争雄的国际格局不复存在,出现美 国和苏联两大强国并立于世界的新格局,美苏矛盾上升为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美国利 用它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奉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视苏联为主要对 手。而战后初期的西欧诸国,军事上虚弱,经济上困难,政治上面临国内革命的形势, 对苏联的强大感到恐惧,不得不全面依赖美国。于是,美国以战略遏制为主导,乘机促 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的建立,形成跨越大西洋的军事同盟,把西欧、北美纳 入它的战略轨道,企图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既控制西欧,又遏制苏联及其影响下的社 会主义阵营。虽然关于北约的提法随处可见,可是有关它成立的细节,以及它的军事战 略则是语焉不详,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美国在确立“杜鲁门主义”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尽管西欧处于十分困难的状态,但是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在地缘上处于遏制苏联的前沿。因此,美国 推行对苏联遏制战略的同时,也确定了大西洋联盟的战略。它的目标是:“帮助建立一 个在军事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 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洲进行广泛协作”。(注:[美]沃·惠·罗斯托 著,国际关系学院“五七”翻译组译:《从第七层楼上展望世界》,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61页。)美国的联盟战略与遏制战略,都是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目标服务 ,而且相辅相成。在美国看来,只有同西欧国家结成联盟才能有效遏制苏联;只有利用 西欧的“恐苏恐共”情绪,才能把西欧国家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联盟体系。但是 ,二者又有区别,遏制战略的直接目标是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而大西洋联盟战略的直 接目标是控制西欧。在方法上,遏制战略是力图限制、削弱和分化、瓦解苏联东欧国家 ,而大西洋联盟战略则在经济上扶植、政治和军事上联合西欧国家,在援助的旗号下加 以控制,并把它们作为遏制苏联的盟友和前沿阵地。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标志着联盟战略的启动。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明白无误 地说,在美国进一步努力改善局势和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为使美国政府所采取 的任何行动能收到适当的效果,欧洲各国必须对形势的需要和自己将承担什么义务取得 一定程度的协议,欧洲必须首先提出倡议。至于美国的任务,应该在拟定,一项欧洲计 划时给予友好的协助,然后在实际所能做的范围内,支持这项计划。这个计划必须是联 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得到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后来,杜鲁 门总统在敦促国会通过马歇尔计划时说:“虽然欧洲经济上的复兴是重要的,但只有经 济恢复的措施就不够了。欧洲自由国家认识到,倘要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 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护性措施。”(注:Kessing's Contemporary Archives,1946 ~1948(《基辛氏当代文献(1946~1948)》),Kessing's Publications Limited,London ,p.9188)这实际上是想说,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要把西欧纳入“共同防御”的体 系。可见,美国在制定马歇尔计划时就考虑政治上和军事上联合西欧的措施,不允许在 脱离军事的情况下单独发展。

而此时的西欧,正如美国所预料的那样,也离不开它。战争的巨大破坏,使欧洲在战 后初期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同时,法西斯的破坏使欧洲人记忆犹新。因此,英国领导 人希望通过缔结条约的形式,为欧洲、特别是为西欧首先寻找一条出路。早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期、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萌发了欧洲联合的思想。法国总统戴高乐执政初 期,也一再提到西欧联合的问题。他主张在经济上成立一个西欧集团,这个集团的动脉 可能是“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莱茵河”(注:[法]戴高乐著,北京翻译社译:《战争 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649页。)。他还提出,从政治、经济 和战略观点出发,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使这个组 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成为美、苏间的“仲裁者”,并提出法国领导欧洲是当仁不 让的。他的这一思想,既是法国重振大国地位的需要,也是对德国政策的需要。1947年 1月,法国总理勃鲁姆赴伦敦同英国首相艾德礼就缔结同盟条约问题进行会谈。同年3月 4日,双方在法国的敦刻尔克签订了《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又称《敦刻尔克条约》)。 该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来自德国故威胁时,彼此“将采取一致行 动以制止”;倘缔约一方再度卷入对德冲突或受到德国的武力攻击时,另一方将立即给 予“一切所有的军事和其他的支援力量”;任何一方保证不签订或加入反对另一方的同 盟或联盟,“并不得承受与本条约相抵触的任何义务”(注:《国际条约集(1945~1947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438~439页。)。这个条约,标志着英、法在建立 西欧联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名义上是以防止德国侵略势力的复活为目的,实际上此时英 、法领导人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东移了,即欲联合对付苏联和共产主义。西欧一些领导人 认为,联合的欧洲不可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因为西欧无法靠自身的 力量抵御苏联,欧洲的复兴和繁荣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所以西欧各国不得不执行依赖 美国的政策。英国同法国签订《英法同盟互助条约》的出发点,就是准备进一步扩大成 为西欧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盟。法国希望在西欧组织新的军事政治联盟作为“第三种势力 ”,在美、英、苏之间充当调停的角色以渔利,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确保它在欧洲的大 国地位。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则企图建立独立的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但是,在 冷战的形势下,西欧各国自身困难重重,力量有限,即使联合起来也无力与美国讨价还 价,脱离美国的任何联盟都不能得到同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苏联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激进改革,西欧国家不能接受。对于苏联的强大,西欧国家普遍有恐 惧感和不安全感。而美国从实施马歇尔计划后,使西欧得到实惠,也使它们不得不考虑 同美国的关系。它们虽然知道,同美国合作,可能丧失主权和独立。但是它们认为西欧 同美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有共同点,在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方面有共同立场,欧美有 传统的文化、历史联系。它们还认为,西欧可以利用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稳定政局, 利用美国的军事保护减轻自身的防务开支。权衡之下,西欧国家决定同美国结盟,奉行 大西洋联盟战略。

1947年12月15日,美、苏、英、法在伦敦举行二战后第5届外长会议。因德国统一和对 德和约等重大问题发生分歧,会议破裂。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认为,会议失败是因为西欧 出现了政治真空,希望能恢复健康的欧洲共同体予以填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心领神会 ,立即提议建立西方联盟。1948年1月13日,贝文以书面形式告诉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英国打算向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提出建议,签订一系列类似《敦刻尔克条约》 的双边防御协定。这一建议得到美国的支持。1月22日,贝文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说,正 式提出成立西欧联盟的建议。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对贝文所提出的建议表示赞 同。由于比、荷、卢等三国在缔结条约问题上同英、法存在分歧,致使成立西欧联盟的 计划一度搁浅。

美国为了把这些国家纳入反苏的战略轨道,并进而把西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极力 促使西欧国家尽快联合。它利用西欧的“恐苏症”,向它们施加压力,强调仅有敦尔克 式的条约是不够的,希望英、法接受以比、荷、卢改双边协定为多边防御条约的建议, 以便西欧实行最大限度的齐心合作。3月5日,在美国的促成下,英、法、比、荷、卢等 五国代表在布鲁塞尔进行缔约谈判。3月17日,上述五国外长签订了《比利时、法兰西 、卢森堡、荷兰和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间的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该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并协调相互间的经济活动,磋商有关社会问题,促进文化交流 ;倘任何一个缔约国在欧洲成为武装进攻的目标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他们能力所及的 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建立一个咨询理事会,以便共同磋商本条约涉及的一切问 题。条约有效期为50年,自同年8月25日起生效(注:《国际条约集(1948~1949)》,世 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48~52页。)。《布鲁塞尔条约》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 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的前奏曲。美国支持《布鲁塞尔条约》。但是,它 认为作为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仅有该条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更具有意 义的政治行动来消除西欧各国间所存在的恐惧,从而恢复它们的充分信心”(注:[美] 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289页。 )。同时,该条约的五个缔约国也均认为,西欧的安全保障离不开美国。这样,美国和 西欧互有所求,最终走上跨洋结盟的道路是势所必然之事了。

1948年3月22日~4月1日,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谈,通过了由 美国一手炮制的“五角大楼文件”。该文件提出了拟订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初 步计划。会议决定:以该文件作为三国政府与其他国家以及本国议会商讨的蓝本。7月6 日,美国与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成员国英、法、比、荷和加拿大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正 式会议(注:卢森堡未单独派代表参加会议,由比利时代表。)。这次会议直到1949年3 月15日才结束,历时8个月。会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草关于建立北约组织的备忘 录,供参加国政府讨论;第二阶段推敲北约条款。美国国务院则在这8个月内,与国会 、西欧各国,以及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政府频繁接触,四处游说。1949年4月4日,美 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 利等12国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条约生效。随后,希腊和 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5日分别加入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亦称《北大西洋条约》《华盛顿条约 》,由序言和14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有:(1)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2)保持并加 强单独及集体抵抗武装攻击能力。(3)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 遭受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4)对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应视 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其他缔约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缔约国防御“武 装攻击”的范围为:欧洲或北美洲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领土,法属阿尔及利亚,土耳其, 回归线以北的北大西洋区域内任何缔约国所辖岛屿;缔约国的领土、领空,或该条约生 效时有任何缔约国占领军驻扎的欧洲其他地区,或地中海,或回归线以北的北大西洋区 域任何缔约国的武装部队、船舶、飞机。(5)该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注:《国际条约集 (1948~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91~195页。)。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NATO)。《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约国 均为北约的成员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日期即为该国加入北约的日期。北约总部 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美国是北约的盟主。北约军费巨大,而且增长很快,1949年为188亿美元,1953年就达 到655亿美元(注:ИВИМОРФ: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й страте ги России(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军事战略史》),Куч ково поле,Полиграфресурсы,Москва,2000,c.382 、413.)。北约成立初期,其军费主要由美国提供,仅1949年,美国就提供了135.03亿美 元(注:总参谋部情报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手册》,1999年5月版,附录三。)。美国 为了把北约作为其控制欧洲和推行世界霸权的工具,一方面加紧催促西欧各国迅速建立 北约集体防务力量,另一方面增派地面部队去欧洲,并建立由艾森豪威尔任总司令的欧 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同时,北约的其他司令部也相继成立,北约成员国也增加了供北约 统一防务使用的军事力量。到1951年底,北约的军事力量已增加到35个师、3000架飞机 、700艘舰艇(注:Bureau of Public Affairs,Dept.of State:NATO:The First Ten Yea rs 1949~1959(国务院公共事务局:《北约组织的头十年(1949~1959)》),Washington ,1959,p.14.)。至此,北约开始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和庞大的一体化部队,成为世 界上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同时也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已基本完成 。

二、北约成立初期的军事战略

北约的军事战略是其大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成员国间的协议而确立的。它反 映各缔约国、特别是在联盟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员国的战略利益。北约军事战略的职能是 规划可能从事的战争的目标、任务和性质,确定准备和进行战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组 织联盟的一体化军事力量,协调各盟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平时和战时的分工协作。随 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北约的军事战略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北约成立初期,1949年12月 ~1954年12月期间,奉行的军事战略是地区性遏制战略(注:也有学者认为北约成立初 期的军事战略是“前沿防御战略”(叶章蓉等著:《大国军事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第168~171页)。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前沿防御”只是遏 制战略的一种方针或手段,而不具备军事战略层次。)。

1949年12月1日,北约防务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通过《北约大西洋地区防务战略》 报告,正式提出了北约军事战略。该报告分“序言”、“北约防务原则”、“北约防务 概念的目标”、“贯彻防务战略的军事措施”等四个部分。北约军事战略的核心是:第 一,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确保拥有能及时进行战略轰炸的各种类型(没有例外)的武器 的能力。这一责任主要由美国承担,其他国家按实际可予以协助。第二,一旦发现敌方 进攻北约国家,运用一切可采用的手段,包括空、海、陆和心理战等手段,及早尽一切 可能组织抵御和反击。地面部队的核心部分,在初期应由欧洲国家提供,其他国家则不 应耽误时间,尽快按全面计划予以支持。第三,及早尽一切可能挫败敌方对北约国家的 空袭。根据此项保证,欧洲国家应立即提供战术空中支持和空防的强大后盾,其他国家 则不应耽误时间,尽快按全面计划予以支持。第四,确保和控制对执行共同防务计划有 重大意义的海空航道及港口海湾。护卫和控制海空补给线按各国的能力及同意承担的责 任,通过共同行动实施之。美国和英国在组织和控制海洋交通线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 其他国家护卫各该国的海港防务和海岸补给线,并按整体计划规定参加组织和控制与其 领土有重大意义的补给线。第五,确保、维护和保卫对成功实现这些基本保证有重大意 义的主要支援地区、空军基地、海军基地和其他设施。对这些重要基地、地区和设施拥 有主权的国家,此项保证乃是一种责任,必须按照集体防务计划规定的范围援助之。第 六,为维护北约地区的安全,对以后的进攻行动需做出所承诺的贡献,缔约国家应动员 和扩大整个军事力量(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Vol.4,Western Europe(《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年,第4卷,西欧》)GPO,Washington D. C.1975,p.353~357.)。1950年1月6日,北大西洋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批 准了《北大西洋地区防务战略》报告。从此,北约军事战略正式确定。

美国对北约军事战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杜鲁门主义”出笼,美 国正式确立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争霸世界的遏制战略。它的目标是:控制西欧、日本 ,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遏制苏联向亚、非、拉地区扩张;准备对苏联 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1948年8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美国对苏联的目标》 分析报告,即美国图家安全委员会第20/1号文件,正式提出遏制战略。它以苏联为最大 假想敌,认为美国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缩小苏联的力量和影响,使它们局限 于不能再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二、使苏联掌权的政府从根本上改变其信 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此报告还提出,在和平时期要做到:“对苏联在该地区维 持统治的那种关系结构施加最大的压力,然后在欧洲自发的和合法的力量协助下,排除 苏联的领导地位,使东欧各国重新取得独立行动的权利。用一切能够动用的手段来鼓励 苏联建立联邦制,使波罗的海沿岸民族恢复其国家生活。使苏联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心 理上与不受它控制的国际力量相比,处于一种劣势”,“造成这种形势,迫使苏联政府 认识到,如果按现在的思想行事是不可取的”(注:转引自Etzold Thomas H.and John

Lewis Gaddis:Containment:Documents On American Policy and Strategy,1945~195 0(埃特佐尔德·托马斯.H、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遏制——1945年~1950年的美国 政策与策略》),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8,p.173~203.)。1949年7 月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提出,一旦在 欧洲爆发战争,美国同西欧盟国将协力作战。其战略分工的要点是:第一,美国负责战 略轰炸;第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海军强国的舰队负责维护海洋通道,使美国援欧的军 事物资和兵员的运输保持畅通无阻;第三,西欧盟国提供陆军,作为地面战斗的基本力 量,其他国家则以能够动员的力量予以援助;第四,英国、法国和邻近国家的战术空军 负责短程攻击和防空的大部分责任(注:Osgood,R.E:NATO:The Entangling Alliance( 奥斯古德:北约组织:《纠缠不清的联盟》),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2,p.376.)。后来形成的《北大西洋地区防务战略》表明,北约军事战略充 分遵循了布雷利的上述观点。1950年1月,由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部门和参谋长联席会 议的战略计划部门提供的一份报告认为,苏联构成对美国和世界和平的长远威胁,而且 随着苏联核武器的增加以及继续在其占领的东欧维持军队部署,这种威胁就将更加严重 。美国对此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继续奉行现行政策;二是退回到单方面孤立主义的政 策上去;三是发动预防性战争;四是加强美国自身及其盟国的军事力量,以遏制苏联的 扩张和战争。据研究小组估计,第四种方案是最佳选择,尽管这要求国防预算增加到每 年400亿美元(注:[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 部译:《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7页。)。美国还设想以300 ~500架轰炸机执行“决定性”的战略轰炸任务。但是美国认为自己的轰炸机没有洲际 飞行能力,需要在欧洲或距欧洲主战场不超过1500英里的地区建立“前进基地”,此外 还要西欧国家建立45个师,部署在莱茵河以东准备同苏联军队作战,以配合美国的战略 轰炸。按照美国的计划,它的战略空军在整个计划中占第一位的优先权,作为攻击敌人 的“利剑”,而西欧盟国在地面部队则作为阻滞敌人占领西欧的“盾牌”,承担与苏联 军队正面作战,以保护美国的“前进基地”和为美国的战略攻击争取时间。

对于遏制战略,北约成员国的态度比较复杂。英国、法国对遏制战略既赞成,又有不 同意见。在它们看来,按美国的战略,西欧国家在战争中可能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 程,经受破坏、占领和解放的循环。因此,英、法企图以加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来提高 它们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地位。它们召开布鲁塞尔条约理事会会议,讨论军事计划 ,促使英、法、荷、比、卢等五国就加强“防务统一计划”达成协议。接着,1949年6 月~7月,上述五国在英吉利海峡、英伦三岛、比斯开湾举行一系列的空军和海军演习 。西欧国家虽然希望组建以自己为骨干的欧洲防御体系,但是缺乏贯彻这种战略的实际 力量。相反,它们普遍经济困难,军力不足,不仅要依靠美国的战略空军,就是欧洲的 地面防务也要争取美国派兵驻守,更不必说开战后还要大西洋彼岸美国源源不断的援军 了。由于在军事上要依靠美国,西欧在战略安排上就不得不放弃独立行动,1950年4月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第八次理事会决定,将该组织的军事计划纳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 范围。从此,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在防务上失去了独立意义。法国要求由它对连接非洲的 殖民地和其宗主国领土的交通线承担主要责任,却因遭到美国的压制而未能被北约采纳 。但是,对于北约成员国的一些要求,美国不得不加以考虑,也有所妥协。丹麦不同意 将北约具有“包括及时投掷原子弹的能力”写进战略文件中,理由是如果文件泄露出去 ,苏联会在战争爆发时以此为借口向哥本哈根投掷原子弹。美国虽不肯采纳这一意见, 但鉴于丹麦政府的态度坚决,只好做出让步。挪威要求把《北大西洋地区的防务战略》 初稿交各成员国评议,美国虽然认为如此可能会增加文件最后通过的困难,却没有理由 反对,只好表示同意。

北约根据地区性遏制的军事战略的要求,在欧洲地区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体系,设 想以美国的战略空军(包括原子弹)为主要攻击力量,配以占优势的美、英海空力量和西 欧大陆国家的地面部队,以遏制苏联;一旦爆发战争,可以把战争局限在欧洲地区。按 这一战略所设想的战争将是以欧洲为主战场,海、陆、空(包括战略空军,其中部分携 带原子弹)三种力量并用的战争。这就是所谓的“剑和盾”方针,即美国战略空军司令 部被认为是北约组织的“剑”;西欧的地面部队则构成北约组织的“盾”,用它来抵御 任何侵略者的最初攻击,后备力量则将被迅速地动员、调动起来支持这面“盾”(注: 有学者将“剑和盾”称为军事战略,其实同“前沿防御”相似,它也是一种方针或手段 。参见Ball,M.:NATO and European Union Movement(鲍尔:《北约组织与欧洲统一运 动》),Frederick A Praeger,New York,1959,p.43.)。这种方针的根据是,北约一方 面拥有一支原子打击力量,在共产党入侵西欧时可以使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 欧洲拥有足够的军队,可以防止共产党发动的政变,阻止苏联或其卫星国军队的试探性 推进。基于上述思想,北约制定了以下作战计划:在北翼,固守日德兰半岛和卡特加特 海峡地区,封锁波罗的海出海口,并以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博德附近的机场网形成对苏 联北部重要港口的威胁;在南翼,北约一体化部队依托阿尔卑斯山,固守意大利北部亚 得里亚海沿岸地区;在正面,北约盟军主力在西部沿莱茵河一线建立防御地带,并集结 大量预备队形成包围圈,待敌军进入易北河至莱茵河之间的平原,受阻于主要防御地域 ,并形成高度集中时,再配合运用核武器大量杀伤敌人。随后,盟军主力和强大预备队 实施战略反攻,歼灭入侵之敌,乘胜向东追击,夺取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交界处的波希 米亚地带,转入对沿易北河或奥得河之线的进攻。

北约则成立时,它的战略空军、战术空军和海军力量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北约的主要 薄弱环节是在欧洲的地面部队不如苏联。根据遏制战略的要求,北约提出第一期建军目 标为96个师和9000架飞机,并拟定了在20年内组建几百个师的庞大计划。由于西欧经济 困难和北约内部的矛盾,开始的建军速度缓慢。至1950年5月,北约建立已有一年,在 欧洲大陆只有10个不满员师、不到1000架飞机,而苏联则有140~170个满员师,其中仅 在中欧地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就部署了25个满员师,有60000架飞机 。1950年6月15日,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和在 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如果俄国人发动进攻,西欧将充斥骇人听闻和难以描绘的混乱景象 。”(注:smay,H.Z.:NATO:The First Five Years 1949~1954(伊斯梅:《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的头五年(1949~1954)》)Bosch-Utrecht,The Nether-lands,p.29~30.)朝鲜战 争爆发后,美国乘机加紧催促西欧各国迅速建立北约集体防务力量,实施北约战略概念 ,使北约的建军速度有较大的提升。根据美国的提议,北约重新武装德国,让西德参加 西欧防务;建立了一支统一的北约组织部队和增加了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成立了由美国 人艾森豪威尔担任司令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此外,在1951年~1952年初,北约组织 的其他司令部也相继成立。因此,杜鲁门总统说:在他下台之前,“西欧防务的架子已 经建立起来了”(注:[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 店,1974年版,第310、299~300页。)。

地区性遏制战略基本上沿用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 概念。北约成立时,美国垄断着原子弹。它宣扬原子弹是“绝对武器”,可以运用这种 武器来“维持世界秩序”。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日本投掷过原子弹,战后曾经出 现鼓吹原子弹制胜论的狂热,也提出过种种原子战略的设想,但是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 在自己国内并没有被接受为战略的基础,更没有被北约所接受。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 军界对原子制胜论有怀疑,特别是陆军和海军反对这种理论。二是北约成员国,特别是 地处前沿的西欧盟国担心原子战略的推行削弱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一旦爆发战争它们将 首先受害。三是军事技术上还不具备运用原子弹打击苏联的充分条件。40年代末期美国 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的重型、中型轰炸机——B—29、B—36等,都是老一代螺旋桨式飞 机,速度慢,容易成为苏联新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捕杀对象。1948年,美国战略空军尽 管已经拥有约50个受过训练的机组和装备精良的飞机,但是没有一个机组能在近似实战 的条件下把核武器命中目标(注:[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基著,军事科学 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页。)。因 此,地区性遏制战略仍是传统的常规战略,或者可以称之为侧重依靠常规力量的地区性 遏制战略。这种战略实际上是集中和协调美、英、法等国的战略考虑,要求美国的战略 空军、美国和英国的海军,以及西欧国家的地面部队和战术空军等多种力量相结合,在 欧洲地区遏制苏联。这种战略的推行使北约盟军各司令部的机构不断改善和扩大,使北 约在欧洲的军事一体化力量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战略在推行中的弊端也很快显 露出来。西欧盟国重整军备的步伐缓慢,要在欧洲使北约的常规力量赶上苏联、建立大 体平衡的希望也属幻想,财力雄厚的美国,1953年已为装备北约部队花费110亿美元, 而按照当时的战略,要在全球维持对苏包围圈,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区保持庞大的战争 机器,也是难以为继的。另外,尽管遏制战略既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也符合西欧国家 的战略利益,但是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却使北约的防务计划不能完全纳入分工 合作体系。第一,西欧的成员国大多数都希望拥有符合自身传统的均衡防务体系。比如 荷兰,有悠久的航海和探险传统,因此不愿意限制自己的海军,希望有自己的均衡防务 ,以防北约一旦失灵,可是北约的防务计划却要求它集中力量来建立某种类型的地面部 队(注:[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 ,第310、299~300页。)。第二,北约的欧洲成员国之间互有戒心,影响战略计划的实 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对法国承担中欧地区的防务不信任,要求英国、美国也派兵 参加。第三,西欧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关心自己的殖民利益,不愿意全力参加联 盟防务。法国要以相当重要的军事力量镇压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的武装斗 争,英国要保存实力维护残存的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葡萄牙则要维护它在安哥拉等地 的殖民统治。

三、北约军事战略的演变

随着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演变,北约 成立后其军事战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自1949年12月确定侧重依靠常规力量的地区性遏 制战略后,北约的军事战略有三次发展变化:即1954年12月,确定主要依靠核力量的大 规模报复战略;1967年12月,确定核力量与常规力量并重的灵活反应战略;1991年11月 以后,针对冷战结束后的局面,经历了从“危机反应战略”到“新战略构想”的调整。

(一)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2月~1967年12月)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第34届总统。这位北约欧洲盟军原最高司令,基于对 当时北约和美国的战略弊病、困境的深切了解,尤其是朝鲜战争的形势戳穿美军“不可 战胜的神话”,使他认识到单靠常规力量已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加之北约实际上无力 完成预定的庞大建军计划,已不可能实施“大规模地面作战”战略。因此,他上台后立 即着手改变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战略。1953年5月,他提出防务政策“新面貌”的构想, 改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领导班子,更换了陆海空三军参谋长。10月30日,他批准了 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按“新面貌”构想拟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162/2号文件》。该 文件规定,美国的军事战略为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2月,北约理事会正式采纳大规 模报复战略,但是原来的地区性遏制战略中的许多原则,如前沿防御等方针,并没有被 废弃,而作为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补充因素继续被奉行。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要求发展具有巨大打击能力的武器。该战略认为, 原子弹和热核武器“现在是决定性因素”,可以成为“超乎一切的阻遏力量”。根据这 一认识,应改变过去的战略原则,即不是采取过去那种“潜在敌人有一个兵,我们也要 有一个兵;他有一辆坦克,我们也要有一辆坦克”的办法,而是选择美国“自己特有的 资财,包括空军和海军所拥有的种类繁多的战略和战术原子武器”,“这些武器加以适 当使用,便能产生能够对任何侵略者立即进行有效报复的防御力量”。为此在军费使用 上也要调整,加强空军和海军,改变过去在军费预算上陆军、海军、空军各三分之一的 所谓“三军平衡”的概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陆军,只是不以陆军为主要依靠。(2 )要求具备在战争中“按美国选择的地点进行反击的力量”。该战略强调要选择打击敌 人的极其重要的地区,即军事工业基地和战略基地等要害地点。“如果有了在侵略者的 要害地点打击侵略者的力量,那么,这样的阻遏力量就已足够”,“不需要围绕着苏维 埃边界2万英里的外围所有地方部署足够的力量”。要在苏联的周围部署足够的力量以 防止它在选定的地点进行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美国要以自己选定的时间、地点和作 战手段进行报复的力量作为对地区性防御力量不足的补充。(3)要求具备“立即报复” 的力量。这意味着美国的打击力量必须机动灵活,保持着高度的戒备状态。(4)要求先 把战略的宗旨告诉潜在的敌人,从而获得阻遏进攻的能力(注:Foreign Affairs(美国 《外交季刊》),March 1954,p.353~364.关于美国的军事战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 在外交学会、记者招待会上进行过阐述,并撰文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大规 模报复战略同过去的传统战略有很大的区别,在战略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即 从常规战略转变为核战略。该战略依靠原子武器和热核武器为主要的战争手段,强调威 慑作用。在和平时期以核战争威胁对手,企图迫使对手屈服,以讹诈来实现战略目标; 在战时要求用原子弹和热核武器,对对方的城市和工业中心进行狂轰滥炸,以迫使对方 投降。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扬言对任何重要的“侵略”都报以一场全面核战争(注:至 少在制定该战略的初期如此,后来略有变化。),把战略原则简单化,战争手段单一化 。其核心是遏制苏联、东欧军事集团对美国和西欧盟国的进攻,带有明显的进攻性质。 因此,它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积极进攻战略。

根据北大西洋地区防务的需要,特别是欧洲战争的特点,北约仍然把“剑和盾”奉为 重要的方针,并且以热核武器为中心赋予其新的内容:(1)以核力量为“剑”,作为克 敌制胜的主要手段,在战争中破坏敌国的工业设施、经济资源、城市人口,摧毁军事目 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2)以常规力量为“盾”,在战争中阻滞敌人的进攻,摸清敌 人进攻的规模和方向,以争取时间和掌握情况让北约的有关当局做出核打击的决定。“ 剑和盾”方针,重点突出的是“剑”。1954年,北约在西欧举行首次核战争演习。经过 5天的“战斗”,最后由美军投掷9颗“原子弹”,“消灭了苏军”。1955年6月,北约 举行规模更大的核战争演习,有11个北约成员国参加。战略空军对“敌人”的行政中心 、工业基地和军事设施进行原子轰炸,假定投下了335颗原子弹。北约从演习中得出结 论:突然的原子弹袭击是正确的,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1956年,北约理事会通过关于 进行核战争的指导方针,即欧洲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东西方两军冲突时,北约可以首先 使用核武器。195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北约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在欧洲储存核弹头, 美国把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和短程核发射工具交由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支配,核弹头仍归美 国保管,部署和使用由美国与有关盟国协商决定(注:北约情报中心:《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布鲁塞尔,1980年版,第138页。)。核力量成为北约战略的主要手段之后,常 规力量在战略中的地位明显降低,预想的欧洲战争已失去过去构想的性质,而变为一场 短暂的、猛烈的核战争。因此,根据美国的建议,北约只准备建立30个欧洲师,战时保 持两个星期的补给,而常规力量部署在前沿只是作为警铃和绊索,为核打击争取有利的 条件(注:[法]巴特里克-瓦日芒著,丁世中等译:《缓和的幻想》,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61页。)。

实施大规模报复战略,在美国具有深刻的背景:(1)它适应美国当时武器技术的发展状 况。1950年美国开始制造氢弹,1952年已有百万吨级的核武器。至1953年,美国的核武 器储存量迅速增加,原子弹已达1000枚以上,拥有1500架B-47喷气式轰炸机,200余架B -29重型轰炸机,并开始实施制造500余架B-52重型喷气式轰炸机的计划(注:Foreign

Affairs(美国《外交季刊》),January 1954,p.217~229.)。这种情况表明,美国已经 达到了在一场战争中可以大量使用原子弹和热核武器的阶段。当时苏联尽管也拥有原子 弹,运载工具却只有螺旋桨式的中程轰炸机,不具备洲际作战能力。美国认为,突破苏 联的防空实施原子轰炸,而使自己本土免遭苏联的报复,这是以自己军事力量的优点对 付苏联军事力量的弱点,这种战略设想具有较高的威慑效果。(2)它有利于减轻美国的 财政负担。美国在发动对苏联冷战以后,大规模扩军备战,全球遍设军事基地,造成财 政上沉重的负担。大规模报复战略被宣传成以核战争取胜的战略,不仅省钱,而且可以 避免地面部队进行旷日持久的战斗及带来重大伤亡。(3)迎合了一部分美国人要求推行 原子战略的意图。战后初期,由于内部分歧和若干客观原因,把相当大的一部分防务费 用花在发展空军和原子武器系统上。美国陆军的费用在1948年、1949年、1950年财政年 度期间逐步下降,而空军的费用则遽然上升。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有一股强大势力对侧 重依靠常规力量的战略不满,把美国打不赢朝鲜战争归咎于常规战略的失败,要求把战 略转移到依靠原子弹和热核武器的基础上来。这些因素,从政治上和心理上促使艾森豪 威尔上台后立即改变战略。

但是,北约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只是一厢情愿,并没有使它在欧洲的防务得到加强, 反而随着苏联核力量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威慑作用大为削弱,最后迫使美国率先改弦易 辙。(1)大规模报复战略使北约在欧洲的常规力量进一步削弱,拉大了同苏联常规力量 的差距。由于常规力量在战略中的地位下降,北约各国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扩充常规 军备。英国莱茵军的编制在1957年为7.7万人,1958年下降到6.4万人,1959年再下降到 5.5万人。同期,英国的战术空军减少了一半。法国在1954年承诺向北约提供14个师的 常规部队,实际只提供6个师,后来降到2个师。到60年代初,北约拟建30个欧洲师的计 划尚未完成,各成员国总共只提供23个师,而且多数不满员。英国的师只有60%的兵力 ,联邦德国的师只有80%的兵力,荷兰、比利时提供的部队也不满员(注:[比利时]罗贝 尔·克洛兹著,施谋仁等译:《欧洲有没有防务?》,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8~ 225页。)。(2)由于战略上突出核力量的地位,促使英、法这两个有能力发展核武器的 国家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把国防经费集中到发展独立核力量上,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 。英国曾在1952年试验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试验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法国在1960 年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反对英、法发展核力量,说什么既然它有强大的核力 量,欧洲盟国的核努力将毫无用处。实际上,美国真正担心的是欧洲盟国拥有独立的核 力量后难于驾驭,甚至可能把它拉进一场核战争。但是,话又不能明说,因为大规模报 复战略本身就赋予了核力量的发展。结果,该战略的推行使盟国之间在发展核力量问题 上和在核武器的控制权问题上产生深刻分歧,导致了欧洲盟国对美国的信任危机。(3) 依靠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加剧核军备竞赛,促使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核武器,结果出 现美、苏双方相互威慑的局面。面对美国核讹诈的严重局面,苏联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 入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研制工作上,“以便有充分准备来对付侵略者”(注:《斯大 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67页。)。它继1949年8月试验爆炸原子弹,1 953年8月12日研制成功氢弹,打破了美国的核讹诈。在运载工具方面,它先后研制成功 P—1型火箭,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P—2型弹道火箭,进行了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规模巨大的水面作战舰只的建造设计付诸实施,其中包括建造大型巡洋舰。1954年,苏 联空军首先装备了原子弹。60年代初,陆军和海军装备原子弹,稍后国土防空军也有了 这种装备(注:ИВИМОРФ: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й стратеги  России(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军事战略史》),Кучко во поле,Полиграфресурсы,Москва,2000,c.382、41 3.)。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国家普遍认为,当欧洲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会冒着遭受苏联 核打击的危险施救。因此,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实践活动上,大规模报复战略都逐渐从 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二)灵活反应战略(1967年12月~1991年11月)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第35届总统。1962年,他决定改变美国及北约的军事战略 ,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但是,该战略遭到西欧一些盟国的抵制,在北 约内部引起长达5年的激烈辩论。1967年5月,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在巴黎举行会议。此 时,持反对意见最激烈的法国已经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不再参加防务计划委员会的会议 ,所以该次会议比较顺利地通过决议,正式采纳了灵活反应战略。

1967年12月,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按灵活反应战略的原则制定 了新的防务计划——MC14/3号文件。该计划把设想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北约使用常规力量,以“直接防御”手段抗击敌人的有限进攻。特别是在联邦德国的 东部边境实行前沿防御,盟国部队在这一带划区分工驻守。一旦遭到进攻,北约盟军在 防线内侧100公里地域前沿作战,坚持到后续部队和美国战略预备队等援军到达后实施 反击,收复失地。第二阶段,如果常规力量顶不住敌人的进攻时,北约就“审慎升级” ,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敌人战线后方的部队和目标。作为最初的一级是 发射零星或少量经过精确计算的核弹,起到警告敌人的作用。发射核警告弹,可能是无 目标的单纯核示威,也可能是选择摧毁一个或几个有限的军事目标。如果核警告无效, 就升级到在欧洲进行有限核战争。第三阶段,如果有限核战争仍无法控制局势,就在美 国与苏联之间进行相互核打击,越出欧洲战区,全面反应。这一阶段也可根据形势分级 进行:最初只是用战略武器摧毁苏联本土的若干军事目标或战略设施;如果战争继续扩 大,北约使用战略核武器打击苏联战略目标的范围和规模也随之扩大,直至摧毁苏联和 东欧国家的城市,工业中心为“最后的手段”(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弗朗茨-约瑟夫 ·施特劳斯著,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挑战与应战——一个欧洲纲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2页。)。与大规模报复战略比较,灵活反应战略重视 常规战争的运用,但核心仍是核威慑。该战略具有灵活性和战略主动性,既是一种积极 防御战略,也是一种带有咄咄逼人气势的具有进攻意识的战略。

美国将灵活反应战略概括为“有控制的反应”(Controlled Response)、“打击军事力 量”(counterforce)、“常规选择”(Conventional option)等三项原则。(1)“有控制 的反应”原则。这是灵活反应战略的基本原则,对各种类型的战争进行有效指挥和控制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该原则从“开始的严格控制的有限战术核战争”、“其间经过若干 不同程度的战争”、“一直到最后的大决战”等三个层次,为美国总统选择核战争或非 核战争确立了相应的机制。该原则强调,为了使这些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 下两个条件:第一,要保持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在战争的条件下安然无恙,让文职领 导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能够顺利地做出各种决定。第二,必须拥有在遭到大规模核突袭 后还能有效还击的足够军事力量,即第二次打击能力。(2)“打击军事力量”原则。这 是第一项原则的引伸,也称“不打城市”的原则。大规模报复战略以打击敌人的城市为 主要目标,而灵活反应战略则要求在保持可以打击敌人城市的能力的前提下,还需要能 够按传统的军事作战方法来处理核战争,即美国的核力量可以进行摧毁苏联军事目标的 战争。这种打击军事力量的原则,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是保持战略的灵活性。(3)“ 常规选择”原则。该原则认为,灵活反应战略必须拥有足够的非核力量,在进行不用核 武器的战争中也能够克敌制胜,这样就不会由于没有其他选择而不得不进行核战争。为 了具有多种选择的条件,在军事力量的发展和部署上,不仅要继续发展核力量,而且还 要大力扩充非核力量,实现美国军方所称的“军事力量平衡”。这里提到的非核力量, 除了常规力量外还包括对付游击战争的“特种部队”,从而改变了大规模报复战略贬低 非核部队的看法。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自己国家提出的常规力量建设目标是:第 一步能够进行一场类似朝鲜战争规模的战争,同时留下几个师对付其他紧急事件;第二 步能够同时进行两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同时,还要建立能够扑灭游击战的“特种部队 ”。美国的构想是,在未来的战争中不能机械地依靠核武器,而要发展范围更加广泛的 反应能力。因此,它把北约当时奉行的“剑和盾”方针的含义加以颠倒配置,把原来当 作“剑”的核力量改作“盾”而把原来作为“盾”的常规力量称作“剑”。麦克纳马拉 解释说:即使在西方垄断着核武器的年代里,核力量也没有成为遏制各种形式的政治和 军事侵略的威慑力量。西方应该保持充分的强大的核力量来遏制潜在的敌人首先使用核 武器,但巨大的核力量本身并不能遏制小规模侵略。为了对付这种小规模的侵略或核以 下的危机,北约必须拥有强大的常规力量和展开这些力量的有效手段。北约以往已经拥 有有效的核盾牌,现在应该铸一柄同样有效的非核宝剑。他以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为例 ,说美国行动的刀刃是非核力量,核力量只是起了威慑作用(注:[美]威廉.W考夫曼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译:《麦克纳马拉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出版局,1965年版,第84~91、142、158~208页。)。

但是,由于自己的利益和处境不同,北约的欧洲盟国对美国的主张反应并不一致。(1) 有的国家认为,按照过去的设想,欧洲战争是直接地或很快地与美苏之间的战争联系在 一起的,而灵活反应战略则分解了这种联系。这样,可能在美苏双方本土不受损害的情 况下,而把西欧国家盟国投入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2)有的国家认为,欧洲经济仍在 复苏,政治局势也还不稳固,无法以足够的精力发展常规军备,还是以核威摄战略为最 佳选择。(3)有的国家认为,如果欧洲一旦遭到敌人进攻,不再立即实行核报复而是逐 步升级做出反应,势必更加突出美国在未来战争中的决定权,这是它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结果。在所有盟国中,法国坚决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对美国主张的灵活反应战略反对 最为激烈。第一,它反对在欧洲以常规力量反击用常规力量进行的有限进攻。它认为, 如果苏联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以常规力量发动进攻,那么欧洲东西方地面部队的对 比是3∶2,苏联占优势;在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术空军方面,苏联的优势更大。苏联还拥 有处于中心位置的有利条件,便于选择对它有利的主攻方向,也便于进一步扩大进攻。 而西方的地域分散,并且缺乏常规的战略后备力量。因此,常规战争不可能使西欧获胜 ,反而可能失去大片土地。第二,它也不同意用战术核武器在欧洲进行一场有限核战争 。它认为,北约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敌人集中兵力的进攻,是完全有能力的。但是,如 果敌人在漫长的战线上进行全面渗透并设法尽可能通过北约部队的间隙迅速推进,使自 己同北约的部队相互交错在一起,北约就不可能有效地使用战术核武器。面对苏联军队 可能会像章鱼行动一样向西方推进,一方面要打击和阻挡它的触须,同时还要打击它的 那些比较容易受伤害的、作为神经中枢的躯体。苏军的后勤基地和地面设施就是这些触 须,如果北约用战术核武器进行轰击,可能收效更大。可是,苏军不可能不还击,即使 仅仅使用战术核武器,也势力在大西洋到苏联边境的3000公里范围内把整个欧洲摧毁。 法国认为,既然用常规力量来保卫欧洲和用核武器在战场上进行防御都不能满足北约和 西欧盟国的要求,那么就应当利用远程核武器在战略上所提供的遏制威力来制定战略。 在遇到“典型的侵略”时应采取如下对策:通过对发动战争的国家的战争潜力进行核战 略袭击,摧毁其侵略的基础和继续侵略的能力,迫使其放弃侵略;作为补充,进行以消 耗和摧毁其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战争,消灭或将其部队赶回出发基地。为了判明是否是“ 典型的侵略”,法国建议沿着要进行防御的地区建立一道防御阵地。法国的主张本质上 类似原来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同美国要求奉行的灵活反应战略是相抵触的(注:[法]《 国防杂志》,1964年第8、9月合刊。)。北约其他欧洲盟国则希望调和美国与法国的战 略分歧,找到顾全美欧双方利益、维系北约内部团结的战略方案。于是,联邦德国和英 国提出折衷方案:既不同意维持原来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也不同意过分侧重依靠常规力 量,而是希望欧洲战争爆发后尽早使用战术核武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核武器的威 慑作用(注:[英]《外事报道》,1963年12月5日。)。

尽管灵活反应战略最终被北约确定下来,但是在实践中依然矛盾重重,实际效果并不 佳。(1)威慑效能大大下降。按北约的战略,一旦常规力量顶不住敌人的进攻,就使战 争升级,动用核武器进行反击。但是,美国与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处于大体均衡的态势, 北约的中程核力量和短程核力量已不拥有对苏联的优势,北约战略中有关使用核武器的 规定变得更加不可信,北约战略的基础——战争逐步升级的威慑作用开始失效。核武器 不敢用,常规力量又严重不足,这又使灵活反应战略的灵魂——进行各种类型战争的选 择余地十分狭小。(2)由于美欧盟国的互不信任和分歧,以及西欧国家的消极态度,使 灵活反应战略不能协调一致地得到实施。北约是多国联盟,而其战略却建立在极不平等 的基础上。如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和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按惯例皆由美国将军担任,美国在 欧洲的地面部队是北约前沿防御的骨干力量,核武器更是由美国直接控制。从20世纪50 年代~60年代,西欧国家在军事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当时制定的联盟战略,打下了美国 居统治地位和西欧国家消极被动为特征的印记。70年代以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深刻变 化,联盟内部美欧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欧国家经济力量上升,欧洲共同体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并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贸易集团,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欧力 量对比。北约战略设想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西欧盟国承担的北约总费用不断上升,1969 年占22.7%,1979年上升为41.6%。在欧洲的海陆空防务中,有70%~80%的份额是西欧国 家提供的。但是,北约的战略并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修改,战略安排仍以美国为 主。西欧国家在自己力量孱弱、需要美国保护时尚能忍受,而当羽毛渐丰、足以抗衡美 国时,就要力争按自己的意志行动了(注:Time(美国《时代周刊》),March 5,1984.)

(三)从“危机反应战略”到“新战略构想”(1991年11月至今)

1991年4月华沙条约组织解散,12月苏联解体,冷战从此结束。北约作为冷战的产物本 应寿终正寝,然而美国成为世界上无人与之抗衡的惟一超级大国,突兀的战略地位使它 认为这是借助北约的大旗独霸世界的绝好机会。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非但没有退出历 史舞台,反而抓住时机继续发展。

早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剧变,国际战略环境发生根本改变,北约在 安全问题上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日益降低,而诸如海湾危机 之类的地区冲突及其他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却更加频繁发生。北约在今后的主 要威胁将来自何方?能否突破《北大西洋公约》有关条款规定在防区外采取军事行动?诸 如此类的问题,在北约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90年7月5日,在伦敦举行的北约首脑 会议上,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北约的未来和新作用。会议最后发表的《伦敦宣言》宣告: 北约将由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要采取一系列“化敌为友”的行动,并要 对1967年以来一直奉行的军事战略——灵活反应战略进行修订。会后。北约成立战略回 顾小组,召开北约首脑会议,在《伦敦宣言》的基础上,对北约未来战略问题进行了反 复协商讨论。1991年11月,在罗马尼亚召开的北约首脑会议上,讨论通过《联盟新战略 概念》《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罗马尼亚宣言》等四个文件,正式确定了北约新战略的基本 框架。北约此次战略调整的力度之大,据它自称是194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而从讨 论的问题和发表的文件来看,范围之宽,涉及北约的联盟性质、组织指挥体制、武装力 量结构、军事战略、核战略等方面。其中,在军事战略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1) 在战略目的和使命上,除了传统的保卫其成员国安全和领土完整、遏制侵略外,还增添 了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均势、执行联合国赋予的维持和平任务、处理危机及防止战争等。 (2)在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上,由依赖“核威慑”遏制世界大战,转为主要依靠一 支精干、机动、反应迅速的常规力量,来预防、阻止处理地区危机和冲突;由“集体防 御”转为“集体防御” + “对话、合作” + “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3)在战略方 向及战略重点上,由防御东方“单向”之敌转为“全方位”监视和消除各种安全威胁; 由重点应对华约进攻转为重点防止和控制地区性危机或冲突。(4)在作战方针上和原则 上,由“前沿防御”、“逐步升级”、“打赢战争”,转为“前沿存在”、“快速反应 ”、“危机控制”。(5)在战争手段上及样式上,由依靠单一军事手段打各种规模常规 战争乃至核战争,转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多种手段重点对付突发的危机、冲突 ,以及中小规模以下的常规局部战争。因此,这一军事战略被冠以“危机反应战略”、 “危机控制战略”、“全方位危机反应战略”、“快速反应战略”等各种名称,但更多 的称其为“危机反应战略”(注:参见黄殿伟译编:《北约军事组织结构的调整》,《 外军资料》,1992年第36期。)。

北约战略从来都是以美国战略为依据和支柱的。然而,相对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全 球战略,北约在1991年11月出台的战略,只能算是一次很不到位的战略调整,未能充分 反映美国要使北约“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因此,美国一直在理论上、政策上和行动上 为重新定义战略概念做准备。1992年2月,美国第41届总统布什正式把地区防务战略确 定为美国的新军事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战略指导思想由着重准备与苏联打 全面战争转为对付地区性冲突,战略对手由苏联转向地区强国。(2)构想在20世纪末期 可能发生冲突的7个地区和7种战争,提出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目标。(3)以战略核 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部队重建作为新战略的“四大支柱”。(4)维 持联盟关系,扩大安全体系(注: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事出 版社,1996年出版。)。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第42届总统。他上台后,在继承地 区防务战略的基础上,于1994年7月将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为“参与和扩展战略”;199 5年调整为“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1997年8月又调整为“塑造、反应和准备战略”。 至此,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对自己的军事战略进行了4次调整。美国在自认为做好充分准 备之后,从1998年起,加快了调整北约军事战略的步伐。一方面,美国利用科索沃危机 推动北约频频试闯战略“禁区”。1998年6月23日,北约常设理事会决定,在必要的时 候北约可对科索沃危机进行军事干预,包括在科索沃地区部署地面部队和大规模突袭南 联盟。8月,讨论通过北约对科索沃危机的军事干预方案。10月13日,决定对科索沃危 机实行军事干预,授权欧洲盟军司令部对南联盟实施空中军事打击。11月,北约会议以 压倒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一项修正案:北约可以无须联合国授权,对其缔约国区域以外的 地区采取军事行动。至此,在排除《北大西洋公约》有关限制军事行动的规定后,北约 摘除了套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另一方面,在北约内部,美国就“新战略构想”与 各盟国展开紧张磋商。1998年12月,在北约举行的盟国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上,正式讨 论了新世纪战略问题。虽然较之“东扩”,在改变北约性质和职能问题上,北约内部分 歧更为严重,美国遇到的质疑和阻力更大,但是最终它的意见占了上风。1999年3月24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是北约第一次未经 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的军事打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毫不掩饰地声称 ,这次行动即是对北约21世纪新战略概念的试验。4月24日,伴随着空袭南联盟的隆隆 爆炸声,北约19个成员国及23个伙伴关系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通过《联盟战 略概念》,使酝酿了8年之久的北约“新战略构想”正式出台。

《联盟战略概念》共65条,包括联盟的目的和任务,战略透视,通往21世纪安全之路 ,北约联盟力量方针等四个方面,其要点如下:(1)北约面临的形势。该战略首先分析 当前及今后世界政治和安全形势,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 。欧洲—大西洋的和平与稳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危机,包括民族压迫、种族冲突、经 济贫困、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2)北约的任务。该战略以政 治和军事手段维护北约广泛“共同安全利益”的总体设想为出发点,要求北约在欧洲— 大西洋的和平与稳定中扮演主要角色:创造欧洲—大西洋稳定的安全环境;磋商所有影 响成员国根本利益的问题;制止和防止对任何成员国的侵略危险;制止冲突,解决危机 ;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开展更大范围的伙伴关系、合作与对话等,由于它所界定的“共 同安全利益”包括诸如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武装冲突,人道主义灾难等“广泛的” 安全利益,就意味着北约获得了采取军事行动的无限广泛的权力,(3)北约活动的范围 。该战略规定,北约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根据需要将其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成员国 领土之外。它不仅宣称北约要对欧洲特别是中东欧地区的安全环境施加影响,以保卫其 所有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而且明确把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防区以外,从而突破了传统 的军事行动范围界限。(4)北约活动的方式。《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北约行动要遵守 联合国宪章规定,“避免采用不合联合国宗旨之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北约只有受到 武装攻击时,才可行使自卫权力,并且“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注:《国际 条约集(1948~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92、193页。)。1991年,北 约《联盟新战略概念》重申上述原则,同时也提出北约要“在和平、危机和战争中发挥 不同的作用”,可以“提供军队去执行联合国使命来促进全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这实 际是赋予北约在未遭受武装攻击时,为着非自卫性的目的,可以享有联合国授权军事行 动的权力。新战略构想则完全避开“自卫”、“防御”这类表明战争属性的关键词,代 之以辞意含混的维护“共同安全利益”,完全取消军事行动的前提性限制,为撇开联合 国安理会而自由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北约内部,一改长期实行的“集体防御”、“ 一致同意”原则,实行较为灵活的“自愿联合”原则。这样,北约在采取军事行动时, 外无需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内可采取“自愿联合”原则,意见一致的国家可以一起干, 不想干的反对也没有用(注:参见北约秘书长贾维尔·索拉纳:《华盛顿会议:北约迈 进21世纪》,《外军资料》,1999年第29期。)。

北约新战略构想的出台,对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提出严峻挑战,其侵略性质对国际安 全和世界和平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同时,该战略使北约的行动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可 能性也越来越小。美国为了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严重打击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势头, 延缓多极格局形成的进程,以各种理由随意在防区外使用武力,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紧张局势。2003年,美国、英国置联合国的决议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的反对于不顾,甚至在北约内部的意见也不一致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 最新的例证。该战略出台后,已经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巴尔干、中东、北非、东 欧国家的警觉和忧虑,就连远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北约干涉主义的未来发展也表示 担忧。俄罗斯认为: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完全主宰欧洲和世界,俄罗斯将在欧洲甚至整 个国际事务中失去发言权;若北约东扩,俄罗斯将处在不怀好意的包围之中;若俄罗斯 加大军事发展,与北约的矛盾将逐渐加剧,会导致欧洲在地缘政治和民众心理两方面出 现新的分界线。法国的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悲观地预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 可能持续地处于混乱、多变和不稳定的局势之中”。他指出,北约新军事战略是对未来 国家主权的挑战,是对联合国权威的蔑视,是对21世纪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威胁(注:韩 旭东主编:《北约军情内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244页。)。

可以预见,在霸权主义的控制下,北约暂时不会解散。随着世界各种形势的变化,北 约的军事战略也还会有调整。

标签:;  ;  ;  ;  ;  ;  ;  ;  ;  ;  

北约的出现及其军事战略的演变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